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审判公开与保守审判工作秘密没有明确的界定,致使中国在加入WTO后,人民法院依法进行的司法审判活动,受到了国际条约的挑战。因此,现今的法院工作应当秉着审判公务信息公开原则与保守审判工作秘密原则,把握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来切实贯彻国际透明度原则,以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
审判公开是司法改革中关乎追求审判公正、树立审判权威的重要举措。审判公开包含审判主体、审判过程、审判结果、裁判理由说明等形式和实质的多重公开。审判委员会在行使审判权力时也应遵循审判公开这一基本要求,因而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应当呼应和吻合审判公开的基本要求,做到审判委员会成员公开、审理案件庭审化,实行回避制度和责任承担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审判公开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是贯彻审判公开原则。但实践中审判公开仍然流于形式,存在着暗箱操作。完善审判公开制度,程序上包括一审和二审公开;对象上包括向社会和当事人公开;环节上包括审前程序的公开、庭审公开、宣判公开;内容上包括合议庭评议意见的公开、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公开、审判资料的公开。审判公开是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司法原则,是司法公正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民事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在审判信息公开、审判信息获取权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需遵循司法公开的本质规律、民事裁判文书公开的多元价值理念,从明确法院主动公开裁判文书的义务、拓展公众对民事审判信息知悉的渠道、扩充可公开的民事裁判文书种类、增设民事裁判文书公开救济机制,以及建立民事裁判文书更新、撤销等保障机制之路径予以优化。  相似文献   

5.
在司法实践中,高歌猛进的审判公开过多地注重其形式表现,而忽视了实质内容。在制度层面,宏观性审判公开制度缺乏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在目标上,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知情与监督要求的开放性需求被异化成了“选择性部分公开”中的保守性供给;在价值上,原控制司法权力的功能定位被人民法院的自保性策略所取代,最终导致了应当成为原则的审判公开退缩成了一种例外。只有努力开启审判公开的制度化,落实审判信息公开的规范管理,不断拓展法官素质的职业化,提升审判信息公开的自我管理,及时抑制司法心思的内卷化,优化审判信息公开的质效管理,充分打造审判设备的数字化,加强审判信息公开的技术管理,才能有效克服审判公开的形式主义倾向,将审判公开真正推向司法公开的实质化道路,从而真正保障社会主体与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督促法官不断提升其法律素养与职业道德,引导与教育社会公众知法守法,最终防止司法腐败并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审判活动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明确在互联网上公开审判信息的限度,从而有助于避免在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受到更为严重的冲击,以及为实现有效的舆情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审判公开流于法制宣传。不过,审判公开并不是要向所有人公开所有的审判信息。根据互联网环境下审判公开的限度之要求,结合审判公开的各类对象的特点,可将审判信息分别向当事人和现场外旁听人员两个体系进行公开。由于这两类对象所获取的审判信息的完整性不需要等同,因此在遵守绝对不公开审理和相对不公开审理的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需要将审判信息有层次地公开。  相似文献   

7.
论审判公开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判公开作为现代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从民主治国理论上来讲,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审判公开;从人权理论上来讲,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要求审判公开;从诉讼法理论上来讲,现代刑事诉讼的诉讼目的和诉讼公正的实现以及诸多诉讼原则的贯彻实施要求审判公开。  相似文献   

8.
社会、当事人、法院之间在审判公开上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其冲突有待解决。面向社会的审判公开认为审判公开也是媒体及公众的一项权利,面向社会的审判公开有助于满足知情权,实现言论自由权、监督权,提高司法公信力。我国应当有效平衡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听审权,优先保障媒体、当事各方亲属的听审权,主要采取随机的方式分配旁听证。此外,还应当赋予社会公众、媒体对法院不当限制、剥夺公开审判时的救济权利。  相似文献   

