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尊师史话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尊师重教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其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  相似文献   

2.
赵松雪画马     
以说能导人游于他境界,固也。然我以为能导人游于他境界者,必著者之先自游于他境界者也。昔赵松雪画马,常闭户不令人见,一日,其夫人窃窥之,则松雪两手距地,昂头四顾,俨然一马矣,故能以画马名  相似文献   

3.
<正>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创作中,要塑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物,就要特别重视眼睛的描写,鲁迅先生对此就很重视。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样的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在这方面,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眼睛描写,更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山西老年》2007年第1期“百科望”栏内《中华第一经——周易》一文中说:“传说伏羲发明了八卦,此说无实物证据可以证明亦无法反驳……”但是,我曾看到过有关伏羲画八卦的文章,该文作者是李骏虎先生,标题为《根在洪洞大槐树》(见2006年2月14日《山西日报》C3版)。现将原文部分摘录如下,与仝俭先生探讨:  相似文献   

5.
子洲画鸡     
近年来,著名青年画家王子洲画的鸡频频见於报刊杂志,深受各界好评。子洲画鸡,到底画出了什麽名堂,笔者也有几分好奇。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与画家相识。在约定的时间,笔者来到北京通州区西潞苑50-521子洲艺术工作室,对子洲进行了一次短暂的采访…… 子洲看上去略显憔悴但他那双眼睛却分外有神,言谈举止中透著一份刚毅和洒脱。子洲是一个朴实、谦逊、祥和的人。有人说:画如其人。这一点都不假,了解了他的为人,读懂他的画就不会太难。杨列慎先生(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秘书长)看了《子洲画鸡选集》后说画家的画“不但…  相似文献   

6.
声训在《说文解字》中(以下简称《说文》)所占的比例很大。黄侃先生说,《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他着重指明了声训的重要性:“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皆相应”;“凡‘也’字上说解字与声音有关者,皆不可忽略。”因此,本文拟结合习见的古文句例和熟语,谈谈声训,特别是《说文》声训的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7.
娱乐广场     
选助手宋代有位知名的画家,他有3位高徒。一天,他把3个弟子叫到跟前吩咐:“你们跟我学画业已3载,也该出去自己闯荡了,只是我还想留一个徒弟在身边当助手。现在我请你们以《鸡》为题作一幅画,技艺高者可留下。”画家言明两天后看徒弟们作的画。第三天一大早,画家抱了1只母鸡去看画,他先走入大徒弟的画室,撩开画帘后老母鸡便冲着画“咯咯咯”地直叫。原来,大徒弟画的是一幅《群鸡争食图》。画家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接着他又来到二徒弟的画室,刚一揭开画帘,老母鸡便扑腾着往画上扑。原来,二徒弟画的是一幅《饿鹰抓雏鸡》。画家不由赞道:“妙也!…  相似文献   

8.
10年前,本刊由《北国风》改名为《北京纪事》,同一年里,在北京,美术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央美术学院决定搬迁--从繁华的王府井迁移至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四环东北角花家地。当时很多人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有高兴的,有伤心的。那年,我们采访了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她说:"中央美院是培养真正艺术家的地方,政府应给她最好的条件,不应要做商业区就让美院搬迁……"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宜先生说:"我原来也不同意搬,但由于政府统一规划,王府井是商业区,也为了美院的发展,我就同意了。"版画系主任广军先生说:"我对学校有感情,一下搬得很远有点小遗憾,大家对变化有点不适应。"国画系主任姚有多先生说:"我是主张搬的,画画儿的人在繁华的大街上是画不出好画的。"10年过去了,除了姚有多先生已经去世,其余几位都还在为美术界奉献着自己的知识与才华,我们决定对这件事进行回访。  相似文献   

9.
《鲒埼亭集》是清初大史学家和大文学家全祖望的文集。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人。历来学者对全氏之文推崇备至,“因为谢山先生选辑资料的矜慎,写出文章来征引事实的详确,清代学者是再没有人能及到他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给以高度评价说:“若问我对古今人文集最喜爱读某家?我必举《鲒埼亭》为第一部了。谢山性情极肫厚,而品格极方峻,所作文字,随处能表现他的全人  相似文献   

