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22,(1):87-88
<正>历史发展到明代中期,有一个人物的名字是无法绕过的,他出生并成长于为历代所轻视的海南岛北部的一个小乡村,却最终成为全国的一代儒学宗师、朝廷重臣,这个人就是丘濬。海南岛长期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缓慢发展着,与中原相比,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直到封建社会晚期,海南文化才得以勃兴,明清时代产生大量进士、出现一批杰出人物是其兴盛的标志。这批杰出人物中,"四绝"是代表即 "著绝"丘濬、"诗绝"王佐、"忠绝"海瑞、"书绝"张岳崧。"四绝"相比较,  相似文献   

2.
孤悬海外.素被人们称为“南海明珠”的海南宝岛,在尚未开发之前,它是“僻处天南.其人民被发文身,不足与中原先进之民齿比“(清代崖云居士语);其地是“斥卤不毛”、“瘴疬交攻”的荒峤、恶士、致使“中士人民视为畏途,而为罪徒滴戍之地”.(同上)但是,历史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人类总是不断进化的.迄至明代,随着汉人迁入的不断增多,历代先进文化不断输入的作用,海南的文明因素也相应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崭新局面.原来“僻处炎荒”的海南岛,到了这个时候,却以新的姿态出现于历史舞台上,“教化丕开”、“名贤辈出”.在科举考试方面,登进士、中举人者都很  相似文献   

3.
<正> 一、海南岛的自然环境概况海南岛是我国两大宝岛之一,面积约24189平方公里,只比台湾少1600多平方公里.全岛海岸纬长约1470公里,除基岩(玄武岩,花岗岩)海岸和沙岸(包括三角洲和泻湖海岸)外,沿海还有珊瑚礁和红树林海岸.全岛有滩涂面积约28.5万亩,还有渔场7800平方公里.全岛受亚热带和热带海洋性季风和台风的影响.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温度高.沿海年日照时数2069(文昌)—3750小时(东方),年太阳辐射能量123—141千卡/厘米~2;西部和南部沿海年日照达25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能量达130千卡/厘米~2以上,  相似文献   

4.
<正> 明清两代海南岛称琼州府.海南士人以科名通显,自北宋开始.到了明代,教育事业发达,人才辈出,群星争辉,“科名鼎盛,仕宦显荣,几与吴、楚同风”.其间丘浚、海瑞等硕儒名臣继出,被屈大均赞美为“海外衣冠胜事”,驰誉全国.入清以后,科名仕宦却衰落下来,大不如前.与明代相比,明代考上进士62人,举人594人;清代只考上进士31人,举人205人,登科人数比明代大为减少.就仕宦情况来看,明代的丘浚、海瑞、唐胄等人,《明史》皆专为其立传;而且丘浚和海瑞,各成为一代杰出的经济学家和杰出的政治家.清代的云茂琦、莫谟二人,虽亦取得《清史稿》及《清史列传》为其立传之荣;但对当世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与丘、海相比却有逊色,名望也不及前辈.嘉庆年间,琼州人张岳崧,登第三名进士(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高才宿学,名重士林,然只在《国朝书画家笔录》中见称,却不得在清正史上立传.通观  相似文献   

5.
明代前期,明政府通过采取各项恢复经济、安定社会的政策措施,人口逐渐得到增长。至中期,在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下,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至后期,人口数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约在1.48亿人左右。从人口密度的变化看,总的布局是:东南地区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区,中原及北方部分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由东南向西南、西北延伸,人口密度逐渐降低。其原因:自然条件、历史延续、各种灾害、战争和移民运动的交互影响和综合作用,是明代人口分布格局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出现局部性不断演变、人口再分布随不同时期而不断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宁夏作为西北边塞重地,历来是中原文化西进北渐的边缘地带。由于宁夏农牧皆宜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战争频繁的社会政治环境,使中原文化的核心体系——士文化,通过人口迁移、思想传播等途径进入这块文化兼容地区并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产生中原士文化的地方亚类型,即宁夏士文化。明代的九边重镇,其中两个就设在宁夏,士文化的军事边塞性质更为明显。选择士大夫文化作为明代宁夏区城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增强与中原文化的横向可比性。一、明代宁夏士文化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士”原指成年男子,后引伸为集知识分子、行政官员为一身的封建社会知识群体成员(也包括少量失意落魄的文人隐士)。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优秀载体,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1939年2月至1945年8月,日本占领海南岛期间,先后在岛内确立了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体系,其中,不论从时间跨度、实施规模,还是从日方投入的精力来说,初等教育都是其重中之重。日方在海南岛的初等教育主要以"教育、教化"岛内民众,使其成为"东亚人之东亚"建设的"协力者"为目标,以"日语教育、礼仪教育、勤劳教育"为核心展开。为此,日方制定了几乎囊括所有教学科目的海南岛初等教育教材编纂计划,日语教材《ニッポンゴ》第一、二册是其首批编纂成果。该套教材刻意无视海南岛原有的文化体系,着力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单方面输出型殖民文化体系,即便是考虑融入海南岛相关元素时也仅限于自然方面,而回避了历史人文及民族风俗等内容。同时,因为是战时状态下的仓促之作,该套教材存在语法体系混乱、内容单一、编纂体例不一致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得水 《东岳论丛》2006,27(3):41-45
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同时也是中原与周边地区文化融合的过程,文化的融合性是贯穿于中原地区文明进程的主旋律。河南古玉文化从不发达到走向繁荣,是接受来自东方、南方和北方玉文化影响的结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地区在文明化进程中受到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中原文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有关湖南人才的历史状况,清代著名学者皮锡瑞曾作了这样的估价:“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唐开科三百年,长沙刘蜕如举进士,时谓之破天荒。至元欧阳元功,明刘三吾、刘大夏、李东阳、杨嗣昌诸人,始盛。”[1]皮氏之说虽不全面,如两宋时期湖南就出现了像周敦颐及吴猎等岳麓巨子,见于史传的也大有人在,中进士者有179人[2],但大体上反映出湖南人才开始盛于明代的发展脉络。林增平先生在《近代湖湘文化试探》中指出:经过元末明初的扰乱,“湖南人口锐减,几至一室九空,经济顿形衰败。于是,明洪武年间起…  相似文献   