9.
实行审判公开制度,是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充分展示公民权利的难得机会。目前,我们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在公开场所及利用现代媒体增设公告栏以完善审判公告制度,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旁听;以书面送达提前告知取代公告通知庭审人员名单,以完善通知审判人员名单制度,使当事人及代理人有效行使申请回避权利;放宽或取消旁听者记录、录音和摄像的限制,以增加审判透明度;实施严格的错案追究制,以保证裁判依据的公开;建立案件材料公开制度,以加强社会监督,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薄熙来案审判,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法制意义,并且对高官审判首次采用微博全程直播庭审的方式,是一次公开、公正、透明、严肃的审判,也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新生现象。人民法院对案件审理的过程和判决结果都向社会公开,树立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彰显了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为司法公开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11.
审判委员会是我国特有的审判组织形式 ,它作为审判工作的一个集体领导机构 ,在总结审判经验 ,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化 ,现行的审判委员会制度已日益不适应公开、高效的审判机制的要求。因此 ,尽快改革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法院审判活动的不断公开,媒体舆论开始不断的进入法院并在促进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媒体舆论的力量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力量,体现着新闻自由权,但媒体监督司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新闻自由与公正、独立审判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不同的要求和所呈现出的不同状况,司法公开有全面公开、部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形式公开、实质公开之分。尽管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基本实现了由单纯的庭审公开向司法活动的全方位公开的转变以及由以审判程序公开为主向审判程序公开和裁判结果公开并重的转变,使中国司法公开制度初步具有了统一性以及全面性的特点。但也应看到,包括裁判依据、合议庭以及审判委员会的少数不同意见在内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依然不在公开之列。实质公开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公开的效果,制约着司法公开终极目标的实现。实现司法公开尤其是实现司法的实质公开,既需要各级法院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更需要不断深化司法制度改革的保障以及不断创新司法工作机制的支撑。从当前来看,应当重点解决司法流程信息还未真正全面公开,裁判依据未能做到详尽公开,合议庭以及审判委员会的少数不同意见不允许公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审判公开是现代司法制度的基本要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却忽视了对被告人隐私权的保障。这不仅给被告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更违背了基本的法治理念。从法理逻辑上看,被告人平等地享有隐私权。虽然在庭审过程中对被告人隐私的公开是不可避免的,但对隐私在庭审外的公开是可以控制的。因此,要在继续坚持审判公开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规制法院、新闻媒体与自媒体在公开审理案件中的公开行为入手,保障被告人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舆论通过媒体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是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审判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被提出并不断加强和发展的。近年来,审判公开制度的大力推行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日趋活跃,促使审判与媒体之间的冲突趋于明显和频繁。对审判独立与媒体监督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冲突的协调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在伦敦协定的支持下,纽伦堡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一次跨国的法庭以法律的名义给战争的密谋者、组织者、执行者以公开公正的审判。纽伦堡审判通过制裁侵略战争提出了关于正义性等诸多的法律以及人类文明深层次的论题,世界也以其亲身经历见证了正义这一法律最高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论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舆论监督要求司法审判公开进行 ,要求对司法审判进行公开评论和报道 ;而司法独立则要求法官审判案件独立进行 ,不受任何组织、个人的干涉 ,包括舆论的干涉 ,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二元悖论由此产生。但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并没有本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和矛盾 ,也不存在所谓必然层面上的冲突。只要对二者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配置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是能够和平共处的 ,在二者之间是能够形成良性紧张、保持合理张力的理性态势的  相似文献   

18.
较之于此前的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6月4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体现出诸多进步之处:首次明确审判公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首次制定规范听证工作的原则性意见,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履行的主动告知义务并推出多项便民措施,进一步规范各类案件公开或不公开开庭审理的要求,加大向全社会公开人民法院工作的力度.尽管如此,从应然角度来看,它未能从当事人权利高度对公开审判制度加以定位,未能对不公开审理的范围予以界定,未能真正体现实质意义的全面公开,相关制度的不到位也影响并限制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9.
新闻舆论监督与审判独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闻舆论监督和审判机关接受监督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实施审判公开制度;加强对新闻采访活动的管理;正确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促进审判公正,维护审判机关的形象;完善新闻立法;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等措施,使新闻舆论监督与审判机关独立审判真正辩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陪审制度的存在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根据:被告人享有由自己的同类来审判自己的权利;通过审判公开、辩护、正当法律程序保障被告人人权;能够将民众的感情、感受及对犯罪的认识带入审判中,使审判活动与社会生活保持协调一致,保证审判独立。我国陪审制度需进一步完善:明确规定侵犯被告人陪审选择权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建立对陪审员的无因回避制度;实行陪审员随机遴选机制;缩小陪审案件的范围并规定公民的陪审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