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青岛化工学院于里教授编译的《国际公众关系原理与实务》一书同读者见面了。我们有幸成为此书的第一读者,提前拜读了此书,并颇感此书对借鉴当代国际公众关系,促进中国公关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于里从事美国公共关系研究多年,他不断地把美国公关介绍给中国公关界,也向美国公关界传递中国公关的信息,《国际公众关系原理与实务》是他翻译、介绍美国公关研究成果之一。《国际公众关系原理与实务》一书共分四部分:公关发展研究;公关理论:公关策划和公关运作。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完整的板块,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主题。公关发展从纵向的角度让我们完  相似文献   

2.
看了许多公关书,掩卷之余不禁沉思:大凡公关,谈的都是企业,都是企业如何来调整其与公众的关系,那么作为一所高校应如何来搞好它的公共关系呢?  相似文献   

3.
姚素馨 《公关世界》2022,(23):144-146
<正>我们应如何理解公关这个行业?按照格鲁尼格关于卓越公关的看法,公关承担的是:传播管理职能,处理组织、公众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传播管理好理解,要如何理解组织、公众与环境三者共生?这句定义中的“组织”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既企业要和公众、环境,建立链接形成一个共生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热带雨林,这个生态系统里的组成部分,其实都是在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影响的状态下共同打造整个环境生态。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你好我也好”,“你死我也活不了久”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三、未来的公众关系学系多年来,一些公关界的领袖人物一直在呼吁建立独立的公众关系学系——最好在社会和行为科学领域同其他系科并列。从政治上来说,除非大学行政官员开始理解公众关系对社会的价值,并相信一个杰出的公众关系学系会提高大学本身的声望,独立地位似乎对公众关系并非切实可行。上述观念上的转变,只有在专业人员和他们为之工作的组织开始从思想上,并以资金来支持公众关系教育,并对大学  相似文献   

5.
注意掌握和运用公关语言,对于公关职能活动的效果大有影响。一名公关人员如不能熟练地操纵语言,那么他就不能准确无误地把信息传递给公众。为此,必须研究和掌握公关语言的艺术性。笔者认为,公关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具有幽默的力量 幽默是一种艺术。你可以用幽默来增进你与他人或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有时它可以使你从窘境中脱身。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公共关系建设已经不再是企业的专利,为顺应社会需求,寻求公众支持,建立和公众间合作的和谐关系,学校也应把公关建设提上日程。本文从长春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的过程入手,通过对学校公关对象、公关调查的理论分析,着重探讨了在特教学院成立与运作过程中,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树立正确的公关观念,加强与公众的协调沟通,通过细致的公关调查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协调沟通,广泛地建立与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从而对内、对外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的公关举措。  相似文献   

7.
正公关人员都明白,公关工作的积极传播效果和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能够为企业品牌带来深远的商业利益。但是如何衡量公关的成果一直是一个挑战。随着受众对高质量的数字化内容的需求日益增加,"衡量公关效果"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日益明朗。同时,也发现公关对于具体的品牌营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力,从而使公关成为营销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8.
公关传播与调研是政府公关的两个重要手段。首先说说公关传播。公关工作要实现其价值,离不开信息在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包括将大众传播媒介的工作人员作为外部公众的公关传播、组织和公众有效地利用了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就可以促进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关系的实现。所谓传播.指的是传播者借助语言、文字、图象及其他符号,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将某种见解、想法、观念、消息、知识等信息传递给接收者,以引起其认识、观念、情感、情绪或行为等发生某种反应的过程。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与公众都获得自己可能得到的利益,在各方之…  相似文献   

9.
前沿动态     
正2013最具公众影响力公关事件颁奖盛典举行2013年11月27日,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企业公关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公共关系网主办的"2013最具公众影响力公共关系事件颁奖盛典"在北京长富宫隆重举行。本次颁奖典礼现场揭晓了综合大奖"2013最具公众影响力十大公共关系事件"和品牌传播、社会化媒体营销、公关活动、企业社会责任四个类别的单项奖。国内外知名企业公关负责人,公共关系领域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近300人出席了此次盛典。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公关  相似文献   

