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晓枫  侯沿滨 《河北学刊》2006,26(4):157-160
叶嘉莹从中国古典诗词源于生命的“兴发感动”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建立起以诗词评赏理论为依托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系。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在于传达出生命的真实感受。她的生命美学思想强调人的理性精神,提出伟大诗人在其诗词中所表现出的襟抱情怀与人格力量,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她指出,词更具有个体生命意识的特征,词中所流露的情感表现了人生命的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2.
冰心早期创作中的生命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特的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形成了冰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她建构起自己独特的生命美学观:生命是博爱的,生命是圆融的,生命是乐天的。冰心的生命美学观体现了一种终极立场,造就了冰心与众不同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3.
陈玉雯 《理论界》2012,(5):100-102
萧红一生及其创作呈现一种"依附性",从左翼、抗战文学到新时期各种话语宰割了她的整体创作。这样一位年轻女作家的作品却具有超强生命力,她的"依附性"正好印证了她生命和书写的"不依附性"及独特性。回归文本阅读,我们发现一个以文学慰藉生命归属失落,在回忆与怀乡、大自然与民间生之力量的书写中,企图寻找主体尊严与生命依归的本然的萧红。  相似文献   

4.
人性一直是迟子建小说中刻画的重点,自踏入文坛起,迟子建就将目光对准民间的人性,她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坚持"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1。她相信"善是一种生活状态"2,现实中的丑恶与不堪是由于人性美的失落。迟子建以其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对生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生活的温情主义,实现了对人性美的追寻,她的小说中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温情与爱意。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本文从她的独特人生际遇与生命体验出发,认为悲剧生命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决定了张爱玲认同凡俗人生的求真求美的文学观.她把写出"人生味"(也即"人生安稳的一面")视作衡量作品真实性的准绳,对小说艺术性更是孜孜追求,由此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张爱玲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早期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词。为了确立自己的生命概念,海德格尔和当时占据主流地位、并具有重大影响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作论争,正是在揭露对于生命的各种流行的理解的不足之中,海德格尔确立了自己的生命概念的基本内涵。在海德格尔看来,生命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们只是把生命看作是和各种不同的目标、规范、终极价值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目标、规范、终极价值是确定的。海德格尔的生存概念的提出,是他对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的批判性结果。正是生存概念所包含的那一个维度表明了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最为根本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萧红和迟子建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她们拥有相同的生命意识,即自然与人平等。这种普泛的生命意识,使得她们的作品打通了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界限,她们笔下的生命境界呈现出丰满多姿的样态。同时,她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死亡意识,萧红专注于不可言喻的人生命运之苦,她笔下的生命,都是在命运的拨弄下完成的一个悲惨阴暗的过程:任何生命一旦诞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生生死死、生死轮回的悲剧过程。迟子建面对死亡,则有着超然、达观的态度。她把死亡写得诗意而美丽:死似乎只是别一类生的开始,生命在死亡之后还可以得到延伸。她笔下的生与死是相互渗透,相互伴随的。  相似文献   

