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一个不加入任何党派团体的自由主义者,沈从文的创作历程、生命历验都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与主流话语疏离的边缘姿态使沈从文的创作成为与新文学运动、革命文学相异的另类写作,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民间写作。沈从文的一生从开始写作到最后搁笔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作家命运的真实缩影,具有典型意义。沈从文作品在对平凡乡村生活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对千年不变的生存方式的隐在思考,既有着对生命庄严和美丽的感慨,也有着对愚昧、静止背后的隐痛和担忧。到底是用传统文化来救弊现代理性,还是用现代文明来纠偏乡村的野蛮愚钝,这是沈从文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的民族道德重建中需要理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全面转型,沈从文身处其中,表现出的回瞥与悲悯体验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思考。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语境断裂与回瞥冲动,通过在乡村与都市,古典与现代的断裂层面来阐述其带有古典意味的宇宙模式,价值观念和人生趣味。二、审美建构与桃园理想,揭示其作品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审美取向,以及寻求超脱于现实的思想寄托。三、挽歌气息与末世情绪,仔细阅读其创作,文本在渲染桃园乐境时萦绕着的哀惋感伤的悲悯情怀,正是对现代社会这一特定处境的生存感悟。  相似文献   

3.
自组织理论涉及事物自发、自主形成结构的过程。旅游地是一个开放的不可逆系统,具有复杂性和自组织与他组织复合的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旅游地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条件、动力机制和途径,指出系统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是其自组织演化的条件;竞争与协同是其演化的内生动力;在时间、空间与功能结构上的渐变与突变的统一是其演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原型现象,“二女+男”模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个频繁演绎的叙事母题。在现代文学中,“五四”以来作家们对“家”的审视和对妇女解放的关注使这一原型得以不断传承和“瞬间再现”,并赋予了现代人的精神体验,使其在情感心理和叙事结构层面被复现整合。  相似文献   

5.
雅斯贝尔斯论交往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强调交往的条件,并将其归结为主体性、语言、爱等三个方面,其中的“主体性”条件指交往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其参与交往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语言”的条件指任何交往都必须以可理解的语言为前提,“爱”的条件指主体在交往活动中需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彼此谅解。交往所需依赖的这三个条件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主体性是“语言”和“爱”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主体性,交往主体才能掌握“语言”,并具备发乎内心的真诚的“爱”;“语言”和“爱”是对主体性的深化,只有掌握了“语言”,并了悟了“爱”,主体才能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参与交往。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环境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描述了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和特征,包括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开放性和负荷能力等。揭示了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生态位,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及其净化过程,评价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的道德回归——齐格蒙特•鲍曼的伦理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和道德问题是鲍曼的重要议题。现代,道德是伦理的产物,现代社会面临道德危机;后现代,伦理呼唤道德冲动,伦理危机为道德复兴提供了机会和新的挑战。鲍曼依据列维纳斯伦理思想的启示提出了自己的伦理观,企图从现代伦理的内部去解构其机制,但又发现“对他者无条件的责任”之现实困难,生发道德感的替代机制还需继续寻找。  相似文献   

8.
新派武侠小说的生成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在当时中西方政治矛盾尖锐对立、而港英政府采取“无政策”的政策的背景中,香港的文学语境既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也是相对开放与自由的。这不仅要求作家具有较敏锐的政治视角,而且也为其创作思考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此时的南来文人满怀被放逐的失意,在文学中展开了对现代国家、民族的想象,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梁羽生与金庸因家变等因素亦产生类似的心态。种种原因加之一定的“触媒”作用,他们终在传统武侠小说的基础上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但这一小说流派在经历了繁荣期之后,却逐渐走向衰落,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法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在社区治理中却一直扮演着消极、被动的角色,甚至一度有被边缘化和能力弱化的倾向。借鉴社区网络化治理分析模型,我们认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经历了三种模式。在赋权增能模式下,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网状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平台和中介,要“对上争取项目、对下发动、组织居民,左右链接资源”,扮演着“节拍器”、“赋权者”、“增能者”和“引导者”等积极行动的角色。赋权增能模式,改变了政府在行动、居民不行动的困境,悄然改变了“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西方作家在中国的域外传记书写是中国文学界与传记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类传记是在“西学东渐”、中西交融的基础上诞生的,现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这类传记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思想内涵明显地带有中西传记、中西文学观念之间相互碰撞、冲突和交融的痕迹。这类传记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中国传记和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合理的对外文化交流政策、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对中西文化、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的“城市”,不仅是典型的都市表象,而是一种心灵状态。诗人是将个体生命置身其中的现场,以魔它时心灵的撞击,作为诗歌的表现时象。在时城市生活的呈现里,诗人的重心依然是心灵吟速、感觉吟速和智性探询的扭结。因此。这类诗歌的恰当称谓应是“城市中的心灵之书”,心灵的敏感、柔韧、潜隐,与诗同格。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灵,才使得都市诗歌避免了“城市社会学的形象演绎”。而获得了生命的元气。心灵和鲜润美质。都市的人与事物,同样可以是诗人想象力和经验敏识的新的培养基。诗人完全可以将自然语象和都市语象、心灵幽居和介入生存综合处理,在更有意味和现代趣味的奇诡糅舍中,表现现代人心灵的鲜润感与混成力。  相似文献   

