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追随萧捷父先生问学30年,对萧先生的船山学方法论略有所窥。值此纪念《船山学刊》创刊90周年之际,我想谈谈对萧先生的船山学方法论的理解。有理解不对的地方,还请师友和同仁们赐教。第一,萧先生治船山之学,首重文本诠释,以此为治船山学之第一要紧事。或曰:此乃海内外船山学界之共识,不足奇。予曰:唯唯,否否。世间固未有不通文义而能治船山之学者,亦未有不精研《船山全书》而能全面准确理解船山者:然而,先生所云之文本诠释,自有其尤重史识和逻辑之特色。其中之重之尤重者,乃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区分船山“对旧说之沿袭”与“别开生面之创…  相似文献   

2.
<正> 船山一生力辟佛老,使六经别开生面,为什么于佛有《相宗络索》,于道有《愚鼓词》、《十二时歌》之作呢?他传正统,继绝学,孝以批佛,忠以辟道,为什么于佛又谈禅,于道又炼丹呢?据《姜斋文集·行状》所载,明著名高僧德清憨三曾与船山之父及船山之师伍定相辩论过“率性之旨”,“清为挫屈”。夫之少年时曾听其舅父谭惺欹说过此事,并问其父,其父微笑不答。这件事的详情不得而知,但船山之父及其师是儒  相似文献   

3.
<正> 序曩在北京,就整理《船山全书》请教于前辈。任继愈先生之言曰:“船山之书,奥衍闳深,故将其整理刊印,须重质量。夫文化由积累而发展,吾人编校古籍,力求美善,盖欲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也。当今学术交流,已逾国界,苟校点之古籍,存在舛缪,则将见笑于大方之家”。斯言也,余尝深长思之。船山著作之刊印,非始今人,清季有之,民国有之。今欲使所刊之本,较前完备而精覈,固非易也。始事以来,赖有领导之关怀,侪辈之黾勉,工作乃能顺利进行,然犹时时深虞其舛误,恐其疏漏。今拟  相似文献   

4.
罗鸿 《船山学刊》2021,(1):15-24
王船山究观历代政治得失,于两宋尤为措意。其宋代观,常为后人简括为“陋宋”,但这一概括并不能体现船山论宋的精要与复杂。事实上,船山于宋代,苛评之外亦多有称扬,这在其讨论宋之贵士传统、“祖宗家法”以及思想学术等方面均有呈现。其苛评更多是船山作为明遗民深负家国之悲的激愤之语,有着鲜明的夷夏之辨之背景。透视船山宋代观的复杂性,对我们理解船山的历史哲学以及全面地把握宋明理学均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大儒王船山尊崇孔子之动因有三:船山先祖由习武向尚文的度越;动荡的社会现实下除《论语》之外的其他经典不可多得,传世经典《论语》为其学习之要;明末清初社会现实大礼之不传,为“存先王之精意”而尊孔崇孔。船山尊孔崇孔有三个基本维度:考孔子之家世、敬孔子之德、崇孔子之学。船山对孔子家世的考究,说明船山对孔子家世之尊;对孔子之德的阐扬,表明船山敬孔子之德;对孔子学术的探讨,表明船山崇孔子之学。船山对孔子的尊崇,印证船山思想属于儒学、特别是属于宋明理学之苑囿。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元旦献词中引用了船山《尚书引义·太甲二》中“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名言,以说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深刻变化,借以敦勉国人更好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习近平继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五周年讲话时引用船山“名非天造,必从其实”,2014年10月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船山“文质兼美”,2016年10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上引用船山“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之后又一次引用船山哲学名言来论说当代中国的情势及其应有的精神禀赋.  相似文献   

7.
<正> (一) “正统论”是中国史学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的出现和发展,显示了中国史学跟政治的密切关系,也正因为这样,环绕“正统”的争论,才历代不已。 王夫之在他的论著中,对历代“正统”问题十分注意,而且因应他所处的时局,藉论“正统”而表达他的政治思想。但在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船山反对谈什么正统不正统。日人内藤虎次郎在他的《支那史学史》第九章<述正统论>一节说: “《读通(钅监)论》的著者说,这类事不值一提,故关於正统论,书中不置一言。 国人魏应麒也接受这种看法,说船山“不作正统之妄说”,柳诒徵在《国史要义》论“史统”一章,一方面将王船山归入“不持正统  相似文献   

