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秉承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人心态的稳定性与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承性等特征,宋词中的“时间书写”也以对光阴易逝的焦虑和对生命永恒的渴望为主旋律,其文化蕴涵与审美心理,既有对前代文学与文化的传承和绵延,又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及文体特性。宋词中的时间书写既珍重个人的现世时日而弱化政治和社会生活,也因“彻悟”而愈发清醒深刻,由此生发出诸多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2.
马强才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14-120,163
清华国学院在短短四年(1925~1929)间培养出诸多学有所成的学界中坚,形成20世纪文史研究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映照着中国现代社会学术转型的历史背景。在当时"国学"语境下,清华国学院的教育训练,以小学和史学为主,而清华国学院的70余位同学中,只有少数同学选择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多偏"历史",所涉时代多为宋前。上述特点,是清华国学院教育培养的偏向所致,也与当时"国学"研究多关注中国历史和传统学术的文化倾向息息相关。考察清华国学院的教育训练、时代思潮与同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生态及其特征,管窥现代学术在"国学"场域中的展开过程,并反思学科专业化后所带来的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3.
宗教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我们把中国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考察,并把它放到整个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来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各种宗教——原始宗教、民间宗教、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各自的文化个性,表现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的特征,同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外来的各种宗教与传统的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表现出了文化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刻影响。而外来宗教的中国化与中国诸多固有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则使中国宗教文化的上述特征表现得格外充分。正是在这种文化的普遍联系中,中国宗教展现了其渊远流长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中国宗教史,也就有可能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宗教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清华哲学系的新实在论派定义为狭义的清华学派,而将20—40年代清华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诸领域中的、以兼容会通中西文化创建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文化观为特征的学术文化思潮定义为广义的清华学派。作者阐述了这一思潮在王国维的“贯通法”、陈寅恪的“历史阐释学”、吴宓的理想主义与新人文主义、潘光旦对传统人文资源加以开掘的社会学、以及这一学派的“接着讲”和“释古”主张中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文章否定了将吴宓与陈寅恪匡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分析了整个清华学派的实质是文化改良主义,强调了这一学派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与学术领域中的历史价值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文化阐释王本朝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渗透与现代作家对其选择性地接纳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内涵,显示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层面及转换特征。①具有恢宏气度和博大眼光的郭沫若也自觉地把基督教文化作为文化视景,分析、感受、吸收其...  相似文献   

6.
茅盾是作为一个作家、文学家而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确立其历史地位的,但他又是一个“综合体”,对政治、哲学、科学、社会革命也抱有浓厚兴趣,从而显出其文化思想的开阔性。与同时代作家“文化人”相比较,茅盾的文化思想既保持着同一性的一面,又显示出独立不羁的文化品性。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王若飞语),在本世纪,茅盾的文化思想、文化选择曾对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泽顺 《云梦学刊》2006,27(3):136-138
方言区划所涉及的语言文化现象十分复杂,如果仅仅依据某一语音特征,往往会导致逻辑上的悖论:同一个方言区的人无法通话。由于华容地处西南官话、湘方言和赣方言三者之间的边缘地带,华容话也就先后受到这三种方言的侵蚀和影响,但它既不同于湘方言和赣方言,也不完全同于西南官话,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若全面比较,西南官话的特征较多,应归属于西南官话。  相似文献   

8.
赵德利 《社会科学》2012,(10):176-182
20世纪的中国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长女形象。这些长女既具有长子的家族责任意识,又兼具女性的文化心理特征。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长女可以分为女人、女巫形象两类。女人既有善良美好的天性,又具有长子责任带来的矛盾弱点,情与理两相纠葛之下难逃悲命;女巫则心理畸变,既孤独怪异,又兼具报复心,是灵与肉双重欲求冲突中的苦魂。长女的文化心理表现在长女之"长"所展示的家族责任的承担和个人利益的牺牲,长女之"女"则表现出对女性身份的认同与归属。  相似文献   