12.
注重对诗人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并检验诗歌的效用与功能.诗人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会对作品的产生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叶芝在其独特的象征主义诗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创作.魔幻诗学和智性诗学是其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叶芝的魔幻智性诗篇体现了在魔幻这一整体构架下诗歌引导读者发现和享受解读诗歌智性美时所感受到的令人愉悦的诗歌效用.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冰心的小诗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性的自觉实践,这些小诗零碎而活泼地表达着诗人思想的火花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里的一道很独特又十分靓丽的风景。冰心对于"花"、"大海"等意象的成功运用,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这些意象承载着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与审视,诗人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她温柔善良的女性气质也深深影响了她对于诗歌意象的选择。总之,冰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温馨、恬静却又不失激情的诗的天地。  相似文献   

15.
戴表元许多诗歌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的清雅之趣,如亲近自然,寄情山水,同时又能甘于清苦寂寞,以诗书自娱.清雅旨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也即自然之趣和诗书之娱.虽然面临着社会上的诸多压力,承受着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但诗人仍然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并能寄情诗书,体会到其中高雅的情趣.诗人并没有在坎坷和压力面前丧失自我,进而产生悲观绝望情绪或毁灭感,而是在千磨万击之下发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并找到了愉悦自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以美国当代黑人女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在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仪式上朗诵的诗作《赞美这一天》为例,论述她的诗歌中的历史书写。认为历史意识是她进行历史书写的诗学动力,日常生活则是历史书写的策略,并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关系出发分析她诗歌中历史书写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17.
以歌谣作为创作资源,曾在现代诗歌诞生期产生重要影响,并贯穿现代诗歌的历史。当然,对歌谣的倚重同样还与诗人的性格、偏好有关。这里,主要通过分析新诗诞生期重要诗人刘半农的诗人心态和创作路向进入这一命题。在涉及生平的基础、写实的追求、形式的实践和语言的权利共4方面内容之后,歌谣与新诗之间的种种关系、价值得失,正以纵向历史和横向个案的言说方式,得以丰富而具体的言说。  相似文献   

18.
论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的道教无题诗历来为研究者所注目,然而大多从追索诗歌的本事出发,主要运用传统的“诗言志”的观念,把这些道教无题诗比附为政治遭遇诗;另外解释为诗人与女道士秘密恋爱的本事记录.这两种解诗方法都忽略了诗歌作为有机的艺术整体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内蕴.联系诗人的经历及理想追求,可知这些道教无题诗抒发了诗人人生遭遇的不平心绪.  相似文献   

19.
朱敦儒词中多"酒"。"酒"承载着词人浮沉不定的生命历程和价值取向。词人以"酒"为媒介,吐露心迹,寻求解脱,抒忧生忧时之情,发高蹈闲适之致。本文以"酒"为切入点,通过对"酒"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质的阐释,以期管窥词人悲剧人生的深层社会根源及词人爱酒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0.
诗学建设的一块丰碑──艾青《诗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青的《诗论》是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一块丰碑。艾青《诗论》主要探索了四大问题:首论'诗美',认为这是同'真'、'善'统一在一起的、特定范畴的人性的美,是依附于人类关系中向上生活的外形;次论诗的形象思维,揭示了生活、想象、真实世界之间有机构成的规律;三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立足于'诗是生活的牧歌',而诗的散文美则是对生活最真情的传达;四论诗人的素质修养,提倡诗人必须以提高人类崇高情操作为诗学追求的终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