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七十多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可以用“三条道路”来概括: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和平改造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在这三条道路的探索中,作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充分显示了领袖和导师的巨大作用,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崇仰。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149页。以下引用本书只注页数)1982年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又进一步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372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是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晶。怎样理解这个命题,它包括哪些内容,有几个层次。本文就自己的体会谈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错误和挫折为我们提供了教训。党在纠正“左”倾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尽管党在这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但它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就这一时期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做一探讨,以就教于同行及读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西方国家的读者对译文的选择与接受和中国政府“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之间始终存在尖锐矛盾:西方国家的读者青睐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存在有损中国形象这一问题,而中国政府依据自己的意图译介出去的作品在西方却又时时遭受冷遇.解决这一矛盾,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效果.霍米·巴巴的“混杂”和“第三空间”理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超越“非此即彼”的第三条道路,即在两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以争取西方世界的积极配合,加快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中期以后 ,一个又一个的西方国家组成了以社会民主党为首的左翼政府 ,并声称走“第三条道路” ,从而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第三条道路”是社会民主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理论和政策调整。要认识这一思潮 ,必须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情况、新发展 ;要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也必须结合这一思潮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拓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全面整顿是开辟这条道路的一次试验。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为这条道路的开拓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证实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他是中国现代化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他继承孙中山、毛泽东的事业,带领党和人民走上了“振兴中华”之路。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金秋十月,我们怀着十分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新中国50华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个真理。新中国50年来的经验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真理。今后,我们仍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此,我们应当经常保持清醒的认识,注意在“结合”上下功夫,把“结合”…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走了一条“法治民主”道路。这条道路把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加强法制,确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而逐步实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走这样一条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是由经济结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人民大众需求和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而经济结构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即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是快一点、省一点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而努力走出一条快一点、省一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则是尊重合乎中国实际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本文想就什么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怎样走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两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构想与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既是对未来社会构想的继承和坚持,又是对未来社会构想的超越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逐步确立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在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中彰显出“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第三条道路”思潮正风行于大西洋两岸欧美主要的发达国家。它声称超越老左派的国家干预主义和新右派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走一条中间道路。它的提出有着复杂的现实政治背景和思想历史渊源,而与当前中左政治在欧美的普遍回潮直接相关。人们注意到,现在欧盟15个成员国中有13国是中左政党执政,欧洲成了“粉红色的欧洲”;而在美国,克林顿自称“新”民主党人,并早在去年1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就宣称“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第三条道路”。〔1〕这为“第三条道路”的推行赢得了广阔的地域空间,尽管它“没有一个惟一的蓝图”。〔2〕当然,对“第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思维具体的思想无疑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理论遗产之一。理论界曾从辩证逻辑的层面上,对此作过颇多的论述。但我们认为仅从这个层面上是无法完全阐发这一思想的精深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的,故本人不揣浅陋,对这一问题作一番新的审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曾提出过思维行程两条道路的思想:“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所以,马克思在这里实质上提出了把人的认识阶段划分为“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这样三阶段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认为“《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后来我们大都把这条路理解成为现实主义的道路,有人甚至将其命名为“稻草人主义”。无论是从鲁迅对儿童文学的认识,还是从《稻草人》这部童话集内在特性来看,都可以衍生出这种说法。惟其如此,我们不能将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稻草人》当作童话来看待,因为它所遵循的是事理逻辑而非情感逻辑,并且缺乏童话中的必要的行动性因素。对“稻草人主义”的过分强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童话创作想象力的伸展,我们今天必须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72页)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总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不仅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号召,而且亲自带领我们为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出了许多重要原理。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 ,绝大多数人都在考虑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现代化 ,而很少有人考虑现代化的目标本身意味着什么 ,它究竟是不是中国选择的最好道路 ?现代化当然是中国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而且我们也正热火朝天地在这条道路上狂奔 ,但它是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如果是 ,我们就必须忍受工业化所可能有的一系列后果并付出不可避免的代价 ;就必须忍受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大一统”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下走向调零 ,把它看成是垂死挣扎的传统在历史的进步中被淘汰。然而在今天 ,工业文明正在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 ,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了 ,我们是否必须这样 ?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资本主义农业基本道路究竟是几条,是我们在政治经济学和外国经济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之一。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苏联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主要版本,都认为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基本道路是两条。例如列昂节夫在《政治经济学初学读本》(1935年第2版)中写道:“乡村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道路有两条:一为普鲁士的,一为美国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演进逻辑,包含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看,这条道路深植于“天下一统”的政治形态,经历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变;从民族理论角度来说,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从实践逻辑上看,这条道路诞生于各族人民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实践。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探索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凝聚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合力、创造有利于民族之间交往的社会条件以及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关系提供生态环境保障等。  相似文献   

18.
赵紫阳同志在《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中提出:“在礼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①其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这条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九年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体会它的实质是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一切干扰,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条基本路线象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社会主义的锦秀前程。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上升,国内外理论界对“中国模式”的探讨持续升温。但是,国内理论界在讨论中往往混用“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这几个概念,这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在实践中也不利于我们总结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我们要认清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而完善“中国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如何达到真理的认识有着详尽的阐明。但是,对产生谬误研究不够。大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通向谬误的道路有千百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其中,“假象——错觉——谬误”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向谬误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一、一条错误认识的通道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外界事物通过现象刺激我们的感觉器官,由现象进入本质的一种反映过程。这个过程是一条荆棘丛生的曲折道路,稍有不慎,便会误入歧途,走向谬误。列宁说得好:“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列宁全集》等38卷第312页)首先,因为事物的现象极为复杂,有真象、有假象、也有真假混在一起,千方百计地引起人们的错觉,造成谬误。其次,人们的思维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