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连云港市作为《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自身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而只有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发利用,才能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与连云港地方知名文化品牌。在分析了连云港众多可以整合开发的西游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各界对连云港西游记文化资源开发的大力支持,探讨了西游记文化资源开发对于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党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连云港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城市,不仅山海相拥、自然生态良好,而且文化积淀深厚、山海文化特色鲜明。在未来连云港市的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尤其是要更加有效地强化对于地方山海文化生态的保护、修复、运用、构建。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云港海洋文化发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既有海洋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其文化底蕴深厚,山海景观奇特,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成为连云港海洋文化独特资源。但是连云港海洋文化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滞后因素,即滞后的民俗民风影响海洋文化的创新,陆地文化的渗透束缚海洋文化发展,自然环境的局限影响海洋资源的开发。要加快连云港海洋文化建设,实现海洋文化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就必须增强海洋文化意识,提升连云港城市精神;深度开发海洋资源,推进连云港港口经济发展;依托海洋文化资源,发展连云港海洋旅游事业;加快海滨城市建设,培育海洋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4.
武陵山区的渝东南地区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核心,在建立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做到“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五个结合,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并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5.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创新性课题,是对文化遗产开展生态性、整体性、系统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以创新思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模式和良好载体,既符合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也有助于积聚各类文化要素,协调各类文化关系,用活各类文化资源,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连云港云台山是江苏省最大的山地区域,区域内有江苏省特有的山海文化、淮盐文化、渔俗文化、生态文化、徐福文化、《西游记》文化、《镜花缘》文化、大陆桥文化等多种文化要素,便于集中性地开展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方便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江苏省沿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6.
论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基本内容。生态环境不只包括自然环境 ,还包括人文社会环境。民族文化是构成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在西部大开发中 ,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不能只是片面地指向自然环境 ,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层面,连云港应着力研究如何积极承载历史源流,挖掘区域文化特质,彰显山海文化特色,打造激昂向上、富有活力、魄力独特的连云港地域文化,切实提升城市综合实力,锻铸连云港在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承载起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国家重要经济枢纽历史重任,建设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阐发,为连云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纠正连云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价值失范现象,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就要求连云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重点打造山海文化品牌,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品牌的资源培育、形象塑造、精神凝练和经营拓展。  相似文献   

9.
衡水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等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文化资源。为配合衡水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对衡水湖历史人文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着重从四个方面展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挖掘、整理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使之系统化;普及生态文化教育,倡导生态价值观;建立“生态文化”的管理协调机制;依据有效保护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开发。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素以“淮海东来第一郡”的盛名享誉国内外,其独特的自然山海景观和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市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如何发展连云港市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加快发展连云港市文化产业的战略取向和对策建议,加快文化生产力转化成文化竞争力的速度,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应用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在现代社会发展建设中,历史文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特别是作为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尤其如此,是提升地区文化层次和体现民众思想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日益成为考量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内涵指数,因为它所蕴涵的厚重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理念代表了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黑龙江省西部历史文化资源既有其独自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与其它地区的历史文化相联系。民族传统文化、古代辽金文化、抗战文化、流人文化、闯关东文化、现代工业文化等构成了该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主体。文章以齐齐哈尔、大庆、黑河三地为例,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既然《成吉思汗》一部电视剧就可以对多种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那么就可以说影视剧开发形式是文化资源开发的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开发方式。特别是针对两种文化资源,一是意识形态文化资源,因为意识形态文化资源属于隐性文化资源,隐性文化开发方式很有限,必须附着于合适的语言、文字或影像;二是历史文化资源,因为宏大的历史场景可以借影视屏幕真实再现,并借助影视屏幕广泛传播、迅速传播,形成社会效益。以此为基础,其他开发方式就可以紧跟其后进行产业链开发了。  相似文献   

13.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而且经历了千余年的人文积淀,融祖国文化之精华的儒、释、道于一体,是享誉天下的名山。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研究集中在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上,对其文化内涵研究较少。研究发现,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抗战文化、辛亥革命文化、红叶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非常突出,通过深挖岳麓山的文化内涵,可确立岳麓山的"红文化"品牌,并通过品牌塑造、产品开发、目标市场促销、综合营销、加强管理和服务等措施对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是《西游记》的诞生地,也是“西游记文化”的发祥地。弘扬“西游记文化”是连云港地方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游记》文化精神能够代表连云港人百折不挠、勇敢拼搏、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开展《西游记》文化研究与连云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辅相成。在阐述连云港开发“西游记文化”资源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连云港“西游记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权结构是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社会机构复杂,社会问题丛生,在社会文化、社会治安、社会生态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陕甘宁边区政府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重建和治理措施,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对边区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改造、社会治安环境加大整治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加强保护等,改善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边区社会呈现出了旺盛的创造活力,成为抗战的坚强堡垒。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发展不平衡以及体制内外的新问题开始集中显现,生态移民成为我国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并已成为西部地区实施城乡统筹和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如何解决生态移民、防灾避险与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出现新的生态破坏以及农民失业、生活困难、社会矛盾激化等系列问题,既是重要的理论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文章基于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发展视角,系统梳理统筹城乡的移民、防灾与扶贫工作的内涵关联,深入分析其互促共进面临的挑战,探析三者有机衔接、长效互促、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湖南生态文化是一种湖湘特质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它既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引擎,又是建设绿色湖南和生态强省的精神动力。湖南生态文化建设要立足湖南实际,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旋律,积极构建生态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加强对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强化相关政策、资金和组织保障,实现湖南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原生态文化”现象产生之后,成为众多学科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文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就其研究目前主要有如下立场和主张:一是“对象”的实证和科学主义范式;二是当作一种虚幻的文化观念创造和进行批判的主张;三是指认为一种民俗审美的大众化重构性实践;四是从地方或民族生计模式的文化生态知识和技能挖掘与利用的角度去研究;五是基于现代经济背景的开发与保护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的倾向在逻辑上把“原生态文化”活动“实体化”了,没有“主体”立场,即没有把“原生态文化”当作“人的活动”去理解,所以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原生态文化”虽然在实践上它可以以一定的文化产物作为媒介显现,但其本质不是这些媒介物,而是“人的活动”,应从人的生产实践方面去认识和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