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实美的创造,即人类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直接进行的创造。在本质上,它是人类关于自身生活的创造。它包括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生产劳动——中美的创造(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的美化),自然的美化,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生活环境的美化等等。人类的历史表明,现实美的创造是人类进行美的创造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领域,轻视和忽视现实美的创  相似文献   

2.
功利之美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是具体的,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康德的二律背反论美这种矛盾分析方法却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思维范围,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基础.通过对《美的历程》的分析,可以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功利之美",美是被创造的,美是有现实效用的,人类被美驱使着奔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自身世界的活动,是以正确地反映现实及其运动规律为内容,并通过概念、判断、假说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来表现人类的认识程度,因而形成为理论体系性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和。科学就其实质而言,则可以表述为人类求真、征善、致美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爱好美,追求美,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美在哪里?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生活中充满着美的事物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苍白,反映不出生活中的美或把本来是很美的事物写得不美?究其本,是学生的审美素质不高.不具备良好的审美心理,缺乏美的心灵和感受美的经验.故不能及时地发现、观察、鉴赏周围包孕着美的事物,找不到事物外形与内在的美的联系,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一句话,不能用艺术的眼光去认识社会生活,当然就写不出再现美,发掘美的文章了.  相似文献   

5.
艺术产品,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书中写道:“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这是对人类创造美的实践的科学总结。它简明地阐述了构成一切美的事物的根本原理。这条美学的根本原理,不仅指导着人类进行物质生产,而且也指导着人类精神生产。凡是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出的产品(物质的、精神的)一定是美的,反之,一定是不美的。  相似文献   

6.
理解美的本质 ,必须防止割裂人与现实、主体与客体、人的本质力量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 ,将美的本质问题根植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基础之上 ,由此入手探求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真正科学地解析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形象创造论     
人类的历史,是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自然的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偶然到必然地去创造美的科学形象(包括劳动工具及其物质产品等)和艺术形象的历史。 人类的形象创造有哪些特点?其脑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是怎样的?形象创造如何分类?有哪些具体规律?本文谈一点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8.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 “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相似文献   

9.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之一。整个美学史证明 ,离开实践去谈美的问题 ,只能是一种纯粹经院式的饶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 ,引导美学家们把实践概念引入美学中 ,从而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一、实践是认识美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是“自然人化”  美学 ,“自然人化”的根本意义在于自然物与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联系 ,成为人类生活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而才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的社会内容是人赋予的。没有人 ,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 ,也就没有自然物的社会美。自然…  相似文献   

10.
人类正朝着21世纪大踏步地迈进。未来的世界,人类将由为生存劳动转入为营造美的生活而劳动。具有远见卓识的未来学家预言:人类即将步入审美的世纪。人类正朝着一个注重审美趋向的未来世界奔驰。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高度的审美意识,具备在各自领域中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将一切生产劳动与美的创造结合起来的能力。全人类都将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美的意识去营造生活。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美有愈来愈受到人类社会的广泛重视。美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与美学结合的产物。它是“应用美学之理论干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①的科学;是…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里。在这个美的世界里,存在着多彩多姿、琳琅满目的美:有自然风景的美;有社会生活的美;有艺术作品的美等等。在这一切美的事物中,人是最美的,人的美是美的核心,是美中之精华。囚为在世界万物中,只有人,才具有审美能力;只有人,才是审美的主体,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没有人,根本没有美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当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在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由大自然的奴隶逐渐成为主人,人同现实才发生了除实用功利之外的审美关系,人才逐渐产生了独立于使用价值之外的美丑观念,产生了单纯的审美意识。所以,美是人类社会产生  相似文献   

12.
垂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运用美学理论探讨了垂钓活动中的审美因素和审美创造; 论述了垂钓活动中的自然环境美、体育功能美、生活情趣美、技艺美、文学美与交谊美;有了这种审美认识, 人们就能在垂钓活动中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现实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人生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男女之外,总是要有所追求的。而人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追求的最高层次。这是因为人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高级动物,不仅把客观世界,而且也把自身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人不仅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因而自觉地主动地追求美,便成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审美化已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当然,新闻不是艺术创作,不能简单地把新闻美等同于自由创造出来的艺术美;也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自在形态的社会生活美。新闻的本质规定了新闻美的属性:既忠实于客观现实,又是由记者主体性的作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美。新闻中所体现出来的美不是客观生活自在之物,而是经过记者理解和概括了的并真实地描绘出来的客观真实,以客观真实的事件为内容,通过主体创造性劳动而客观真实地创造成的一种美,它是记者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结晶。在新闻美的创造中,审美理想只发挥着非物态化的作用,并没有物化成新闻美的实在内容。新闻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概括,突破了现实美的时空限制,获得了时间上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空间上的统一性和普遍性、价值上的社会性和深远性。新闻美不是为了去纯粹地表现某种美,而是为了某种美的存在及其现实意义而去表现它。传播美的信息及其意义、作用,新闻审美是创造的出发点和目的。新闻美具有鲜明性、确切性、功利性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它还具有丰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5.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特别是音乐艺术,它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大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欣赏音乐作品时,心灵会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情感的熏陶与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台情操,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音...  相似文献   

16.
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实践美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点是以人的生存为条件 ,以人的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论述人的生成和发展的 ,正是在人的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 ,实践走向了创造 ,创造达到了一定自由的程度 ,这才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之上就是广义的美 ,体现在人这个主体身上就是广义的美感 ,美和美感在自由的创造实践中则生成出艺术 ,美、美感和艺术在实践中不断使人类的生活 (生命 )艺术化 ,实践本身也艺术化 ,最后不断使人的生存艺术化 (审美化 ) ,也就是不断地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人类的自由王国飞跃。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社会现象。教育的起源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了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和人类社会一同产生,一同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教育,人类以自己的有意识的劳动积极地改造自然。逐渐地认识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教育生活简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和领域内,不断展示生命力量,体验生命价值,满足生命需要,实现自我及其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教育生活可根本地划分为摄取性专业教育生活、展示性专业教育生活、工具性专业教育生活和非专业教育生活等几个基本类型。教育生活是连接社会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只有不断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教育生活,人类才能把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转化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内容和动力;只有从根本上明确教育的生活目的和价值,实现教育社会实体环境和内容的生活化,不断开发和满足学习者的教育需要,人们才能不断参与、创造和再现教育-社会生活并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创造了水之美,水景观是水之美的重要内容。水景观之美具有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多重性。在对水景观进行审美欣赏时,既要体会不同水体中蕴涵的不同美学韵味,也要注意不同形态的水景观在审美意味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实践美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点是以人的生存为条件,以人的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论述了人的生成和发展的,正是在人的自我生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实践走向了创造,创造达到了一定自由的程度,这才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之上就是广义的美,体现在人这个主体身上就是广义的美感,美和美感在自由的创造实践中则生成出艺术,美、美感和艺术在实践中不断使人类的生活(生命)艺术化,实践本身也艺术化,最后不断使人的生存艺术化(审美化),也就是不断地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人类的自由王国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