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罕默德(570—632年)意为声望很高的人,伊斯兰教的创始者.我国古代史书曾将他译为“摩诃末”、“马哈麻”、“谟罕蓦德”等.他出身于麦加城古来氏部落哈希姆家族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母早亡,由祖父阿卜·穆台列卜抚育,祖父去世后,由他伯父阿卜·塔列卜抚养.早年放牧,十三岁时就跟随他伯父的商队到过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一生为人类历史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宗教革命前夕的阿拉伯社会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伊斯兰教和任何一种其它宗教一样,在其创立阶段都是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产物.而当它一旦成熟定型之后,则立即产生定一尊、排异己的特性,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公元六、七世纪阿拉伯半岛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危机,社会在动荡着.当时半岛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草原上贝督因人的游牧部落趋于瓦解,从部落内部分化出一批氏族贵族,他们占据绿洲,掠夺奴隶,逐渐形成奴隶主阶级;也门,是一个富庶的农业区,历来有“阿拉伯福地”之称,早在公元前几世纪就建立了几个奴隶制城邦国家,奴隶制发展的比较早;半岛西北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之一,在这条道路上的麦加城,受益于过境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商业城.整个半岛出现了错综复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阿拉伯半岛南端曾产生过著名的滨海文明。而半岛北部的阿拉伯人活跃于罗马帝国与东方贸易的商路。总的来说,阿拉伯人在蒙昧时期,除半岛南部“阿拉伯福地”即也门地区和北部的加萨尼、赖赫米等小王朝已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外,半岛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是极其低下的。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当今世界宗教在其发展中呈现的新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宗教在当代正出现某种复兴迹象。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生了一系列表明宗教复苏和宗教对社会的重大冲击事件或者运动,如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巴基斯坦、苏丹等国宣布实施伊斯兰法;受罗马天主教会重大影响的波兰工会运动;美国的“新教运动”;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运动等等。同时,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报告表明,各地宗教组织与信徒人数在增  相似文献   

4.
穆罕默德时代“温麦”的演变与伊斯兰国家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本意为顺从的宗教。与其他宗教相比,伊斯兰教的显著特征在于它并不单纯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以信仰为核心、包含着广泛社会内容的文明体系。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兴起,不仅意味着信仰的转变,而且体现了阿拉伯人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深刻变革,与国家的形成过程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早期伊斯兰国家脱胎于阿拉伯半岛的部落社会,表现为“温麦”(安拉的民族)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的新宗教运动陈霞新宗教指不同于传统宗教的新兴宗教。当代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宗教,大多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逐渐地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以致形成有一定声势的新宗教运动。过去,人们习惯用“教派”、“宗派”或“异端”等词来描绘宗教方面出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创立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一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在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多年中,即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多年里,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社会革命的言论。孙中山为何如此重视社会革命?他对实行社会革命有何设想?其理论价值如何?本文试图作一初步剖析。十九世纪末,孙中山伦敦脱险后,便暂时逗留欧洲,认真考察各国政治。两年之中,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干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上,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①他以敏锐的眼…  相似文献   

7.
公元7世纪早期,阿拉伯半岛上兴起了一种新的宗教——伊斯兰教。这种为阿拉伯人信奉的宗教对当时的整个世界来说是场革命。穆罕默德,新宗教的创立者,给半岛上所有的人都带来了礼物,“给阿拉伯人带来新的宗教,给基督徒带来新的对手,给犹太人带来一个新的政治主人”。同时穆罕默德在创  相似文献   

8.
作为伊斯兰教发祥地的阿拉伯国家,从一个十分松散、野蛮的落后游牧部落,在一个世纪内,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这是中世纪的一件大事。西方史学界把这个“奇迹”归结为两方面主要原因:阿拉伯人的宗教狂热驱使他们奋不顾身地为真主而战;拜占廷和伊朗的内在矛盾,为阿拉伯人的入侵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9.
吴彦 《国际论坛》2011,(2):71-76,81
世纪之交沙特阿拉伯的民间宗教政治运动是绝对主义时代现代化长足发展的逻辑结果。觉醒派运动通过合法地位实现权力分享;伊斯兰—自由主义运动超越宗教和世俗的界限而实现多元意识形态和政治力量的整合;圣战派运动以暴力手段对沙特家族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民间宗教政治运动的多元化倾向,代表着公民社会发育的初步迹象,是民主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民间宗教政治运动的滥觞,构成促进沙特家族政治改革和推动民主化进程的社会动力。由于缺乏共同接受的明确政治纲领以及克里斯玛式的政治领袖,沙特阿拉伯的民间宗教政治运动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政治联盟。官方统治基础与民间宗教政治运动之间的力量对比尚未改变,政治天平尚不足以发生明显的倾斜。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的社革命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个宗教就是伊斯兰教。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自然崇拜盛行,犹太教、基督教广为流传。宗教观念的发展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因此,阿拉伯半岛要掀起一场革命运动,必须要考虑到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现实利益,新的宗教能否得到传播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旧的传统观念在多大  相似文献   

