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概念隐喻在大脑中如何表征?隐喻表征模型认为概念隐喻的目标域不能独立地自我表征,必须借助于始发域的表征,因此目标域和始发域之间是映射关系。结构相似模型认为目标域和始发域各自独立表征,它们构成概念隐喻是因为它们具有结构相似性。本文从论证的有效性,同一域的多隐喻,词的多义等三个方面对两个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同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惯用语深层义的产生主要来源于隐喻和转喻。隐喻的形成必须有概念域的相似性,基本途径为本体映射和认知映射,主要有三种类型:整体隐喻、部分隐喻、双重隐喻。转喻的产生依靠概念域的邻近性,包括4种类型,11个小类。隐喻和转喻的共同作用也是惯用语深层义形成的主要原因。惯用语中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包括隐喻和转喻连续发生、隐喻和转喻并行发生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转喻理论为探讨委婉语的认知理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理想认知模型框架下,转喻涉及两个类型的概念构型:整体与部分及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而产生的转喻关系。结合英汉相关语料,从认知转喻角度,对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转喻和隐喻是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甚至比隐喻更为基本。而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却没有像隐喻一样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首先讨论转喻的界定,在对转喻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两种译本,探讨了转喻翻译的四种策略:对等翻译、转喻转移、文外尾注和认知归化。研究表明,转喻理论能比较有效地解释转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从“耳”来看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和隐喻长久以来都只被人们看作是两种修辞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才被上升到认知方式的高度,并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二者在人类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概念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引起了国内外认知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耳"的语料出发,研究"耳"的相关语料所体现出来的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证明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一个模糊地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即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存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转喻相比隐喻在人类的认知上更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隐喻的映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在映射过程中,要么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所映射的事物之间的一对一的关联,要么是平行的多方同时响应的多项关联。结构映射过程是概念结构的映射过程。其结构再现是由事物的自身及其属性,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更高一层的关系构成的。类比映射过程则首先在两个再现情境之间建立了一种结构上的一致性,然后再进行推论的投射。结构映射过程和类比映射过程的推论都是在系统性的指导下进行的。人们并非把毫无关联的事实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而是把能够形成完整的符合情理的关系系统的东西投射过去。  相似文献   

7.
习语的本质是否可分解的,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习语可以被视为任意性和可分解性的连续体,位于连续体中绝大部分成语的意义是有理据的,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来识解.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表达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概念转喻是用突现、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部分.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在以往学者对"手"的习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重新对英汉中"手"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帮助我们构建"手"习语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8.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学界关于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已经有所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与转喻具有共同特征,但隐喻与转喻认知概念中存在的问题,是二者间的区别和互动问题。此外,隐喻和转喻研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这一理论对隐喻理论的映射单向说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提喻具有独立的辞格地位和鲜明的认知理据。和转喻、隐喻一样,提喻也是一种认知模式,三者体现的都是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互动。从认知的视角看,提喻、转喻和隐喻基于概念与概念之间不同的心理可及程度而形成连续体关系;进一步分析,提喻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思维模式,转喻和隐喻都是建立在提喻的基础之上,因而三者能形成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们将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概念结构。本文运用隐喻化词语的认知模式,以英语委婉语为解读对象,以求揭示英语委婉语的隐喻本质及语域投射域范畴及其意义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是思维层面的认知机制,认知参照点是人类另一个基本认知模式。研究发现,概念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其实就是认知主体寻找认知参照点认识目标的过程。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在语篇层面上其认知参照点模型有所变化,不再局限于只由单个认知参照点来识解目标,可能是多个源域作为认知参照点共同阐释目标实体,也可能是几个源域分别充当认知参照点来认识相应的目标实体。随着语篇结构和内容的多样化,认知参照点模型也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修补。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3.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对中美教育语篇进行实例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中美教育语篇中常用的四个主要意象图式:容器、部分/整体、路径和平衡图式,三个常用隐喻:教育是经济、教育是场战争和社会是座大厦(教育是基石)。三个常用隐喻中的前两个大多出现在美国教育语篇中,后一个大多出现在中国教育语篇中;究其根源,中西文化模式的基本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西方教育思想重功利、重竞争、重个体,而东方则重群体、重和谐。  相似文献   

14.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工具,是构建和识解多模态语篇的重要认知机制。政治漫画是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重要语类。文章发现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方式,二者既可以分别作用,也可以相互交织,在源域、靶域以及映射对应要素上发挥作用。隐喻多起到评价时事、表达主题、传递情感的作用,而转喻则是连接图片与现实的桥梁,表现出鲜明的语类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映射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是有关隐、转喻研究的两种较有影响的理论。到目前为止,认知语言学界对这两种理论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文章从隐喻和转喻两方面比较这两种理论的异同,发现它们都把隐、转喻的实质看成特征的传递,但是,两种理论在具体解释时所采取的途径不同。前者把源域和目标域看成两个完整的整体,而后者把源域和目标域所代表的两个概念分解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两种理论所讨论的传递在内容、对象和次数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传承说对映射论既有改造,也有吸收。对这两种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对隐喻和转喻的多角度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英语职业委婉语的语义模糊和扬升机制进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职业委婉语实现委婉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概念转喻借助整体与部分间的同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模糊,而概念隐喻则借助相似认知域间的跨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扬升。  相似文献   

17.
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9—2018年CNKI数据库中转喻认知研究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剖析,探讨国内转喻认知研究的总体趋势、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问题。研究发现:1)国内转喻认知研究总体上呈现波浪形上升趋势;2)研究热点包括转喻本体研究、转喻与隐喻的关系研究、转喻在不同语言层面(词汇、语法、语用、语篇等)的应用研究等;3)研究前沿涵盖转喻与构式语法、语用推理、(概念)隐喻、范畴化、意象图式、转喻的本质与认知机制、语法转喻等;4)研究方法多为思辨研究,缺乏实证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分析汉语爱情古诗的“水”意象,指出其实质是从源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的概念隐喻。研究目的在于否定隐喻的翻译只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并提出隐喻翻译的新视角,即译者对“水”意象的翻译必须达到汉语和英语“水”意象的“映射对等”,翻译策略包括了翻译对应的始发域、转换始发域、明示始发域等。  相似文献   

19.
刘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4):130-133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俄汉语中的“рука——手”同属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手部动作认知、情绪认知、场景认知、权势认知、身体结构认知等方面研究俄汉语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交互作用在词汇层面的连续体关系,将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俄汉语转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异同,探求造成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