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探讨艺术的起源时,朱光潜的实践论美学仅就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来论说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和实践精神的掌握之间的密切关联,未免对人的实践乃是有着多重的价值维度这一人文本体事实有所疏忽,而且就异化不能有所谓美或令人起美感来区别这两种掌握,也不免过分粗略.在这疏忽和粗略的背后,则是朱光潜所理解的实践论方法对以"自由"为根荄的在对象化活动意味上的马克思实践范畴,在相当程度上的偏离.真正的实践论美学的建构尚需回味马克思的"自由王国"之说,因为只有在这个处于"必然王国"彼岸的地方,才可能找到有着"实践"内涵的"美"或有着"美"的内涵的"实践"得以生发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3.
益众 《理论界》2009,(5):1-1
张伟教授的性命·文化·艺术》一书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深刻阐释了艺术的文化特性,揭示了艺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拓展了艺术学研究的空间,开辟了艺术文化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是一部以生命为本体建构,集哲学、美学、文化学和艺术学为一体的学术研究力作。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圣经”,而是科学的“认识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与发展。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刘向信 《齐鲁学刊》2003,(2):134-137
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以“形象的直觉”为核心的美学经验论直接脱胎于克罗齐的相关美学观点。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在“艺术的独立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方面 ,与克罗齐美学思想产生了共鸣。但也是因为这一点 ,使得他与克罗齐在“艺术的独立性如何实现”的问题上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美学的讨论,自从李泽厚一面批评了朱光潜,一面又批评了蔡仪,而发展为美学上的“两条战线斗争”之后,朱光潜紧接着针对“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提出了他的“新”看法,主张“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虽然已经有人指出他的这种“新”见解,仍然是“既不唯物也不辩证的美学”,(曹景元)然亦有不少人附和,或不约而同地发表与他基本一致的主张。(包括许杰、叶秀山、孙潜等)他们主要的论点是:美是意识形态;美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而不属于社会下层基础,不是“社会存在”。(后一点是专驳李泽厚的)尤其朱光潜特别强调他是根据马克思论艺术时所持的“生产观点”和“上层建筑性”的观点;看来到底美是不是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实已成为目前争论的焦点之焦点了。  相似文献   

7.
唐莉 《天府新论》2005,(6):124-126
通过对宗白华先生有关中国传统美学论述中的一组二元关系的分析,概括出宗先生生命美学的潜逻辑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从宇宙意识到艺术精神;从艺术表现到艺术意境;从审美理想到人生境界;从具体的"艺"到抽象的"道"等美学的重要范畴,并最终指向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8.
这篇论文集中探讨朱光潜“静穆”理想观的提出、内涵、及意义。本文指出,朱光潜1933年回国后,直到1949年建国这段时期,把主要精力用在诗学和文学批评。“静穆”则是集中表现朱光潜诗歌美学理想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朱光潜长期阅读和品评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也是朱光潜积极吸收包括尼采在内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结果。这个时期,正逢中国8年抗战和3年内战,朱光潜在战争的边缘坚持着他的美学实践,并且标举“静穆”的艺术理想。在这里,表现了艺术与战争、美学与政治的矛盾。本文意在于揭示这个矛盾在朱光潜美学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艺术特征的一个提示、马克思用以同理论的掌握方式、宗教的掌握方式和实践一精神的掌握方式并举,表达了他对艺术的基本看法。我认为,马克思使用“掌握”一词是颇费苦心的。从语义学角度看,掌握显然不止是思维和认识.它包含了可以直观的实践活动。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可以判定.人对世界的掌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按照美的规律的建造、历史创造.不过是同一活动的不同表述而已。我认为.从“掌握”这一角度观照艺术、开辟了艺术研究的新路子。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这个命题.还对这个命题的基本方面作了提示。例如、在分析理论思维的过程时,对艺术思维的特征作了有益的探讨;在分析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时,直接提示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消费的关系;在研究社会发展时,揭示了艺术发展的复杂性。凡此种种,都将是我们进行富有成果的艺术研究的宝贵的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10.
君·吏·士-解读《史记·酷吏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酷吏列传》在整部《史记》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从表面上看,《酷吏列传》仅仅是关于十个酷吏的白描式的传记,而实际上它却是西汉鼎盛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史料。司马迁写作《酷吏列传》,不单是为了揭露酷吏们罄竹难书的罪行,更是在探究政治权力的制衡和约束。后人评论说:“一篇之中,感慨悲愤,汉廷用人之非与酷吏得报之惨,具见于此。此太史公悲世之书,所以致 ? ?垂诫之意,不独为十人立传也。”①《酷吏列传》反映了汉代君王、胥吏和士人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在对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寄托了司马迁对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的向往。   …  相似文献   