11.
政教关系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以公元七世纪二十年代到七世纪后期的阿拉伯社会为背景,分析了当时的有关社会现象,进而揭示了初期伊斯兰社会政教关系四方面的主要特征:①宗教领袖与政府首脑集于一身,②宗教规约与社会立法合而为一,③宗教活动与社会生活溶为一体,④宗教派别与政治集团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 ,民间宗教异常活跃 ,其原因在于苦难的社会现实和封闭的生存环境使乡土民众在教门内满足了多层次的心理需求 ,尤为重要的是 ,“入教避劫”成为他们化解身心压力的一种方式。于是利益相近 ,认知相当的人便以“扮演教首角色”的人为核心 ,形成一个信仰共同体 ,将“真空家乡 ,无生老母”作为共同的信仰。这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对“颠倒了的世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怎样正确认识宗教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系统、精辟的论述,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学习得很不够,以致在宗教问题上几度失误。以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言,建国以来即出现过三次大的反复:第一次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形势下,提出“提前消灭宗教”,实行“无宗教区”,发动“退教运动”,于是有的地方三天就放“卫星”,宣布“消灭了宗教”。部分地区进行的宗教改革,虽有革除寺院封建特权等内容,但由于  相似文献   

14.
(一)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部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于宗教现象的研究当然也不能例外。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股政治力量,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任何宗教观念,都是以神灵观念作为其神道信仰的思想基础的,而神灵观念则是包括诸如“灵魂”观念、“鬼神”观念、“天命”观念和“上帝”观念等的集合观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穆罕默德领导的伊斯兰教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从宗教和社会两大领域阐明了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革命中的作用。文章肯定了伊斯兰教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同时也指出了穆罕默德及其发动的这场革命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说”历来否定者多,本文辨析其思想内容、实质及其两重性,指出“爱的宗教”是无神论的同义语,它主张以文化代宗教,是人们维系情感需要的产物,它其实并不是宗教,而是人本主义哲学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的批判是有分寸的。在现实社会中,它作为迷信的解毒剂、强权的缓解剂,作为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宗教消亡的中介,仍能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宗教社会功能的二重性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和谐与失序,稳定与混乱。而以“全球伦理”与“全球责任”为目标的宗教对话,则对增进宗教理解,解决宗教问题,达到社会和谐与文化共融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我国,处理好宗教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宗教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州,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素有“天堂”的美称。不仅人文荟萃,而且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人称“五教齐全”。仅佛教,在市区内就有灵岩、寒山、西园三大寺,城外常熟有兴福寺。这四座佛寺,在国内佛教界有显著地位,而且在日本、东南亚亦有较大影响;道教的玄妙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处于市中心和商业繁华区。苏州辟为开放城市以来,宗教活动也随之日益频繁。因此能否正确贯彻执行新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大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2年党发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以下简称“关于宗教问题的重要文件”)的重要文件以来,苏州市有关部门,为贯彻执行这一文件精神,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发挥了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论太平天国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从东方和中国社会性质、特点和太平天国革命本身的实际出发,认为这场革命的“直接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激发了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而引起的;是在中国陷于瓦解状态和“半文明制度”的新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太平天国是打着宗教旗帜和以民族形式出现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反侵略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马克思对太平天国革命可能出现的前途作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预测,同时又预言太平天国对欧洲的革命可能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提出独树一帜的无神宗教论,主张“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完成民主革命的使命。虽然作为一种理论,仍有失于偏颇的地方,但章太炎对道德的强调、对信仰的重视,仍给我们以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