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上发表的《人的文学》,是新文学理论倡导期的重要论文。它把“那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种种文学内容,都包括在一个中心观念里,达个中心观念他叫作‘人的文学’”(胡适语):“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所谓“人的文学”是指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而“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即要先“从个人做起’,只有“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爱人类”。“人的文学”“又可以分作两项,(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的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理想的生活”即是在物质生活上“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在道德生活上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这是与“忠孝节义”的封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一直强调教育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让人民通过教育这个途径,在社会实践中去追求真理,谋求解放。因此教育者最神圣的职责是“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培养的对象应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人。1944年他在《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一文中总结育才学校办学经验时说:“我们求学,所为何事?为着升官发财吗?为着自己的小圈子的利益吗?不是!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们想说得更清楚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大德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化价值目标是任何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灵魂。古希腊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表现为:追求“至善”──幸福与道德的匹配一致。它的创发与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苏格拉底的“追求‘有知’而‘公正’的‘至善’境界”;柏拉图的“创制等级分工的‘至善’社会”;亚里士多德的“信守中庸的‘至善’之道”。这一价值目标之所以会被古希腊人所认同,是因为它无形中契合了人类本性对当下的“实然”世界与理想的“应然”世界的双重渴求。  相似文献   

5.
李秀红  彭振兴 《源流》2022,(10):30-31
<正>“铭记碧桂园学院‘对人好,对社会好’的价值观暨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牢记‘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校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胸怀祖国,勇于肩负复兴民族大任……”这是今年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毕业典礼上为毕业生准备的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道义之约,让广大学子在走出校门之际,再上一堂别样的思政课。“如今的我在凤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品牌营销部工作,成为一名职场人,今后无论身在何处,我都将用所学回报社会,拼搏出属于我们的精彩人生”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代表潭筠悦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6.
善恶观念是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是人们对某种行为或事件道德与否的评价、观点和看法。随着社会生活中价值观、道德观的急剧变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显得极为必要。如何把握善恶的本质及功能,如何确立善恶的标准以及如何对善恶问题进行新视野、多角度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罗伯特·施佩曼认为“善”与“恶”受制于文化形态、时代、社会阶层以及使用该词语者的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它具有相对性。判断行为是否“善”的最终标准就是看此行为能否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一个人一旦形成了坚定的内心信念,就会在内心信念的支配和驱使下,对自己的道德活动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审视,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产生善举。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复杂的心理现象,不能把它归结为对自己品质的简单认识或自我评价的总和。“青年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特点是自我意识的分化,这种分化就是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②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观点看,“理想自我”是一个人自我的主体——“I”;“现实自我”是一个人自我的客体——“me”。说得明白些,“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按照道德规则和社会要求形成关于他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的总观点,其中最重要部分是一个人的志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现实自我”是一个人按照道德规则和社会要求形成的关于他是怎么样的人的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自我的兴趣和能力,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院外活动”,说得明确点,就是为特殊利益服务的政治游说活动。对共同的特殊利益感到关切的个人、法人和团体,组织起来维护和争取更大的利益,称为“特殊利益集团”或“利益集团”。它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向立法机构施加压力和影响,故有时又称“压力集团”。这种政治活动在美国由来已久,而且愈演愈烈。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瑞克·博克说;“美国社会的多样化已演变成无数特殊利益造成的四分五裂。我们每天从报纸上读到,‘老年人权力’,‘同性恋权利’,‘红种印第安人权力’,‘黑人权力’;‘阳光地带(利益)’,‘霜冻地带(利益)’;环境保护主义,顽固保守主义;工业(利益)集团,自由职业(利益)集团,教育(利益)集团,等  相似文献   

9.
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道德论析陈艳一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人们日常行为的社会规范,它本身由知、情、意、行四种成分构成。道德存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学习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存在着道德问题,它表现为一种学习上的人际交往道德,一种学习上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诚信问题多维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问题研究 ,现已成为我国学界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之一。对诚信问题的研究 ,是从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维度进行的。伦理学是所研究的诚信问题领域 ,主要揭示诚信问题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在中国伦理思想中 ,诚信是作为道德基础备受重视的。诚信中的“诚”与“信”最初是两个分立的德目。清华大学哲学系万俊人教授说 :“诚”与“信”最初是两个分立的德目。“诚”首先是一种个人美德。《周易·乾》云 :“修辞立其成 ,所以居业也。讲的是君子要以诚立业。后来孟子进一步地‘诚’撮升为‘道’ ,将‘诚’之意识撮开为‘人道…  相似文献   

11.
实验表明,美国是个危险的国度:维系国民的不是血缘,而是语言、抱负和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在独立宣言中所述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文字  相似文献   

1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是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名作,古今传诵。然而,自“四人帮”伪造儒法斗争史以来,刘禹锡被戴上了“法家”的桂冠,这篇作品也被无限制地拔高了。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同志,在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尊重“历史辩证法的发展”,把古人现代化,如有的说什么“‘沉舟’‘病树’正是对腐儒集团的嘲笑,  相似文献   