10.
多年的公关教育工作使我感到对大学生德与能的培养,既是公关教学特有的内涵,又是时代赋予公关教学的重要使命。注重思想道德、的理性教化公关教学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确立适应现代市场文化发展的公关思想道德理念和品格,为他们在未来从事的职业和社会工作中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准则和人格基座。公关的客体是公众、社会,主体是社会组织,代表主体  相似文献   

11.
杨曼芬 《公共关系》2001,(3):51-51,65
公关言语能力是公关实务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公关言语是人们交往中使用的具有公关特色的语言。它能有效地谐调公众关系,帮助人们达到交谈的目的,大学生必须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服务于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而言语是对语言工具的具体运用及其成品。公关言语就是语言在公关事务领域的具体运用及其成品。公关实务是一个组织为了建立、维持、强化或改善与内外公众的关系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公关语言所起的作用也就在于这几个方面。公关言语活动包括表达和  相似文献   

13.
郭芬 《公共关系》2001,(12):35-36
“组织的良心”即公关人员不但从组织的利益出发设计自己的行为,还从公众的利益出发设计自己的行为,力求使组织和公众双方达到双赢。公关人员扮演“组织的良心”这种角色要求实质上是对公关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由公关职业性质决定的。美国一些权威公关著作这样描述公共关系:“公关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为公众利益服务,而不只是为某个单位谋私利。最理想的是,公关活动既有利于单位又同样有益于公众,是单位和公众利益的统一”;“公关是公众的一种工具,公众利用它使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为我们社会中的机构所注意。他代表公众向那些反映迟钝的组织说话,进行解释,也代表那些组织向公众说话”。可见,对组织与公众利益的双重关注是公关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关系基础》课程对公关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烈的公共关系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工作能力。公关教师作为广义的“公关人员”,也应该注重这几方面的素质提高。完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公共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公关意识是指自觉地从组织的立场出发,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而主动与各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理顺和改善各种关系的意识。包括塑造形象的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真诚互惠的意识、沟通协调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存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下海经商的热潮中,一部《公关小姐》使“公关”·词首次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2002年,美国营销大师阿尔·里斯及其女儿劳拉·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引起了行业内普遍关注,文中指出公共关系在打造品牌形象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公芡关系才能使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有‘席之地。十年后的今天,一部把严肃与通俗相结合的小说《黑白门》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公关的内核和公关的力量。作者以现实主义的写法围绕《公关》杂志女主编如何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16.
企业的内部公关是指企业内部公众构成的纵横各方面关系的总和。其中内部纵向的公共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内部横向的公共关系主要是指各部门之间、全体员工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众多的企业对内部公关关注不够。殊不知,  相似文献   

17.
公关上有一个常见的悖论难题:正面公关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无法广泛传播(“好事不出门”);反面公关虽然能强烈吸引公众(“丑事传千里”),但又会损坏企业形象,怎么办?办法就是进行反借式公关。反借式公关是指先用蓄意制造的“丑事”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兴趣,达到“丑事传千里”之效果;然后,再通过强有  相似文献   

18.
5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公关教育20年突出贡献奖表彰大会,这是中国公关界在公关教育方面的第一次颁奖。这也是对中国公关教育界所做工作的肯定和褒奖,当然更多是一种激励。中国公关界正在面临着一个千年等一回的机遇与挑战,理论与实践都在呼唤:中国公关界,已经到了打造中国公关学派的最佳时机,中国特色的公关学派应该为中国新世纪的发展作出新的独特的贡献。打造中国公关学派.一要  相似文献   

19.
社区公关在我国的公关实践中是一个新概念。所谓社区公关是指社区自治组织为了适应并改变环境,树立良好的社区形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沟通活动,使与其相关的社区公众彼此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建立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公关财智会     
正汇聚精英智慧·为公众服务为了使公共关系更好地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公关世界》杂志、中国公关联盟网的传媒优势,广泛团结公关财智力量,谋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以媒介为平台,成立以"汇聚公关智慧,服务财智精英、服务公众"为核心价值的服务性俱乐部。宗旨:以公其关系事业为纽带,建立全新的互联体系,为会员单位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互助、共赢为目标,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理念:汇聚、互助、共赢、奉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