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积累少、模式雷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远未达到国家人才战略的要求。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基于类型学的研究视角和学理基础,着眼于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按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层次、服务对象、实施载体,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的全新模式。反思重庆邮电大学的实践探索,认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今后理应在准确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科学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整合高校现有教育资源,确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系统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于创业活动过程配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资源,建立开放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构建真正科学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创业人才,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下要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需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制度保障做出努力,力争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行为效果进行科学地评价,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其次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为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创新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及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与必然选择。创新发展视域下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与举措。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错位、投入不足、平台不强的现实困境,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效欠佳、投入结构不科学、创新成果转化体系缺位等问题。鉴于此,高校应该借助政府、企业及各类社会主体的力量,积极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孵化平台,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最终为实现我国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型国家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是激发高校创新创业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目标导向依据.在阐释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的基础上,从创新创业平台支撑环境、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环境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三个方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的问题,引入群组G2法作为评价方法,完成了评价指标赋权.然后结合指标体系特点,应用非线性加权法完成了评价模型设计,最终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基于赋权结果确定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缘于国内素质教育愿景与国外教育思潮的共同作用,其一直处于科技、教育及经济的交叉发展网络当中,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中国高校创业教育20余年的发展,是对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定位、体系构建、实践模式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有益探索。在促使创业教育本土化和探索创业教育新局面方面仍需坚持创新、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下,不少地方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纵观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其实际培养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解决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就要实施“分层推进、点面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体现了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地方高校要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搭建多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第一、第二课堂以及实践、实训平台的互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成为世界性潮流。通过对淮海地区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的定量和定性调研,结合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以及我国高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水平,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需要以正确理解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基本内涵为前提,并在实践中选择有效策略:突出主体:体现教育教学的人本性;注重融合:体现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关注全体:体现教育教学的伦理性;强化会学:体现教育教学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适应国内外日趋激烈的竞争势态,适应高等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文章从实际出发,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放教师科研项目、建立科技竞赛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基地、与企业合作培养等多方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科研漂移"是指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的现象。在我国,"科研漂移"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值都低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高校之间的科研资源分配向部属大学、重点大学和综合大学集中,很不均衡;大量发明专利向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转移以及大学内部科研与教学分离。导致"科研漂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前苏联传承而来的科学院与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和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职能分离。"科研漂移"对大学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智慧成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代人,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体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消除"科研漂移"现象的基本对策是:改革现行科学院与普通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重新组合科学院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关系,科技资源应当依据大学的类别层次进行相对均衡的分配,坚持洪堡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科研漂移"是指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的现象。在我国,"科研漂移"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值都低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高校之间的科研资源分配向部属大学、重点大学和综合大学集中,很不均衡;大量的发明专利向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转移以及大学内部科研与教学的分离。导致"科研漂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前苏联传承而来的科学院与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和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职能分离。"科研漂移"对大学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智慧成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代人,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体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消除"科研漂移"现象的基本对策是:改革现行科学院与普通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重新组合科学院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关系,科技资源应当依据大学的类别层次进行相对均衡的分配,坚持洪堡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科学素养是一个现代人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生物科学素养必然成为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本文从生物学教学的角度深入地思考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六种方式。倡导探究教学;贯穿生命科学史的教学;改革生物实验教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倡生物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顺应新时代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转型需求,发挥其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本文针对编辑出版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现状,阐述了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提出了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的策略,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编辑出版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作为科学教育的高端教育,高等理科教育应理解科学的本质,更新课堂教学理念,真正确立素质教育的高等理科课堂教学目标观;转变目前单一的理论课上传授知识、实验课上验证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力实施探究教学,在知识建构中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深入开展STS教育,在知识运用中突显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创业型、创新型、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在法学教育中重视实践教学,构建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建构科学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规范和完善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宽法律实践教学的渠道,引入新的法学实践教学形式,完善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9.
“科研漂移”是指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课程构架中分离出去的现象。在我国,“科研漂移”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值都低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高校之间的科研资源分配向部属大学、重点大学和综合大学集中,很不均衡;大量的发明专利向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转移以及大学内部科研与教学的分离。导致“科研漂移”的主要原因是由前苏联传承而来的科学院与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高等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和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职能分离。“科研漂移”对大学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智慧成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代人,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体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消除“科研漂移”现象的基本对策是:改革现行科学院与普通高校相互分离的制度,重新组合科学院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关系,科技资源应当依据大学的类别层次进行相对均衡的分配,坚持洪堡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模式优化是指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后,所实现的教学结构的稳定化、教学活动的有序化、教学效果的高效化、实践环节的检验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