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知难行易”学說是孙中山的认识論,这是孙中山长期革命斗爭中总結出来的。因为革命屡次遭到失敗,他試图从理論上探討革命失敗的原因,为革命解决正确的认识論,从而爭取革命胜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但革命果实却被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軍閥篡夺了去,国家被分割得四分五裂,人民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像孙中山所說:“夫去一滿洲之专制,轉生出无数强盜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文学說》。《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04頁)。当时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反动派公开抵制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而有些革命党人也在强大的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面前畏縮不前,紛紛与反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精华是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说"思想,"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以及"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思想,这些思想极具进步意义。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并未真正按孙中山遗教办事,而是在"训政"的标榜下,建立和维护其反民主的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训政时期国民党从未"萃全力于县自治",限制、剥夺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和违背了孙中山先生"以党治国"必先治党思想,日益专制、腐败、独裁,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终致失败。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是"二次革命"失败后在苏俄革命成功的启发下提出的一套治党、治国、治军理论。它既是"以俄为师"的理论成果,也是颇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色彩的辛亥革命后处于政治发展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其本质是坚持一党独裁、领袖集权,剥夺和限制党员乃至公民的政治自由与民主。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自由民主观是集体主义的自由平等观,它以革命为前提,强调国家自由的优先性,导致自由民主的内在矛盾和现实困境。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过程演变成侵犯民主自由平等的过程,这是革命的逻辑。法国大革命如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也未能逃离此巢穴。研究孙中山的自由民主观,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纪念。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了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建立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中,华侨起了很大的作用。孙中山曾经说过;“华侨有功于革命”,“华侨是革命之母”。董必武同志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这些革命的华侨、有工商业资本家,也有更名的工人和小工商业者。他们在海外受尽了帝国主义反动派的肮脏气,迫切希望有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他们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不但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而且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为了推翻清朝和军阀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共和国,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奔走海内外,宣传革命理想,广交中外朋友,组织革命同志,为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行了广泛的活动,其足迹遍及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全国各地及欧洲、美洲、日本、东南亚等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相似文献   

7.
魏玛共和民主的专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玛共和民主” ,其实是一种并没有根除专制的民主 ,是一种以“共和民主”掩饰着的专制。“十一月革命”并不是经过充分酝酿的革命 ,“共和国”并不是“旧专制”下的某种成熟的革命形势的自然产物 ;魏玛宪法从法学的角度讲可谓当时资本主义各国最“自由”、最“民主”的宪法 ,但实质上不过是旧专制的护身符 ;“总统内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共和国历史的终结、专制德国的再生  相似文献   

8.
近代报刊"喉舌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报刊发展初期,自由主义是使“喉舌”获得自由的主义,“喉舌论”是使言论自由成为现实的理论。戊戌变法前后,维新变法人士的报刊“喉舌论”,首先是要求封建专制统治者还民众以话语权,给民众以监督官吏、监督政治、监督社会、变法图强的政治权力;其次,他们还十分强调报刊“去塞求通”的“喉舌”功能,这是他们对启蒙民众,宣讲民主、科学的真理,沟通社会上下和国家内外信息以变革社会的话语制权的强调。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报刊“喉舌论”,则是要求其报刊成为宣传革命思想、推翻帝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喉舌”,掌控革命舆论的话语制权。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多党政治和一党治国的反复,孙中山逐渐形成了以党治国的思想,并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创建国共合作体制,这是孙中山探索中国政党制度取得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10.
以自由与平等为圭臬的法国革命,却以拿破仑专制而告终.追求自由的结果何以成了独裁政治下平等的仆役?重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反思那一时期的法国历史,可以得出一些答案.大革命中,自由与平等两股激情相互交织,最终平等压倒了自由.自由与平等在大革命中的冲突,并非由于两者学理上的悖论,关键在于法国旧制度以来一以贯之的政治专制与浓重的社会平等意识,正是这些使法国人对专制政治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一个专制的社会里,人们追求自由的结果往往是平等--专制下的奴役的平等.要"在自由中享有平等,在平等中自由地生活",必须铲除专制的根基,致力于民主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