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心"的"形而上学"--论心理学哲学的理论根基、内容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哲学"涉及关于心理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各自心理学体系或研究取向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前提预设和理论逻辑。在此意义上,"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功能在于它能够帮助心理学完成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晓明 《求是学刊》2004,31(4):16-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现代性的批判再度以深入地检审"启蒙"及其传统的方式被课题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对这一主题作出了重要应答.其核心思想是现代极权主义并非启蒙传统的外部状况或单纯反面,而是这一传统之固有特性和固有动力的辩证展开.因此,启蒙原则及其自我巩固的发展为20世纪的神话和野蛮状态提供了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这是一个颇有价值的洞见,但由于随之而来的批判未曾真正深入到存在论根基处进行彻底的检审,所以它仍然是不充分的和有待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明清戏曲小说均以"传奇"为核心的多共性,又存在"别是一家"的传奇特性:小说强化可读性的一面,突出览阅称赏的传奇色彩;戏曲着力可观性的一面,追求舞台动人的传奇效果.明清文人"传奇"理念的演绎.不仅在于奇人奇事的叙事铺衍,而且还在于奇文奇书的审美观照,同时完成文人自我奇才奇气的抒发传达.  相似文献   

4.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主张"自我认同"和"社会化"两大核心任务,通过践行课程本身理念,进行实训本质的"自我探索"与线上教学环境与平台变化的"环境探索",构建"教学合作共同体"线上课程体系:教学任务分解、学生分组教学;设置"学生自律学习与实训展示"等三个课程环节;设定"模型理解与实践能力"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15个二级评价指标,评估和促进学生学习实效.促进师生"共建、共学、共进",学生学习留存率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提升,课程也完成新环境、新需求的"职规"升级.该研究对线上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未来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段炼 《浙江学刊》2008,(2):72-76
本文从自我认同的角度,以"仁"为中心,描绘了一幅古代中国自我认同的路线图,考察并探讨了两个关键性问题儒家自我的道德内涵以及古代中国的自我(己)与家、国、天下的关系.文章指出,就"古代中国的自我认同"而言,前者揭示的是自我认同的价值来源,而后者则呈现出道德价值和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简洁地说,作为"仁"的来源,孝悌、"爱人"的观念,与自我认同的确立密切相关;作为"仁"的实施,推己及人与克己复礼开辟了自我认同的实践途径;而作为"仁"的扩展,在"己"与家、国以及天下建立关系的同时,也为自我认同的延伸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皮坤乾 《社科纵横》2008,23(2):23-25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其"本色"是科学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排除来自"左"、右方面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考量是哲学转向的最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哲学与其说转折性不如说奠基性导向性.笛卡儿"我思"哲学具有转向意义在于它凸显了"自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它并未完成转向.康德以"批判哲学"和"先验主义"完成了笛卡儿开创的哲学转向,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变革"和将本体论从认知转向实践.黑格尔以绝对精神(理性实体)的辩证运动"克服"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在逻辑上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终极目标,他的辩证法为哲学转向提供了武器,但被他的体系封死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黑格尔以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哲学处在重大转折期,但尚未完成."语言转向"和"生存实践转向"对于哲学转向都有积极意义,但并不成功.在哲学转向中要重视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出发点或前提;二是路径;三是目的及实现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应明确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法至今尚未见之于党的文献,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完全并直接的同一性,同时由于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巩固和发展已经包含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事实上,我国现存并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等,今天都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加以把握,其科学内涵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二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贯通,在互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考察现代社会与日本人的"自我"。所谓"自我",是指对自己和自己周围的关系的一种认知,"自我"的概念包括人际关系或社会地位等自我的扩张范围。本文根据笔者最近几年来接触的心理咨询事例与调查,论述现代自我的异常心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往往仅限于笛卡尔、康德哲学来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自我”问题,而忽视了经验主义“自我”观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图揭示经验主义“自我”观在从笛卡尔“我思”发展到康德“先验自我”的历史过程中的否定性作用,即洛克承继,发挥了笛卡尔“我思”经验的一面,经贝克莱这一中间环节,至休谟而推向极至。由此,“经验自我”完成了自身的否定,为康德重新确立先验“自我”开辟了道路。作者认为,我们今天在认识“自我”中重新陷入经验和理性的矛盾和困惑时,反思这段历史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自我认识与成长》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重要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整合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塑造高尚的人格力量.运用体验式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参照美国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的自我认识理论,该课程应进行"我是谁"、"人我关系"及"我的未来"三大主题的探索.通过"热身活动——教师短讲——小组活动——游戏体验——讨论分享——总结深化"这六个教学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现从"自我、单一角色的探索",到"多元角色参与",再到"自我与社会联接"的转化.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的改变与课程三大任务的设计是相一致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要增加课外实践环节,实现课上、课下的无缝对接;改变小组组合形式,促进小组动力的发挥;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2.
薛小花 《社科纵横》2014,(5):130-133
自我意识是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的支柱,是解读这个体系的关键概念。谢林把这个拥有自我意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称作"最完美的唯心论"、"最完美的实在论"。谢林认为先验唯心论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提高自我的级次,把自我建立起来。自我的级次通过谢林规划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时期完成,即,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从反思到绝对意志。谢林关于自我意识的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但是,其中的重视人、发展人、提高人的思想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6):107-112
离题、插曲、"道路小说"充斥在昆德拉的小说文本中,成为昆德拉小说诗学中的三个关键词。作为叙事学意义上的名词,离题一方面是对"故事"专制的否定或反对,揭示了人类行为或行动的可笑和无意义,另一方面,离题直接通过议论或思考的加入,体现了作者对其与主人公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插曲永远不只是插曲,正是因为它摆脱了因果链的束缚,从而使得小说叙事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正是在前两个叙事学名词意义的基础上,"道路小说"的形成才成为可能,作为对"公路小说"的反对,道路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打开昆德拉小说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加快城镇化进程"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阶段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切实完成新型工业化模式多重任务,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中国式道路。  相似文献   