13.
周公在周初有杰出的贡献和特殊地位,其封国不仅是诸侯“班长”,而且也是宗周礼乐文化在东方的样板。至‘呀乙坏乐崩”的春秋时期,鲁国仍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再加上具备春秋社会的复杂特点,堪称诸侯国的典型缩影。自幼“学而不厌’的孔子既‘好学”,又自觉担当拯救社会时弊的使命。由‘好学’到‘博学’;由‘(博学”到‘嗨人’,孔子为早期儒学奠定规模。而孔子学说与鲁国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互动”来概括:一方面鲁国社会滋养、检验了孔子学说,成为直接源头;另一方面孔子学说巩固了鲁国‘呀L仪之邦”的地位,赋予其代表中国精英文化“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符号,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有这么一批人镇日价忧心忡忡、怒目瞳瞳,其出言可谓“不同凡响”。他们说当今“日本危机”本质所在乃是“分不清敌友”。那么,日本的敌人到底是谁呢?中西辉政先生解析如下:“真正意义上的敌人首推北朝鲜,“中国”是日本必须慎重对付且顽强抵抗的更大敌人”,至于美国,“从经济上来讲”是日本的“敌国”。“同时也是日本非常主要的‘朋友’,一个日本必须好好学习的国家”,再者便是“战后日本人的精神这一‘内心敌人’。”这种论调不乏武断、颇为荒谬,但在日本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此,向来以礼、情,以义对待异国邻邦的中国人民看来应当有所了解,并引起警悟。  相似文献   

15.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出现了一种“全盘西化”论。有个别人很明白地说:“我是欣赏‘全盘西化’的观点的。‘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所有全部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这无异是要把西方资产阶级的那一套,包括政治体制、所有制、意识形态,全都搬到中国来。说穿了,就是要丢掉中国的社会主义,使中国资本主义化。也有人换一种说法,说什么“社会主义搞早了”,社会主义在  相似文献   

16.
《人怎样战胜自己——自性清净法导论》是由日本经营社出版的一本颇有影响的著作。此书的作者篠田雄次郎教授,是享誉日本的文化名人,现任东京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篠田雄次郎教授著译颇丰,出版有《小集团经营》、《合作经营宣言》、《日本人与德国人》、《岛国与日本人》等50余种。《人怎样战胜自己——自性清净法导论》实际上是一部探究智者的心理奥秘与总结人生成功之要谛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最核心的内容可以用三个字来加以概括,即:“信”(信念)、“望”(希望)与“爱”(爱心)。正如作者所说:“‘信’、‘望’、‘爱’是克服人生困难的最好良药,人生有许多困难,诸如亲人的过逝、疾病的折磨、工作的失败等,往往使人产生失望感和挫折感,要渡过这些难关,唯在于这‘三德’”。  相似文献   

17.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资源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真谛,是合理的伦理—经济生态,相适 应的实质,是道德体系与市场体制的辩证互动。“相适应”的逻辑模型,是“‘最强的动力’+‘最 好的动力’”的合理“冲动力体系”。道德体系与经济体制的“相适应”,经历了传统经济—计划经 济—市场经济的矛盾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是“冲动力体系”的自我转换与辩证否定。在这个 矛盾运动中,家庭伦理与家庭伦理精神,始终构成“相适应”的源始性价值资源难题。新的道德 体系能否建立,中国经济能否超越“福山预言”,在相当程度上倚赖于能否合理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8.
文艺文在《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是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是极端功能主义,据此,人的道德是被给定的,道德仅仅由程序产生,具有惟一的合法性。选择性德育模式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仍然是一种极端存在的哲学,据此,人自己形成其道德。德育模式生活化内涵主要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它的本质是“做人”,在内容上以“修养”为核心,在方法论上要以生活教育为主。德育生活化模式的要旨在于,在大学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知、体认和思考,在大学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立足点是教育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道德既是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是不可取消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合体,德育是一个“理解”和“建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德育观念、内容与手段等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1472—1529)的心学,是实践道德论,是关于人的道德生活的学说;他从中国传统的心理学、伦理学的道德论出发,建立起了包括本体论、修养论、事功论、知行论、人性论,乃至文化的人格美学思想的统一体系。‘心学’是以‘心’为基本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此学肇端于三王(尧、舜、禹)‘十六字心传’;接受孟子及禅学的影响;大兴于宋、明;以宋·陆象山、明·王阳明为其代表。王阳明‘心学’的特色是以心为宇宙的本体,以心为一身之主宰:“众理众德皆摄归于心;做人、立身、处事的工夫,当求诸心。”所以他说:“圣人之学,…  相似文献   

20.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论述了奴隶道德颠覆主人道德并取得“道德中的奴隶起义”的胜利,在他看来,现代道德价值的真面目是内含“虚无主义病症”的“奴隶道德”,而与奴隶道德共同拥有“反应性”特征的怨恨是理解“道德中的奴隶起义”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因而,想要破解尼采这一思想中的逻辑密码,进而立足当下重新评判尼采对现代性道德所做的“诊断”,就需要充分揭示“怨恨”在“奴隶道德起义”中的发生、发展的微观机制,进一步追问“道德的‘奴隶起义’及其所取得的颠覆性‘胜利’”的发生逻辑,这对于深刻把握尼采对道德价值的批判以及重思现代性来说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