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灵魂,统摄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结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的系统工程.分析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历史进程、逻辑关系、现实要求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整体着力,其中全球化语境是战略空间,解答中国现代性问题是重大任务,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持久互动是永恒命题,通过这三条实践路径的协同展开,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践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过程。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逻辑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是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根本目的;时代化是中国化的客观依据,中国化是时代化的理论总结;大众化是时代化内在要求,时代化是大众化的内在活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体现了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理论必须联系时代,理论必须联系群众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中国的表现形态的科学总结,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在于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在于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我们认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一根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其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是与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合二为一的事。而在当今,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途径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为正确认识和消除改革开放所面临的矛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命题后,学术界又重新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但目前的这一研究,仍存在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既有机统一又与时俱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群众化和通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把注重宣传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表明,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注重传播内容的时代化、通俗化和多样化;注重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传播对象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它们究竟统一在哪个哲学范畴?目前学界正是困于没找到开启“三化”整体研究的总钥匙,而使他们对“三化”各自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出现较大分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并统一于这个哲学范畴当中.若从认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而时代化是对中国化、大众化的动态补充;正确理解它们的各自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不仅可以澄清一些理论的误区,而且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振峰 《兰州学刊》2011,(1):20-22,2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马克恩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既有机统一又与时俱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中的重大课题。艾思奇是这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围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主题,紧扣我们党理论创新发展的主线,在云南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会举办的首次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对艾思奇的思想理论、学术成果、历史贡献,以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的当代启示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研究会的成立和相关学术研讨活动的持续开展,将有助于推动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演进态势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的总体性意识分不开的。在实践总体意识、思想总体意识、人学总体意识以及历史总体意识的支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的历史使命在于推进整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现代化,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由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的整体转变,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推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犯过教条主义错误,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当社会主义改革出现问题时,有些人又把账记在马克思主义头上,宣称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企图用资本主义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这些都启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放在世界背景下,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当前,勃然兴起的大众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由资本的逻辑推动的大众文化在中国消费主义至上的演化倾向,必然要与大力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生冲突。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融共生是必然的现实选择。借鉴大众文化的崛起模式,系统协调、优势互补是实现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性互构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伟 《河北学刊》2012,32(2):157-160,166
所谓中国化,是指外来文化按照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根据中华民族的历史特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在漫长的中国化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本文以佛教典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坚守和调适为视角,试图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如何适应并促进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时代任务和战略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并使之中国化,从而促进了党内民主文化的发展。探析其生成逻辑和发展成就,有助于破解当前党内民主发展的难题、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不仅具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开展"十二五规划"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重大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理论意义,必须从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本身的辩证关系视角去理解;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去理解;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角去理解;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去理解。只有深刻把握了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理论意义,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从容应对"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应该是人民群众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或强制信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期,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只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畴、动因以及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才能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性认同,使人们自觉地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构成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在对资本主义作出横断面剖析和纵向面解构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把批判的视角从经济层面转向上层建筑、从历史转向现实,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并依据时代处境的变化转换批判的坐标,试图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存在着没有科学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规律、不能寻求与革命主体的实践结合以及无法展陈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图景这三大缺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宏篇叙事,严格说来只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现象学"诊断",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的"治疗",因而无法产生实际的现实效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发展和对资本主义的理论解构是十分有限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威 《学术探索》2014,(11):6-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民群众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做出了许多形象阐述,比如提出二者是老师与学生、土地与种子、沧海与一粟、上帝与仆人的关系等等。这些形象阐述,简单明了、饱含哲学意蕴,通俗易懂、指导性很强。对于指导我们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