15.
潘嘉颖 《生存》2020,(5):0114-0115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重要能力,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期整体发展。大多数时候具备高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也能够在自我学习道路上表现得更为优异。为此,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促使学生了解问题,从新的意识,新的兴趣,新的方法出发,了解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应不足点。注重学生自我素养提高,应用先进观念,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良好的高中语文课堂内完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焕有 《学术交流》2012,(5):189-192
曹植一生的生存环境多变,尤其是后半生"禽息鸟视",成"圈牢之养物",但他求生存,谋发展。根据马斯洛等学者的需要层次理论,曹植试图想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于是,发挥潜能,作出恰当的"成长的选择";感恩生命,忘却地位之危;抗争命运,百折不挠,实现自我。他的生存文化给当下的人们留下启发:自我实现要兼顾社会环境;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要应时而变。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提出实践理性中的伦理德性、理智德性的德性分型,哈贝马斯在实践理性中区分伦理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揭示了道德自我的个性内在与主体性价值.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精神世界先后经历"真实的精神,伦理"、"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化"、"自我确定性,道德",相应于三个精神世界的主体分别为伦理实体自我、法权个体自我、道德主体自我,确证了道德自我的存在和超越性价值.精神哲学研究的本体思维追求形而上普遍本质和绝对本体、伦理思维注重伦理秩序和规范的建构、道德思维凸显自我理性和自主建构,哲学思维范式转换揭示了道德自我在现代道德哲学中的突显价值.实践理性中的德性分型、精神现象学关于客观精神及其自我三重形态、哲学思维范式转换,从不同角度确证道德自我的存在及其特定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疫情期间"社工伴行"在线志愿团队的实践为例,探讨女性生命、实践行动对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意义.认为女性志愿者在线的有效服务显示出女性具有搭建平台、整合力量、调配资源、上下沟通的领导力和协调力;女性在借助技术、资源之余,显示出强烈的愿意倾听、共情、回应他人的特殊力量,抚慰人心,重建了隔离期间人的社会关联;女性志愿者承受自身家庭关系的紧张、亲人的疏离,忍受来自服务对象的误解、谩骂及身份价值的不被承认而坚持救助他人,践行着理想主义追求,完成了生命价值的自我超越.女性志愿者的实践促成治理快速有效地达成,实现了国家治理所期待的人的自治和社会共治的完成.女性生命力呈现的这些特点提示,国家治理的最终实现要团结整合女性的力量,才能更好完成治理走近个体、迈入人心的最后一步.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密不可分.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柏拉图哲学的主要精神都已经展现或者萌芽.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这不仅指某些具体知识的知道或不知道,而且指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根本特征,包括意识的自我否定与觉醒,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在反讽中追求善与美好,等等.  相似文献   

20.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12,28(3):30-35
陈忠实创作道路具有重大的文化创造意涵。其一是早期农村生活奠定了作家民间化平民文化情感立场和文化价值观念,打造了鲜明独特的民族化、乡土化、地域性本土文学底色;其二是对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生活、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明确认知,使作家始终保持与人民母亲的血肉联系;其三是从为谋生而文学走向为实现生命价值和民族复兴而文学,成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般勇毅执着文学事业的励志书;其四是不断进行精神的与艺术的"剥离",不断地拓新自我社会文化圈,不断择优、趋优,定义自我和超越自我,登攀文学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