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诗经·渐渐之石》篇,得出《渐卦》与《渐渐之石》无论是单个的"渐"字还是各自描述的内容都存在一定联系的结论,其中"渐"义应为"山石高峻之貌"。《渐卦》初爻辞有"小子"一词,各家解释不一,通过对先秦主要典籍中凡出现"小子"一词的各篇章的分析,可知《渐卦》中的"小子"指代"青年男子"。整个《渐卦》描述两件事:一是青年男子出征打仗之始末;二是妻子对出征丈夫的思念及艰辛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如果说教师是树人之人,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便是树人之地。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谈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不能不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不应该统一,也无法统一,“教无定法”反映了这一客观实际,“茶馆式”教学法是近年来人们摸索出来的一种颇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法,这  相似文献   

3.
成人仪式是人类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古老的青年教育的方式,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古风遗俗,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成人仪式是一种“成人”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责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命教育。它启示我们:成人仪式的形式要庄严隆重;成人仪式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成人仪式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是一位曾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誊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曾为挽救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领导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熙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是王安石在变法改革中提出来的重要的法律思想。他说:“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维持国家的政治统治,最重要的是有财。“理财”,是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思想,他希望通过“理财”。挽救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接着又说:“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治国理家的财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律,故其为“理财”制定了一系列新法,有:均输法,农田水种法、  相似文献   

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见《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培植。木:树木。)意思是:设想一年的计划,没有比种谷再合适的了;设想十年的计划,没有比栽树再合适的了;设想终身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材再合适的了。这是春秋时代管仲从法家立场出发,提出的富国强兵、重视培养人材的主张。这句话后来引用,意思是:种树要十年时间,培养人需要百年时问;用来说明培养人材不易,要有长远规划,作长期努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怎样影响世界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的工资水平、利润、价格以及利息率正越来越受到中国的影响“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这个古老的中国谚语揭示了,中国巨大的劳动力进入全球经济体系可能是50年甚至100年来最重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应笑我 《市民》2006,(2):12-13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相似文献   

8.
全球的工资、利润、价格和利率日益受到在中国发生的事件的影响。“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见管子《权修篇》——译注)。”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清楚而概括地说明,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进入世界经济可能证明是未来50年、或许甚至100年内意义最深远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谈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体会时,强调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对除国民教育体系以外的各级各类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如社区教育也完全适用。《管子》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社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的意义在于自主追求中的引导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从2011年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跨年度的“唱响之旅”、“每周一星”;2012年为赵燕侠、赵葆秀、燕守平等名家举办专场,全年完成惊人的800场演出,在“青京赛”斩获多个金奖,送别张学津、姜凤山等艺术前辈;到2013年的“传承之旅”、“双甲之约”,以及为张建峰、张云、侯宇等青年演员举办专场--“唱响之旅”“传承之旅”“魅力春天”“每周一星”“双甲之约”等品牌及“九大头牌”“青年领军”“八十精锐”等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并有了市场号召力。再到2014年,“双甲之约”的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海外巡演,纪念程砚秋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北京京剧院建院35周年新编剧目的展演活动,“梅花香韵”北京京剧院梅花奖获奖演员展演活动,小剧场京剧《惜·姣》《马前泼水》《浮生六记》等展演活动……四年来,北京京剧院无论在全年演出场次还是青年领军的塑造上都领跑全国京剧院团。那些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动,让海内外的戏迷、观众朋友大饱眼福;院里一批批新生代青年演员的出现,又让关注京剧的人们看到了这门艺术的未来与希望。而在一场场新戏、好戏上演的背后,在一位位实力新人脱颖而出的背后,是京剧院的体制改革--项目制发挥着它无形无限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百年树人是个耳熟能详的说法 ,但要问百年树人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会说 ,它是指培养一个人不容易 ,需要很长时间 ;也有人会说 ,它是指教育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这样的回答当然不能说错 ,但还有其他的解释。要准确地回答百年树人的含义 ,有必要探寻它的出处。我国古代名著《管子·权修》有云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 ,谷也 ;一树十获者 ,木也 ;一树百获者 ,人也。”这一论述被后人简要地概括为百年树人 ,意思是从长远来考虑 ,投资于人是最合算的。为什么 ?因为对于稻谷 ,投…  相似文献   

12.
试析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宋元明清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治理苗疆,都在湘西苗区以不同的形式实行过屯田,其中,以清朝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实行得最坚决,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爆发于湘黔边境的乾嘉苗民大起义,虽然最后被清王朝残酷镇压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满汉地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在湘西苗疆的反动统治,使清廷上下大为震惊,一时“剿苗”,“抚苗”,“治苗”之类的言论层出不穷.直接参加镇压乾嘉苗民起义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严如煜在其所著《苗防备览》中向清统治者献策说:“夫以守为攻,莫如筑堡;以农为兵,莫如开屯,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时期,成都的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及其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协会”(简称“民协”)的领导下,开展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有力地配合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把四川变成反革命内战基地的阴谋,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第二条战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声讨“一二·二”惨案成都地处四川腹地,是国民党长期统治的后方地区。成都的青年学生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党领导下,成都青年学生早在抗战时期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特别是1944成立的“民协”领导开展的“市中事件”学生运动,更是西南地区反对国民党…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成语“折戟沉沙”的使用频率高起来了。先看几个例句: 1、这个死硬的顽固派,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地找不到一处容身之地,只好仓皇“空遁”,落得折戟沉沙,变成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人民日报》1974年1月19日) 2、林彪和“四人帮”原是一丘之貉。林彪“折戟沉沙”之后,“四人帮”继承林彪的衣钵,变本加厉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人民电影》1978年7期23砚) 3、妈妈的同事们都十分气愤,想不到反动的“血统论”竟没随林彪折戟沉沙,还在象魔鬼一样吞噬这纯洁的青年!(《人民教育》1979年2期36页)  相似文献   

15.
“文革”后的再崛起马季为相声事业拼搏几十年,先后两度崛起:一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拼搏中崛起;再就是“文化大革命”后的再崛起。粉碎“四人帮”以后,马季面对的处境,一是年龄渐大,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身心俱  相似文献   

16.
读书妙养生     
吴盛涛 《社区》2009,(27):38-38
俗话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一本好书就是一剂悦心的良药,能启迪智慧,净化心灵;一本好书又是一位多情的密友,能使人洁身自爱,做一个高尚的人。能抽闲捧卷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好书对于我们,可借用苏东坡的一句名言:“不可一日无此君。”  相似文献   

17.
渐渐地,高科技的进步.使我们都变成了缩在电脑前的“小土豆”.女生的大屁股.男生的“厚瓶底”。高科技便利了我们.也隔离了我们.QQ在响,微信在响.易信也在咆哮.微博一天天也刷不离手。  相似文献   

18.
母亲操劳一生,我们早已成人,孙辈们也大了,她也渐渐有了闲情。有一天,她说:“老大,你哪天有空,带把胡琴回来,拉给我听听。”我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19.
《汉语大词典》对“莫如”、“捆”两个词条的解释有所偏误。“莫如”在历史上本属不同层次的两个词,义为“没有谁(什么)比得上”,在近代汉语中才词汇化成为一个粘合词。“捆”的义项之一“编织时敲打使坚实”是对东汉赵岐注释的误解,可不立此项。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8省市6000人中做的“当前青年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表明:当代青年爱国主义观念有误区。 在问卷中,有一题是“下列爱国主义的各种理解,您倾向哪一种?”结果是,青年中认为“爱国必爱社会主义”的占37%;认为“爱国起码不反对社会主义”的占24.8%;认为“爱国不必爱社会主义”的占3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