11.
到武夷山作客,主人肯定会请你去喝茶。街上茶馆之多,装修之别致,让你不知光顾哪一家才好。热情美丽的茶姑未等客人坐定,就滔滔不绝地介绍当地的特产武夷茶。接着,一边用纤细而灵巧的手在巨大的木头茶几上表演她娴熟的茶艺,一边把美丽的传说告诉你,娓娓道来,丝丝入扣,故事就象一杯沁人肺腑的香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大红袍茶的传说。相传古时一位秀才上京赶考,借宿天心岩的永乐寺,突然肚子胀痛,眼看就误了考期。寺的方丈急忙中用天心岩九龙窠的“腊面”冲泡,让秀才服用,秀才的病随即痊愈。秀才中状元之后,返回天心岩还愿,并带回“腊面”进…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朱光潜先生说:“对美学和文艺创造的意义特别重大”。我国美学界一般也都持这一音法。但具体说来,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见解就很不相同了。 我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这一观点是马克思在《手稿》的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这一节里提出来的,因此有必要先  相似文献   

13.
“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审美发生意义上的深刻思想。马克思的美学不是把意识或艺术,单纯的主观或孤立的客观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特别是“自然的人化”这个最根本的实践哲学问题出发,来研究美的根源和本质以及审美的发生与演化的。因此,自然人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奠基石。正确地理解、把握这一理论基石,对于我们揭示美和美感的实质,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大厦,无疑都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1.自然的人化或者说人化的自然是从实践角度论证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的那个千年,中国的教育是相当发达且绝对领先的。《汉书·僧林传》称:“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日校,殷日庠,周日序。”这里的校、庠、序是不同时代学校的名称。中国在当时就提倡平民教育(创办私学)和终身教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在人类历史绝对是最先的。有如孔子是人类教育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我们老是把他看作是思想家,其实作为思想家,孔子在人类史上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但作为教育家,他先行先导,是人类教育的宗师,西方无人敢望其项背。然而可悲的是,接下来的千年里,大一统封建体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物质本体论,作为其出发点的“现存世界”是指自在世界、人类化世界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复杂关系。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应该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或“唯物辩证的实践主义”。  相似文献   

16.
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十六大到十六届四中全会两年多时间内提出的三大概念。这三个概念前后相继、环环相扣,三大概念的提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是长期历史过程与特定发展阶段的关系,而科学发展观又是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生活在文学创作中是第一性的,富有哲理、美学意蕴、思想内涵的生活永远是作品成功的根基;而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感受、扬弃,进而挖掘出生活的思想真谛,艺术地恰切地表现生活,亦是作品的成功因素;品格是指作者的人格,要想做好文,必须首先做好人.作者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要有人道主义的思想情怀,要有积极向上的唯美道德.多种正确因素的组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一“实践论转向”对本体论问题的遗忘一般认为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是从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转向了“实践论”。这种概括在学术界一度曾被指认为“实践论转向”。似乎人们总是习惯于抓住马克思哲学中的这一根基性范畴 ,即“实践” ,来以此寻求、确认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比如人们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辩证法” ,“实践的思维方式”等。人们所以把马克思哲学视为“实践论转向” ,大致出于以下三种考虑 :第一 ,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新哲学的基本理论范畴 ,因而超越了本体论。人们所以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论”…  相似文献   

19.
评朱光潜关于美学对象的论述阎国忠(一)在我国,美学对象问题是50年代之后才提出来的。朱光潜于1960年写了一篇《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美学?》,算是对这一问题的正式回答。这篇文章,先是介绍了苏联美学界的各种观点,接着引用并分析了马克思在1857年至1...  相似文献   

20.
肖炎 《松州学刊》2000,(2):49-49
我们生而为人,我们行进的轨迹称作人生。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活动,劳动者制造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产品通过交换产生价值。人的能力有大小,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不同,因而价值有高低。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我们通过不同方式体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