9.
陕北地处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坡,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长期征战的要地,这一特别的"边境"地带也成就了这块土地,使其成为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区域.人口来源之复杂、 融汇民族之多在其他地区也是不多见的.在各民族接触融合过程中,汉民族凭借人口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和科技文化上的先进性同化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0.
高兴 《兰州学刊》2014,(4):80-86
中国现代作家的城市意识幽微复杂,它既关乎新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又折射华夏子民的城市文化心理。对通俗小说作家、左翼作家、早期海派作家、"新感觉派"作家关于民国上海的多元叙述进行话语分析,考察中国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谱系,可以透视中国人审视和接受现代都市的精神脉络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清华历史学派"是清华大学历史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似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学者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历史与社会科学并重,西方史与中国史并重,考据与综合并重"。在"清华历史学派"建构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中,蒋廷黻在立言著述和治系行政两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华历史学派"和蒋廷黻之间的良性互动,缘起于诸多深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接续传承"清华历史学派"的学术精神,对于当前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市民文学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文学作为文化消费品是为市民消费者服务的,它的创作必须考虑接受者的教育程度、审美趣味、接受能力和消费水平。市民文学作品产生之后便服从商品的规律,在社会化过程中让受众来决定其命运和价值,受众心理表现为一种倾向,作为一种强大而顽固的势力潜在地支配着市民文学作者,也支配着市民文学的社会化过程。作为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中国市民意识,既与传统文化相异,又是整个民族文化精神中充满活力的部份。中国市民文学具有文化学上后喻文化特征,其价值观念牢固地维系着市民社会关系,形成社会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痴迷与困惑──蒲松龄科举心态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松龄的科举心态是其复杂思想、矛盾情感的聚焦点和辐射源。由于科场蹭蹬,他在小说中让那些落魄文士高中巍科,借以张扬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由于科考磋跎,使其期待境界与现实遭遇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凝聚成批判科举弊端的主题。蒲松龄这种既痴迷又困惑的矛盾心态,既是由科举制度本身的内在原因造成的,也是传统文化心理与当时社会文化心理影响的结果,同时还与蒲松龄确证个体价值的二难选择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两种文化接触时不可避免的产物。误读既表现为单一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自以为是"的解读,还可以表现为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不准确理解甚至误解。造成误读的原因是过分强化了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即泛学科、泛文化和文化化等。文化的多元与冲突是误读形成的内在因素,跨文化研究是误读的外在条件。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误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邵志华 《兰州学刊》2011,(10):112-116
赛珍珠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中国小说成了她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凭着对中国小说的偏爱与认同,促成了她对中国小说美学观念的独特认识与发现,并对其小说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赛珍珠对中国小说的接受,既映现了中国文化和美学精神对西方的镜鉴意义,更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沟通之桥。  相似文献   

16.
1956—1966年间的抒情散文既不像传统散文那样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不像建国初期散文那样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但其也表现出了时代特色鲜明的个人性,即把政治意识形态内化成个体思想和精神,把政治意识形态与个体抒情融为一体,是时代性和个人性相结合的文化想象。通过独特的文化想象,1956—1966年间的抒情散文建立起了具有阶段性、时代性、社会性特征的创作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消费文化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文化的发展演化与时代同步,体现着民族心理特质和群体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之一脉。黜奢崇俭,囿于宗亲,行为趋同,是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显著特征,对我国消费者价值理念和购物行为具有重要双面影响。深入考察传统消费文化的保守与变异,准确把握其历史及现状,方能创建中国现代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陈以南 《理论界》2010,(5):205-206
品牌这个词是由西方引入中国,品牌的核心在于其与目标消费者在精神层面的沟通,因此,如何根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审美感觉、文化品味以及产品本身的属性特征等综合因素,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同时又让目标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品牌形象,就成为视觉设计中所要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中国哲学近现代发展的根本内容,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化相结合,这既使得西方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理论资源,使中国现代哲学家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又使得中国传统哲学显示出其现代价值;第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这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深受时代文化大变革的影响,赋予了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以现实性的特征。因此,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既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其过程、动力和表现形式又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