8.
杨绛先生的散文《读书苦乐》和现实中读书生涯,彰显了她一生勤于读书的内在原因、状态和境界。杨绛的生命之乐源于读书;读书之乐也润泽了她的生命。读书既是她职业和志趣的需求,也是体验生命、从容处世的立足点,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她生命的能量、成就了她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任继梅 《阴山学刊》2002,15(4):25-27
毕淑敏从作为女性作家的真挚细腻,到作为学者的睿智深刻,这期间,理解生命,继而感悟生命的轨迹和印痕在她的散文佳作中表现得相当鲜明.字里行间升腾起来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和达观,从而给读者以审美愉悦和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也是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她的归宿。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河)和一个固定的点(城);事实上,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对流浪/安居同样强烈的渴望。这样,萧红的“呼兰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一方面,“呼兰河”在某种空间(东北小城,距哈尔滨三十公里)和时间(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作为一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确证着萧红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人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生命活动与其它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自觉性的存在,人类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调整、控制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按着人的愿望、意志与目的改造和加工着人所生存的外部世界.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人也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逐渐建构起主体的心理结构,建构起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历史也就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的生命形态进化到人这一族类,才真正充分地体现了生命系统不断进行优化选择,不断向最有序目标迈进的宇宙合规律性和宇宙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四五’运动的汹涌怒涛又把我‘推’向了新的长征!生命不息,挥笔不已!”这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在《从“五四”到“四五”》一文中,所概括的她从一九一九年以来六十年的创作历程。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我们的国家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伟大的历史时期,各种矛盾复杂交错,斗争风云变化万千。而冰心的创作道路也是蜿蜒曲折的。她曾经历了文思潮涌和笔下消沉的不同时期。“五四”运动的风暴,触动了她的创作激情。社会主义祖国的诞生,又焕发了她的文学青春。“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她更孜孜不倦地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为繁荣社会主义创作而不停地挥毫。冰心六十年来的辛勤劳动,作品是丰富的,经验是多方面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本文先就她的早期创作(“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闪光的母亲     
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在一个风大雨大的夜晚,一辆肇事车将她从斑马线上撞飞出去,便在茫茫夜色中逃逸。她又是幸运的,我们交警队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部门统筹协调,刚刚开通了“交通事故绿色生命通道”。这个“绿色通道”,让她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最好的医疗救护,也没有医疗费用上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4.
“多利羊”、“恒河猴”的诞生,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已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生命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的创设、延续乃至终结过程的新兴学科,需要引入法律规范来指导约束这一过程的种种行为。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了“上海市生命法学理论研讨会”,现综述如下:一、生命科学的法律定位生命科学是研究人类及其他各种生态体中各类生物活性物质的生存与死亡的科学。生,由生命的形成和生命的延续以及生命的移转构成。死,是由生命的结束构成。生命法学是调整人体及其他各种生态体的生存与死亡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运用哲学、医学、…  相似文献   

15.
时宏宇 《东岳论丛》2012,(11):117-121
宗白华立足于中国的生命哲学,汲取中国古典的智慧,构建起以“道、气、象、和”为核心范畴的生命哲学体系.道是其生命哲学的元点,气是其生命哲学的母体,象是其生命哲学的形态,和是其生命哲学的至境,这些范畴最后都归结于“生命”.这个生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宗白华提出了“生生宇宙”的说法,他认为中国的时空观是时间率领空间,是一种生命的变动的空间而非西方传统的几何空间,这正是中国哲学、艺术的特点,宗白华的哲学体系焕发出生命流动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李海燕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46-147,151
王安忆的欲望书写主要以城市女性尤其是上海女性为对象。文本中她极力展示城市妇人的欲望众生相,书写她们在经济大潮的裹挟下一步步迷失于物欲、情欲等各种欲望中。同时,她又竭力为欲海沉浮的女人们找寻一条生命的救赎之道。这就是以平淡处欲望的都市策略。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正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记不得从哪一天的清早开始,大病初愈的母亲站在院子里甩胳膊伸腿弯腰的做早操。有一次我开玩笑说她:“妈,您可真行,这么冷,天天都能坚持!”她说:“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 也许,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对待生命。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是关系着每一个孩子,将她的爱  相似文献   

19.
读了薛翠薇君的诗集,我立即被她开启的一扇诗意之窗吸引了。这倒不是因为我们都降生于那个“洪荒遍布的年代”(即其诗中所云的60年代),也不仅因为我们是诗的知音,重要的是,她在诗中倾注了对生命的永恒关怀。以此为目的,她展示了所有的诗歌天赋和对生活特有的敏感力和洞察力。能做到这点是珍贵的。 翠微诗的最大特点是关注人、解剖人,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这在一个追逐金钱和享乐的年代,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尽管,她有相当不错的文笔,但其睿智并不专注于技巧的熟稔支配和对动人的感情、出色的境界之潜心玩味。她在这些因素之外往往溶铸了对生命的关怀和理解。翠薇诗始终不放弃对人的关心:  相似文献   

20.
一、生命失重——轻如鸿毛生命是有重量的。所谓“重如泰山”,其重在于生命意义的张扬;所谓“轻如鸿毛”,其轻在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缺席。小说《苍老的浮云》中的人,无论年长年少,其生命一律失去了重量,皆现出苍老的垂死相。“每次她从我们窗前走过,总是一副恍惚的样子,连脚步声也没有!人怎么能没有脚步声呢?既是一个人,就该有一定的重量,不然算是怎么回事?”①残雪笔下“虚汝华”的灵与肉业已分离,成了影子式的人物或非人,或许“虚汝华”之名就是生命“虚化”的象征符号,这与先锋派作家余华笔下的“鬼”们极为相似。“更无善”也是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