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对武训作过相当高的评价,并受到武训很大的影响。陶行知对武训的评价,散见于他的全集之中。在《武训先生画传再版跋》中,陶行知提出:“我常常说武训先生的精神,可以用三个无、四个有来表现它。他一无钱,二无靠山,三无学校教育。但他所以能办三个学校,是因为他的四个有:一、他有合乎大众需要的宏愿;二、他有合乎自己能力的办法;三、他有公私分明的廉洁;四、他有尽其在我坚持到底的决心。”陶行知把武训精神概括为三无四有,既体现了武训思想的精华,又集中体现了陶  相似文献   

2.
<正> 武训是清朝末年活动在鲁西北乎原的一位奇丐.他目不识丁,却立志办义学,行乞三十余年,积钱万余串,终于在堂邑、馆陶、临清建起了三处义学.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被当地官府肯定并上奏朝廷,武训很快扬名海内,对武训的评论也随之而起,延续至今已有一百年了.这一百年来,以对武训的评价来说,忽而把他抬向巅峰,忽而把他打入谷底,大起大落;从对武训精神的阐释来看,有的把它和儒家思想紧紧相连,有的把它和教育救国挂勾,有的则全盘否定,观点迥异.武训生前本是个下层小人物,但他的影响却比历史上一般的帝王将相大得多.对这种罕见的"武训现象",很值得总结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有关同志的注目.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封武训为"义学正"算起,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今天,正好一百年.这一百年来,对武训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百多年来,对武训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今天,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科学的观点,认真总结对武训评价中的历史教训,还武训以本来面目,挖掘武训精神的科学内涵,理直气壮地弘扬武训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 编辑同志: 山东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出现过孔子、孙子、墨子、孟子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武训也是其中的一个。粉碎“四  相似文献   

5.
李保霞 《学术探索》2012,(9):163-165
郭沫若原来对武训的评价是持论公允的,兼顾了武训其人,把握了历史但又没有全部把握历史的两个侧面。经过文艺上的批判运动,郭沫若的学术品格、学术风格发生了两种转变:由原来的知识分子传统的代表者向主流文化的代表者转变;由人民本位的陈述立场向官本位的陈述立场转变。这是"左倾"政治对文化、学术的挟持和强制性要求的极不正常的产物。因此,我们探讨《武训传》批判对郭沫若学术品格、学术风格转变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郭沫若,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武训,是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对这个人物的肯定、赞扬和否定、批判,人们巳经赋予了“武训精神”以较确定的涵义。什么是“武训精神”?它包括哪些层次和方面?其意义何在?探讨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正确评价武训其人及电影《武训传》,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武训事迹考     
<正> 武训虽然在清末至解放初期知名度甚高,但他的事迹,记载颇多牴牾之处。其原因正如李瑞阶在1948年就指出的:能够为人执笔做传的封建知识分子“很少能注意到劳苦大众的事迹。即使偶然的触及,也因已超过他们的视野,不是警为神奇,就是目眩口呆,莫知所云。”所以“武训先生的事迹,数十年未能在传记中有一翔实的叙述,及正确的解答。”1951年发表的《武训历史调查记》,由于是带着结论去做的调查,所以文中多有不实之词,益增加  相似文献   

8.
重评武训     
武训是我国十九世纪传奇式的教育家。他出身贫苦,目不识丁,却行乞兴学,颇有成效,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比较深远的影响。解放初期,曾发动了一场对电影《武训传》的大批判,给死去半个多世纪的武训戴上了“封建奴才”的帽子,进而全盘否定武训的义学及其人品。我们认为,当时对武训的批判是粗暴的。为了客观地评价武训其人其事,我们想就其中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资本原始积累的特征,是区别有无资本原始积累的标准,不能加以忽视关于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资本原始积累的问题,朱伯康先生主张中国有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他说:“就中国论中国,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来观察资本原始积累问题,那么,中国就有自己色彩和特点的原始积累过程。”在各个曾经发生过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不同国家,有着自己不同色彩的资本原始积累,这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是:这种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要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所谓具有“自己色彩和特点的原始积累过程”,那么,它的“特点”应当是表现在发生时间的先后、规模的大小和在具体形式上有某些不同,不应当不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特征,不应当不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基本性质。资  相似文献   

10.
我们批判过《武训传》中那个山东的小学教员武训,说他是讲封建道德的。以后,没有人敢谈道德,否则就说是宣扬封建道德;而无产阶级道德也不知怎么讲。好多年来,没有哪个敢把伦理学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但大学不能开这门课,甚至这类文章也不敢写。原因之一,是苏联早先也不研究伦理学。后来“老大哥”已经在搞了,我们1956—57年,才有人呼吁:“还是搞点伦理学吧!”也觉得大学里该讲授点伦理学。就是这样,当时有些人还是接受不了。那时没有搞伦理学的风气。  相似文献   

