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编者按     
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调动经济资源潜力和社会的物力、财力应对紧急事态的活动。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抗美援朝、几次自卫反击战,以及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的救援活动中,国民经济动员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自1994年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央苏区后期,由于人力、财力和物力有限,加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中央无视苏区的实际困难,提出不切实际的动员目标,运用过于形式化的动员方式,采用“关门主义”的动员策略,实行过“左”的动员政策,致使中央苏区的革命动员工作陷入困境:部分农民抵制“扩红”运动,抗拒频繁的物资征用,抵触不断扩大的阶级斗争,甚至逃离苏区。为挽回革命动员的颓势,满足当时残酷的革命战争的需要,党和政府不得不启用更为强硬的高压政策和更为有力的激励政策,对民众实行再动员。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说过:“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正是依靠人民群众,放手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终于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并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政治动员必然是一种他组织机制形成的,但是政治动员可以借助社会自组织力量或者对自组织行为予以政治吸纳。政治动员包括集体认同和集体行动两种机制,仅可以作为政治主体挑战传统或旧有制度,探索新制度的组织化工具,也可以作为政治主体自我渐进调适以适应环境变革的组织化工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实践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革命与改革的实践,形成了革命型动员与改革型两种基本范式。革命动员的逻辑是"先破后立",而改革动员的逻辑则是"渐破渐立"。革命动员强调"敌人"范式,而改革动员则强调"对象"范式。革命动员以目标和精神激励为主,而改革动员的激励则是建立在分权让利的基础之上的。革命动员以强制动员和群众运动方式为主,而改革则主要以诱导式动员和运动治理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5.
《金陵瞭望》2006,(12):56-58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农村,党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这标志着我党已从依靠农民、动员农民支持人民革命战争,转变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6.
1949年沂蒙解放区春耕春种的生产动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力图消除群众生产顾虑、强调生产必须领导、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为观察革命年代的农业生产组织化提供了样本.普遍动员与个体典型动员为主的会议动员,节日、庆典、仪式、集会、口号等文化动员,以算账打谱、变工互助为策略的经济动员,以及以消除生产顾虑、稳定生产情绪、克服生产不用领...  相似文献   

7.
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回避的两大问题。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环境的实际,提出了革命战争为主,经济建设为辅,二者地位随革命发展而转换;抓好经济建设有利于巩固革命战争的主体地位,保证革命战争和革命胜利;抓经济建设也应打“人民战争”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性已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于今仍具有重要启迪意义。本文对此作一初步研究,意在弥补对此研究较为鲜见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源流》2016,(1):43-43
革命战争年代,崔志良在新兴县不少老区活动过,对不少烈士家属既认识,又怀着浓厚的情谊。20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他的自勉:"离岗离职不离休,心系老区奔康求,发余热为党服务,革命人生晚节留"。  相似文献   

9.
信息产业动员机制建设和优化是信息产业动员乃至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基础工作。信息产业动员具有“时效性”“社会性”“平战结合”和“安全性”等新的特点。信息产业动员正在发生四大转变,包括:由军队主导向军政联合主导转变,动员要素从兵员和物资向信息力和信息资源转变,由行政动员手段向依法动员与经济调控转变,要求更高水平的自动化技术平台。优化信息产业动员机制需要构建军地融合的信息产业动员组织机制,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保证的规范运行机制,优化以能力储备为基础的动员准备机制,完善以经济手段为杠杆的市场竞争机制,强化以社会信息人才为主的人员动员机制,完善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工具的动员手段等。  相似文献   