10.
有明一代安阳地方志编纂活动达19次之多,然见存者不足五成,此类文献具有较高的史料与学术价值。充分研究安阳现存明代方志,既可使安阳当地的明史研究更加丰赡,亦可补它史之不足,纠它史之谬误,更有利于扩充安阳地区古代文学与文化之研究范囿,搜罗相关地域文化资讯发展当前文化。明代安阳地区纂修方志之研究,探析了如何更好地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力,让中原文化更加精彩的内容展现出来,对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中华民族从古到今5000年的历史中,有两次社会大变动时期,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便是近现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盛况,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学术高度繁荣的时期。到了近代,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落后,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家都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帝制,五四运动掀起了文化变革的  相似文献   

12.
十七封建末期的小说(续) 4.清代章回小说对於清代的章回小说,我们叙述至鸦片战争止。在这两百年中,作品的质量与数量都超过明代。标志这个盛况的是十八世纪的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特别是后者。此外比较重要的小说有镜花缘、儿女英雄傅、醒世姻缘等。现在先研究红楼梦以外的几部。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全椒(今安徽全椒)人,一七○一年生。他的家庭是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他本人却是这样一个家庭的叛徒。中年被迫移居南京,一七五四年死在扬州。在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中,出现了一百几十位人物。从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办学讲起,一直讲到南京的四位市井中的奇人——做裁缝的、开茶馆  相似文献   

13.
康熙初年,朝廷令部分明郑降清官兵赴今河南济源、鲁山、邓州、信阳等地屯垦。闽营人背负木雕妈祖神像来到中原,妈祖文化因而传入河南。闽营人在中原创建了长葛营坊村天妃宫、邓州天后宫等许多妈祖庙宇。由于建国后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闽营人妈祖信仰出现结构性失忆。当今邓州部分闽营人高山族成分的确认,社会上认祖归宗的潮流,妈祖文化的复兴,刺激了闽营族群的集体记忆,妈祖信仰在闽营人特别是高山族人中复苏。这是其族群意识于"在地化"完成后的凸显。  相似文献   

14.
河南古籍地方文献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手稿本、稀见书、禁毁书是河南古籍地方文献的精品,研究河南古籍珍本地方文献,对于彰显中原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与支撑力的提升将有重要作用.河南各地遗留有大量的古籍文献,其中有不少古籍手稿本、稀见书和禁毁书尤为珍贵.如新乡市图书馆藏孙奇逢的《读易大旨》手稿、明代崔铣撰的《文苑春秋》4卷,孟县文化馆藏孟津人王锋撰的《拟山园选集》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笔者在整理明代回回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关西域回回入附内徙中原的记载数量最大,始自明太祖洪武中,迄至明神宗万历初,历时二百年,年年有之,月月不乏,可谓是继元代以后中国历史上西域回回入附中原的又一次高潮。兹仅就明代西域入附回回的人口及其分布情况作一简要介绍,或可有益于明代回回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主要体现在:三皇五帝兴起于中原,文明源头发自中原,万姓之根始于中原,帝都之乡、圣贤居所定于中原。中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显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典型的集成性和代表性。这是由于:中原地区最先进入文明时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对周围尚处于蛮荒时代的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彼此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通过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以中原为中心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将周围地区不断汇入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之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为总结多年来中外学术界对中原文化的研究成果 ,加强中外学术界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河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于 2 0 0 1年 4月 1 5日至 1 8日在郑州举行《中原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了本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俄、日、韩、德、美、奥地利各国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 1 0 0多人 ,会议共收到论文 70余篇。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吉林省委副书记林炎志、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孔玉芳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并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世纪之春 ,在黄河之滨举办首届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相似文献   

18.
"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中原书风"的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创新、包容、开放、厚重的气质。"中原书风"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它雄强、朴厚、博大、灵动。"中原书风"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从中原书法的文化属性、审美属性和外在形态来看,"中原书风"的源头就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明代歙县诗人先后两次在黄山天都峰结社,前期举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首倡者为王寅,入社者有十六人之多;后期举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至三十八年(1610)之间,修社者为潘之恒,推方弘静主盟,入社者亦近十人。  相似文献   

20.
明代社会与文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社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变体,在正德前后明代社会、文化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特色,自明代中期以后,社会、文化开始出现转向,诸如社会流动的加速、朝政的宽大与舆论空间的扩大。一至晚明,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思想、文化更具“活力”与“多样性”,进而与世界性的近代化历程桴鼓相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