11.
<正> 自本刊1980年第四期刊载了张经济同志的《希望给武训平反》、第五期又刊载了《关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评论》的文章后,不少读者纷纷来信来稿,对历史人物武训、电影《武训传》及有关的问题,又发表了一些新的见解。现将其主要论点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武训毫无疑问是中国公益史上的一个伟人:平民教育的倡导者,白手起家兴办义学。被尊为“武圣人”。历史上他的形象一度塑造为一个“乞丐圣人”,几乎是无私的,乞讨的钱都用来办学,自己吃发霉的馒头就凉水,甚至“无欲”,别人劝他讨老婆,他也不要。他办了义学却毫无名利心,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训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自己吃些残渣剩羹。  相似文献   

13.
武训“兴学于未废科举之时”,实属近代教育之先驱。他兴义学的实质是让学校的大门向城乡社会低层子弟开放,其对兴义学事业的执着的原动力来自于中国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文化精神;裴斯泰洛齐是略早于武训的“近代教育理论和近代义务初等教育的奠基之父”,其终生献身于平民教育的无私精神源于自幼受新教文化熏陶而形成的对人类的虔诚的爱。裴斯泰洛齐是新兴的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他的事业有着较好的社会条件和政治环境;武训毕竟不能超越时代而不受其文盲农民的主观条件和清末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然而,恰恰因为这一点,更衬托出武训的高大,展现出他所代表的中国农民和中华民族勇敢、耐劳、刻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对于他的错误我们应当客观、科学的看待.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在我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反对陈独秀错误路线的斗争,这些斗争是完全应该的,但其方法有缺点:一方面,没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彻底了解当时错误的原因、环境和改正此种错误的详细办法,以致后来又可能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另一方面太着重个人的责任,未能团结更多的人共同工作.对于陈独秀的错误,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共产国际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陈独秀个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我们应当尊重事实,尊重历史.  相似文献   

15.
<正> 对李开芳冯官屯出降的真假问题,史学界颇有争论.我以为这是关系到李开芳一生评价的问题,应当作历史的辩证分析.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①按照这个要求,评价李开芳和他的出降问题,就必须把他放在太平天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放在太平北伐军最后所处的特定环境中进行考察.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开始逐步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社会主要矛盾激剧变化,即由原来农民同地主阶级的单一矛盾变化为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人民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同时存在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新的历史条件要求中国人民必须把斗争矛头  相似文献   

16.
<正> 武训精神是一个复杂的实体,旧时代官吏曾从孔孟之道去发掘寻求,虽然是为了他们的政治和宣传的需要,但并非水中捞月无中生有,在武训精神上确实打着深深的儒家思想的迹痕。即使陶行知总结的武训精神,也隐约可见儒家思想所派生的脉络。我们认为,武训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它是集中了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的重要优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上世纪末近20年的时间,对武训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80年《齐鲁学刊》第四期发表张经济《希望给武训平反》的读者来信,到1986年国务院《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的批复》的下达前后为第一个阶段;从1986年前后到1995年召开第二次全国武训研讨会前后为第二个阶段。就武训和武训精神的研究来说,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其一,对鲁西北大运河沿岸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做进一步综合性的考察和分析,以深入研究武训及其精神产生的必然性和真实性。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应该采取政治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客观地分析武训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夯实武训成就义学事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董恩林 《江汉论坛》2002,2(5):53-57
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曾建立过重新统一中国的伟大功勋,分别创造性地建立过以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都曾为国家边疆的开拓与巩固立下汗马功劳,都曾为经济文化的统一与发展采取过国家标准化措施,都经历了极为相似的选择接班人的悲剧性过程。但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在当代史学研究中所获评价很高,隋文帝则大为逊色。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往往只从政治角度去衡量一个人的功过得失。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任何政治领袖的功过得失,最终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秦始皇固然创建了全新政治制度,但并没有因此带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因此,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隋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应当高于秦始皇。  相似文献   

19.
<正> 生活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武训,行乞终身,积资巨万,在山东省堂邑、临清和馆陶三县(旧区划)办起了三所义学,堪称旷世奇人。武训之“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奇在理想的宏大。武训是穷人,穷人要为穷人办学,让所有穷孩子都能上学读书,这是当时人们不可思议的,以致有人惊呼:“豆沫疯了!”然而正是这宏大的理想,使他把几十年人所难堪的悲惨生活视为乐事,对时常受到的辱骂和作贱泰然处之。(二)奇在方法的卑贱。为了兴办义学,武训一生中曾经无数次地向人们叩头行乞,把  相似文献   

20.
徐特立一生以天下事为己任,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支持过维新变法,参加过保路运动,投身过辛亥革命,并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评价.在充分肯定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的同时,徐特立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这场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不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不重视农民问题、不重视政权建设以及不重视革命理论建设.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吸取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