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娟 《理论界》2005,(12):94-95
本文通过对权威概念、权威分类的认识和分析,来总结归纳出一些有益于阐释法律权威及其实现的理论素材。并试图通过对法律的合法性、信仰、国家强制力的认识,来表明法律权威是一个以现行法为基础,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并取得社会主体信服与遵从的法律的至上性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由一起司法判决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在进行法律解释作出司法裁判时 ,必须遵守法律解释的有关规则 ,不能借法律解释之机滥用司法裁量权。现代法治要求以法律至上代替权力至上和伦理至上 ,只有这样法律才有权威 ,才能够被信仰。司法权作为法治、公民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防波堤 ,司法公正在缺少法治本土资源的中国 ,尤显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治的最高标准是宪法至上,依法治国必须要有强大宪法为后盾。当前我国存在公民宪法意识缺乏、宪法修改不够严谨、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监督机制匮乏等问题。依宪治国建设要从宣传和培养宪法意识、健全和完善宪法适用渠道、建立违宪审查机制和树立宪法权威等方面着手,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依法治国之路。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法治的评价标准众说纷纭,明确其标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应将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法律平等、司法独立作为其评价标准。具言之,良法之治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至上要求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法律平等要求权利义务一致、平等保护、反对特权,司法独立要求司法权只服从于法律。  相似文献   

5.
论司法权威     
司法权威是司法权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 ,它是一种法理型权威。司法权威一方面源于法律对司法机关赋予的权利和司法权运作的合法性、合理性 ,另一方面取决于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司法权威与法律权威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现实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司法权的权威并没有完全树立 ,要树立司法权威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生命在于公正,古代法律的公正与权威在张释之身上熠熠生辉.爻章从张释之断案成功的原因开始分析,进而剖析张释之断案所体现出的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从而揭示了作为最高司法官的张释之坚持“法律至上”和敢于公正司法的优秀品质,当代司法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法治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树立法律权威,并进一步阐明,当前我国必须通过解决树立法律权威过程中的问题逐步地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8.
程思良 《云梦学刊》2000,21(6):27-29
中国社会传统的权威观念导致了对法律权威的虚化。要树立法律权威,必须逐步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信仰,弱化人的权威,同时,建立起相互制衡的国家机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生命在于公正,古代法律的公正与权威在张释之身上熠熠生辉,文章从张释之断案成功的原因开始分析,进而剖析张释之断案所体现出的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从而揭示了作为最高司法官的张释之坚持"法律至上"和敢于公正司法的优秀品质,当代司法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法治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树立法律权威,并进一步阐明,当前我国必须通过解决树立法律权威过程中的问题逐步地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法治的最高标准是宪法至上,依法治国需要强大的宪法支持。当前我国执行宪法时,存在公民宪法意识缺乏、宪法修改易受政策因素左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监督机制和制度匮乏等问题。加强宪法实施要从宣传和培养宪法意识、健全和完善宪法适用渠道、建立违宪审查机制和树立宪法权威等方面着手,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经历了由革命法制观、秩序法制观到治国方略法治观的转变,并在思想观念上显现出一个从法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转向法是社会利益调整的手段、从依政策治国转向依法治国、从法律虚无主义转向法律权威主义、从义务本位的法转向权利本位的法、从权力至上转向法律至上等的变化,反映了其法治思想不断走向完整与成熟。  相似文献   

13.
“法律至上”的观念对于“法治”的最终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所应采取的一系列 对策包括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或法制宣传教育。构造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领导层,党的各级组织及广大党 员模范地遵守法律,政府依法行政,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4.
宪法至上是宪政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要保证宪法至上的权威,就必须保证宪法的司法效力。为此,要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使宪法规则成为真正的法律规则,使宪法规则和其他的法律规则一样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组成,使宪法具有可诉性。通过宪法诉讼制度解决因宪法实施而引起的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和争议。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不重视宪法的作用,就会丢失立国的根本;不树立宪法的权威,就难以树立法律的权威。而违宪审查的完善,对树立宪法权威、保障民主权利、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4):184-190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因此,可以说,司法权威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但树立司法权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树立司法权威需要综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综合施策,主要应从司法权威的宪制基础、司法权威的文化基础、司法权威的保障制度、建立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四个方面进行理性建构。  相似文献   

17.
略论政策对法律权威的负面影响姚锐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使国家的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树立法律的权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法律没有足够的权威,就难以使人们普遍服从,难以在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论精神文明建设与司法环境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精神文明建设与司法环境优化彭娟江启疆一当代国家强调法治,其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重心在于确立法律至上权威,构建理性的法治秩序,在理性秩序内法律具有足够的力量和权威要求政府机关,各社会政党和社会政治或经济组织以及社会成员的各种行为必须遵循或服从法...  相似文献   

19.
汤晓颖  余华  曾凡 《天府新论》2005,(Z1):152-155
作为依法治国主体基础力量的非法律人的法律素质的养成,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十分重大.非法律人的法律素质的养成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必要的法律知识为基础,树立法律至上、主体、平等、权利等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习惯和法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以推进法治进程,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化.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人治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人治社会强调权力大于法,法从于人,而在法治社会中强调法大于权,人从于法,所以当个人意志与法律相冲突时,谁服从谁,便成为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之一。法治社会中,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权威,法律至上应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对此,西方法学家进行了论证。亚里士多德说过“法治应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