10.
初论国民经济动员学的研究纲领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国民经济动员学科的建立,关键在于确立其研究纲领。笔者主张以借鉴决策理论学派的成果为主,兼及现代管理理论各学派中对国民经济动员学科建设有益的理论观点,通过对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深入考察,面向国民经济动员实践的需要,通过创造性思维,建立国民经济动员学的管理学研究纲领。目前,应当首先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评价和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形成科学研究的突破口,迅速积累研究成果,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由部门和户籍地管理为主阶段,发展到"以块为主"和单位负责阶段,又出现一种新的"以社区为主"的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是计划生育与人口工作实践中的新课题,要提高对开展此项下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建立"社区负责、属地答理、以块为主、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确立社区计划生育与人口工作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中心任务,加强领导权威,并逐步建立推进该项工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无米为炊 “七·七事变”爆发后,气焰嚣张的侵华日军,挥师娘子关,像一头发疯的野兽,直扑山西。为动员各界民众奋起抗日,根据周恩来同志提议,“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旋即成立。刘少白的女儿亚雄,亦由河北返回故里,积极组建抗日游击队;我八路军120师,则于8月初挺进晋西北,准备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3.
黄国成 《老友》2013,(4):9-9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一直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军事"围剿"和残酷的经济封锁。苏区军民积极响应闽浙赣省委、省苏政府提出的"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口号,节衣缩食,浴血奋战。然而在这场殊死的战斗中,有少数人却置革命利益于不顾,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浪费、中饱私囊,  相似文献   

14.
宋末诗人高斯得,其诗歌创作以叙事为主,纪实与伤时并重,创作了大量堪称"诗史"的诗歌。高斯得诗歌中有着明显的秉笔直书的"诗史"意识。他的诗歌创作以古体诗为主,通过组诗的形式更好地记录时事。其诗歌创作中大量的自注,解说背景、补充时事,使得其诗歌有着明确的"诗史"内涵。  相似文献   

15.
军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军事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军事文化与旅游产品开发的结合将会形成军事题材的专项旅游产品,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需求。文章详细梳理了军事景观的类型,并在对大别山区山寨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军事文化为主题的大别山山寨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具体体现在对古代"义军文化的挖掘"、对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以及现代军事文化的注入,以提升大别山旅游产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人民本位经济的基本特征——藏富于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了"藏富于民"是国强民富的基本路径;其次,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人民本位经济的社会认同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然后提出,人民本位经济必须是"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最后,提出了发展藏富于民的人民本位经济的四条基本原则:经济形式以民营经济为主;社会投资以民间资本或社会资本为主;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营造和维护良好的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17.
工匠义常用词是汉语史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类词,其核心词"人"、"工"、"匠"、"师"及其作为词根不同时期构成新词的数量和能力,反映出书面语中,上古用"人",中古用"工",近代用"匠";口语中,上古以"人"为主,中古早期以"师"为主,中古后期"师"、"匠"共用,近代"匠"脱颖而出。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近代,其间当有新旧质素共存竞争的过渡时期,两汉两宋承担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8.
探寻敏捷动员机制,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敏捷性,是当前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宁波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在国民经济动员实践中探索出了“经动牵头、行业为主、预案先行、资源整合”的“宁波模式”,这是敏捷 动员模式的一个实践雏形,必将对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领域中的市场化改革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国家与社会逐步分离,各种社团组织蓬勃发展,国家权力开始发生了一定转移,这为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提供了酝酿的土壤和发生的条件.由于行政控制和法律约束,现实社会动员转向成本低廉、传播迅速、监管较难的互联网动员发展.作为公民社会重要主体的中国非政府组织通过影响政府政策、动员公众及联动其他组织三个渠道,在网络空间中对社会动员的发生和扩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非政府组织的网络应用能力和自身治理能力的欠缺,其在网络动员中的作用也不应被夸大,中国非政府组织欲在网络空间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应致力于治理能力的提升.面对非政府组织在网络动员中的作用,政府也应转向在"公共治理模式"下探寻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以辛亥革命为界点,辛亥革命前十年(1901—1911)与辛亥革命后十年(1911—1921)的近代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育改革者由以政治家为主转变为以教育家为主;教育宗旨从以"忠君、尊孔"为主转变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主;学制制订由取法日、德转向取法美国并逐渐趋近中国国情。前十年的教育改革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主观上是为了挽救王朝的统治,客观上培养了颠覆王朝的力量,推动了辛亥革命;后十年的教育改革得益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政治环境,侧重于探求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改革一方面巩固了辛亥革命成果,另一方面促进了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