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下面,我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1)这是一个具有内在因果联系和完整统一性的主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这一完整主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则是基本的落脚点和归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赖以生发形成的最重要的基  相似文献   

2.
中华爱国志士民族忧患意识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整个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积淀于中国先进优秀人物心中深沉的社会责任感。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劫不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与源源流长、代代相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不无关系。本文拟就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忧患意识进行历史考察,以增强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为振兴中华而做贡献。一、中国古代爱国人士的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知识分子、出身于中下层的官吏或儒仕等,就以“忧患”的形式来倾吐自己的爱国情感。他…  相似文献   

3.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暨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课题。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数十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极为丰富的典籍文物。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悠久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华民族不仅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4.
<正> 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很值得深入开掘的学术问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结论,而我们时代的伟大实践又急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如何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和把握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前后约1100年,在中国历史上称做“汉唐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确立到蓬勃发展的时期,是汉唐帝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方面空前强大的时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缔造出现崭新局面的时期。本文旨在对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状况、发展原因和历史局限性作个剖视,这对我们认识和掌握中华民族凝聚力运动和发展规律或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民族社会心理和民族行为风范层面的释放和表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及其释放,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基质,这种基质在思想领域和生活领域表现为“和而不同”的认知形式,是中华民族在个体层面上的自立、自强、自由和群体层面上的共生、共存、共荣,是内化为个人性格特征、民族社会心理、个人潜意识的民族思维方式。但是古代儒家“多元一体”观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即内存着反“中庸”的倾向。这就需要一种现代性,主要是公共理性去克服这种缺陷。因此,当代中国的人文价值应着力从实事求是/科学理性,天下为公/公民权利,修己安人/公共权力,自知之明/文化自觉四个方面去传承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论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研究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精神文明工程。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展开民族凝聚有两个原因:和而不同,以“心”征服的心理凝聚;心向中原,追求平地的地缘凝聚。其复兴典型有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磨难后形成的具有更强的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青海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过长期的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是用中华民族意识凝聚青海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但在现阶段仍存在着阻碍青海各民族中华民族意识生长的因素,据此,提出青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场域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历史逻辑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生成和敞显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一个连贯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就现实逻辑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关系融洽与和谐,进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认同谱系”(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团结氛围。在新时代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定义已有了多种提法,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合力”。“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精神问题”,“中华民族精神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素质和品格。”等等。然而,这些提法仍然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描述性定义,而非逻辑研究方法的通过结构性分析揭示概念  相似文献   

11.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使我们伟大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极其重大的战略任务。一方面 ,无论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最终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还是顶住霸权主义压力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都要求中华民族具有更为强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 ,当前和今后国际国内某些复杂的因素 ,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侵蚀性甚至破坏性。比如 ,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西化” ,“分化”中国的战略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 ,都会对我们…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以六个环节的形式存在着的。这六个环节分别起着社会历史根源、思想根源、内在根源、前提条件、具体表现、功能效应的作用。本文拟对这六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一些考察,并从中引出一定的结论。一、社会历史根源:大一统的社会历史结构大一统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或传统的社会历史结构,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历史根源。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过:“我认为中国五千年来,传统相承所建立的和平统一的民族国家,这是人类所稀有的伟大的贡献。”中华各民族从建立统一国家的几千年来,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国家分裂局面,即使是分裂了二百余年的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在今天炎黄子孙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华民族母体——中国大陆民族团结,政治、社会秩序稳定,人心思治,正为祖国的富强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在分离母体的民族支裔——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对大陆向心力的增强.现在中华民族已形成了一个以大陆为轴心,具有极大聚合力的民族大家庭.这无疑是依托于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但是,民族凝聚力反映的是一定时期中民族内部的结合状态,是民族主体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激荡的产物,而民族主体因素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中华当代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现实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当从民族文化特征与社会条件的相互关系中来分析和观照中华当代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国内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的人士,都很关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认为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在讨论中有提出: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用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对这条思路我是同意的,但对此如何落实,我觉得还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要来源于中华传统“天下一家”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概念起源于中国近代国家转型时期“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发展于全民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性锻造,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整体性熔铸,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认同性和世界性。应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由孔庆港、李权时任主编、集广东众多学者之力而成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是一部很有学术理论价值的著作。它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对象、古代一近代一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社会结构诸因素的关系、它的内容、作用、功能以及未来走向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很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就一个民族而言,在她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受到过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解释民族凝聚力,是学术界众说纷法、歧异颇大的一个问题。《论纲》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华民…  相似文献   

17.
<正>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实现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目标呢?中华民族的历史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各族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民族文化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沃土,离开了民族文化这片沃土,爱国主义教育也将失去依托。因此,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富的内涵,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相似文献   

19.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伟大的凝聚力为举世所瞩目。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早已在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和时代的重大研究课题隆重推出,则应以广东省政协、广东省社联、广东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于1990年12月举办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为开始。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们选择了这个题目,希望通过系统的研讨,对‘什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何以中华民族有如此强韧之凝聚力’、‘如何继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希望从厘定‘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科学范畴起步,然后逐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专题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和发展研究”,“开辟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个学术讨论会的近百名与会者,以及提交的数十篇学术论文,正是力图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拓荒工作的。我们在这里选载了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以广角的瞥视方式介绍给读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会议将是一幢宏伟建筑的引人注目的奠基。  相似文献   

20.
由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山市政协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组办的第三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8日至12日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名流200余人,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进行了深入而联系实际的热烈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