8.
船山礼学思想是礼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奇葩”。船山礼学思想的本质特性多为学术界所忽视,船山礼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即礼以分殊辨别人与禽:船山从礼乃“人之独”而禽兽所本无:礼以维系人道;人禽之别、壁立万仞等角度说明礼的本质特征。由礼以分殊辨别人禽可以管窥船山“礼”性:即言道必以天为宗、言礼“必以人为归”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9.
船山所生活的衡岳地区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受道情渔鼓的熏陶及友朋唱和的影响,船山对道教经籍曾颇事涉猎,于道教内丹修炼之学更是尤为究心,不少诗文也散发出强烈的丹道气息。从学理上剖析,船山的易学研究和对“老氏”的批判对其从事道教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观船山对道教的态度,虽说有个别肯定的成分,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张倩 《船山学刊》2011,(2):31-34
唐君觳重点阐发船山“重气重精神之表现,由重精神之表现以论文化”的思想。突出“气”在船山学中之“历程义,,和“流行义”的特色。在阐释船山学的基础上,唐君毅还系统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观,其中精神表现、历史意识和礼乐生活都是立基于船山学而来的重要内容,是唐君毅“以吾人之心思,遥通古人之心思,而会及其义理。更为之说,以示后人”之宏愿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明夷》有云:“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1)岳麓书社本《船山全书》初版船山《周易内传》此下注语作:“此象商容、胶鬲之事。左腹者,肝居左而主谋,预闻其 周之谋也。‘明夷之心’,乃殷民被伤而望周之心。‘于出’犹言爱出;出门庭,输于周而劝其伐也,六四与坤为体,盖居于暗邪者,四为退爻,下就内卦之明,故有此象。不言吉利者,非人臣之常道,不轻奖其功。”(2) 其后《船山全书》修订再版,“肝居左而主谋”一语被改为“心居左而主谋”(3)。《全书》第十六册所附《船山全书第一至十五册《第一版第…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阳明学研究比较热门,而船山学研究表现的相对冷清,相对船山博大的思想体系而言,船山思想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当下学术界关于船山思想研究有四个时新的逻辑层次:船山学的诠释离不开多元文明的视角和自我定位,这关切到中国古典思想诠释困境的反思;在船山看来,学统和道统要和政治保持距离,将教化之权柄放在师儒、学者手中,通过复礼之学统摄克己功夫,构建一种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明政治社会生活形式;船山站在儒家的立场批判释、老,正视"正统"与"异端"的区分,同时也吸收释、老思想,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船山学梦体现儒者的使命和担当,本质上是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谋求未来的理论建构和体系建构之事业,与"中国梦"息息相关。在四个时新维度的透视下,船山思想研究获得立体的呈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全球化”趋势正由“经济———技术”层面向“文化———精神”层面渗透推进 ,构成了现代文明的总体历史语境。要探寻“船山学”与现代文明关系 ,无疑有千头万绪 ,但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之中 ;置身于高科技信息流与流行娱乐资讯无情地颠覆了传统文化模式的现实中 ;“船山学”作为传统文化研究形态 ,被推到了“话语边缘”。因此 ,面对“全球化”语境 ,分析 2 1世纪“船山学”研究的危机与际遇 ,探索在现代文明多元文化生态中 ,“船山学”研究的新走向 ,是研究“船山学与现代文明”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船山文…  相似文献   

14.
此是笔者读船山公遗书有感之作。船山公自题门联:“他生杜宇唤春归”;自题画象:“梦未圆时莫浪猜”。笔者有感于今日中国之社会主义社会蒸蒸日上,深知船山公当年所唤之春已归,而其所期之梦亦圆矣。  相似文献   

15.
萧莛父船山学研究主动继承了侯外庐马克思主义船山学研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深化拓展。萧莛父对侯外庐的马克思主义船山学研究既有继承,也有拓展。“继承”体现在主动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来研究船山的共同路径,以及对船山思想具有启蒙性质的共同判定。“拓展”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船山学研究的叙述术语、体系构建、内容扩展等方面的深化,以及对现当代新儒家的船山学研究和以西方思想研究船山的不同模式有所注意和肯定。萧莛父船山学研究存在着“思想的内在理路”,一方面发掘船山思想的逻辑范畴,以构建船山哲学体系之网;另一方面厘清船山思想与宋明理学的关系,将船山思想纳入明清之际“早期启蒙说”,旨在从中国自身的思想上找到启蒙精神的内在性根芽和根据。  相似文献   

16.
<正> 王船山晚年自题墓铭:“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对自己一生的政治抱负和学术活动作了自我鉴定。“张横渠之正学”,指北宋张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刘越石之孤愤”,指西晋刘琨目睹刘渊匈奴汉国之侵凌,欲奋战以雪“大耻”,却受制于“乱贼”,莫酬壮志的愤慨。关于前者,学术界已有论述,而后者则鲜有专论。笔者不揣浅陋,拟从这方面作一些探索。同时,对于船山如何评价刘琨之诗,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赵炎 《兰州学刊》2009,(11):43-46
船山的“习与性成”说奠基在“性日生日成”说的基础上,而其最主要的特点则是对性的初生和生后两种状态的区分。初生之性来自“天之几”,而生后之性“天之几”与“人之几”并存,统此二者的表述就是“习与性成”。“习与性成”者,初生之性随习而完成,生后之性因习而生成也;“习与性成”突出地显明了初生与生后之性既分又合的一体性。船山对孟子“道性善”和孔子“性相近”的折中,正由此见出。  相似文献   

18.
<正> 傅山(1607—1684)与王船山(1619—1692),都在我国十七世纪中度过各自的一生。傅山长船山十余岁,但他和船山一样,经历了这个世纪中的重大历史变迁。在他们的青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并缓慢地发展,而另一方面,明朝政治的腐败却日益严重。为了匡济时艰,船山在衡阳、长沙探索救国之策,傅山在太原、北京积极活动;船山组织并参加了“匡社”,傅山则与“复社”密切来往。当时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船山和傅山因受出身阶级的限制,难以接受这种改造社会的方式:他们忧国忧民的志向,在于对粃政进行一些改良。他们自清朝入主全国后,出于民族义愤,拒绝与清朝合作,而与人民接近了。他们在沉痛中进行了历史的反思,朦胧中看到历史的未来。他们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涂波 《北方论丛》2006,(1):43-47
从两组概念———“理、事、情”和“情、理、气”切入,讨论船山历史批评中的诗学内容,以及其史论与诗论在概念运用及思想方法上的相通性,可以发现:“理、事、情”和“情、理、气”是代表船山历史批评与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概念,二者相通处显示船山思想方法的层次性,其相异处则显示出史与诗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正> 船山在其著作中喜言公私之辨。公私二字,看似抽象,然船山对公私之辨中许多别开生面的见解,实已涉及政治心态、历史哲学、夷夏分野、义利理欲等诸多文化领域。对船山公私观的抉发,我觉得不仅是船山著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