10.
宋徽宗赵佶始创画面题诗以后,这种风气,在南来并没有盛行起来,直到元代,其风大昌。有的画家,甚至每画一幅必题诗其上。王士说过:“倪云林每作画,必题一诗。”(《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三)所以,元代题画诗比较多,顾嗣立《元诗选》、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较为集中地收录了这类作品,各家别集中亦可检得。元代画面题诗蔚然成风,这与元代画学鼎盛密不可分。董其昌在《画掸室随笔》中说过:“元时画道最盛。”张丑《清河书画航》也说:“近世谈画,例推元人为第一流。”元代画家于绘事毕工时,兴到神来,每每挥毫儒墨,题诗于画上一…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事,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是他遗留的宝贵的创作经验之一,今天我们应该很好学习、继承、发扬。俗语说“画龙点睛”,因为眼睛是传神  相似文献   

12.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袁行霈我在《国学研究》年刊的《发刊辞》中说过:“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是一潭止水”,“国学也是这样,汉有汉学,宋有宋学,今后则必有以今之时代命名的学派。历史悠久的国学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这段话得...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一直怀念着他早年的老师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时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虽然由于他的学生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底在厦门写的散文《藤野先生》而驰名于世界了,然而鲁迅先生直到一九三六年秋逝世为止,似乎还不知道藤野先生为时  相似文献   

14.
朱熹出身在一个衰败了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家世是“婺源著姓,以儒名家”。父亲朱松深受二程理学的熏陶。朱熹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儒家经典,也涉猎一些其他书籍。他后来回忆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14岁时,遵从父亲遗嘱,拜当地名儒胡宪、刘子翚和刘勉之为师,其中“事籍溪先生为最久”。籍溪即胡宪,古书记载他既“会悟程氏之说”,“又好佛、老”。朱熹受到他们的悉心教诲,“虽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订其是非”。  相似文献   

15.
右文说起于晋杨泉《物理论》,宋王圣美承其说。到了清代,由于古音学的发达,右文说的合理部分得到清儒的吸取利用。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念孙、段玉裁在右文说的运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段玉裁的右文说主要表现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下简称《说文注》)中。段注《说文》,倡“以声为义”,认为古人先有声音后有文字,是故九千字之中从某为声必同有某义。据沈兼士先生统计,《说文注》解说右文的地方共有六十八条。王念孙的右文说主要表现在他的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德修养.他在《古庙敲钟录》这部教育小说中精辟地指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陶先生还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之自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行以求知知更行的实干家.又是一位遍览已知求未知的思想家,具有崇高的人格和师德修养.在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我们首先要弘扬陶行知的这种崇高的师德.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以我看,方成这一辈子是和幽默干上啦。 我国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应临汾铁路分局文协之邀,于1998年5月在临汾市举办“方成漫画展”。我也应邀前往和方老吃住在一起,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幽默。 我和方老虽认识较早,但并不知道他本不姓方。他原名孙顺潮,1918年生,广东中山人。解放前毕业于武汉大学,是学化工的,1946年开始改行画了漫画。解放后先后在《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当编辑,说起来我俩也算是同行同业,所以谈起话来也就随便多了。方老对我说,再过一个月正好是他的80大寿,可从他的言谈举止中看,顶  相似文献   

18.
大师传道     
张港 《可乐》2008,(5):49-49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陆宗达拜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次见面时,黄侃翻了翻那本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将书扔到书堆  相似文献   

19.
大师传道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 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  相似文献   

20.
我感谢1989年在巴黎萍水相逢的J.L.Fortey(汉名付德)先生,他沉醉于中国的诗词、书法,我沉醉于巴黎路旁的咖啡座和塞纳河畔的书摊。付德无意中的一句话,加强了我的一个决心。他说:“德国人发现美学,中国人创造美学,法国人欣赏美学”。 在此以前,我已经想到了译学中的一些美学问题,1984年曾构思写一本《译学与美学》。当时我刚刚写完《文体与翻译》。我到北京大学燕南园把想法告诉了朱光潜先生,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