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鑫 《齐鲁学刊》2005,(6):87-89
曹雪芹在继承中国传统诗词、戏曲、小说等古典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作出《红楼梦》,他虽然没有对小说理论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第一回中管窥他的小说观:首先,曹雪芹对才子佳人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艳情小说持一种批判性态度;其次,从现实生活家庭琐事出发,以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建构小说;再次,曹雪芹从读者需求出发去创作文本,并预见了他的创作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2.
龙志坚 《船山学刊》2004,(4):127-130
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林黛玉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已为读者公认.其貌不逊于湘云,其才不亚于宝钗,其才情更是让她大观园里的女性望其项背.有言为证:"看曹雪芹之文看颦卿其人,古今之书可焚,宇宙间之粉黛可践踏也."①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尽管不是一部教育专著,曹雪芹也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教育观点,但从《红楼梦》中可以发现曹雪芹的一些教育思想,如重视读书明理,主张学以致用;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内容,主张教育內容多元化;提出了宽严相济的教育原则和开明自由教学方法,反对封建禁锢惩罚式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一农 《文史哲》2012,(1):55-63
由于新、老满文在入关前的过渡期并未能十分规范,以致汉人姓名的满文书写体在回译成汉字时,往往出现人同名异的状况。经爬梳并比对庞杂的满汉文献后,筛找出一些先前遭学界忽略的曹雪芹高祖曹振彦(被译作"曹谨言"、"曹金颜"、"邵振筵"、"邵祯言")的新资料,发现曹家在崇德朝虽隶属多尔衮所主的镶白旗,但一直是该旗宗室阿济格王府下的汉姓包衣,此一新发现恐将松解曹雪芹祖籍在丰润一说的主要证据。  相似文献   

5.
否定清朝用人任官制度 ,不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根本目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到包括清朝用人任官制度在内的各种文化因素以及作者对其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将徐志摩《偶然》一诗中的情感表达视为诗人对于人生际会的感悟是可以理解的,而诗歌中体现出的自由、自然、忧郁等诗歌气质,也与徐志摩的一段人生际会有着莫大的关联。从应然的视角审视徐志摩与罗素、泰戈尔和哈代的交际与交流,能够找到《偶然》的更深层意蕴。他追随罗素,追随自由;亲近自然,亲近泰戈尔;翻译哈代,濡染忧郁。这些看上去驳杂的诗绪,构成了徐志摩以《偶然》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的重要气质,也让他在新诗坛成为一位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最为人们所称道.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他的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他的个性特征,也能显示他的命运遭际.林黛玉作为<红楼梦>里除贾宝玉之外的又一个重要人物,有着机敏、尖利的语言,这语言常常伤害别人的感情,使得她逐渐失去她本身拥有的地位,给她带来了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崔晓耘 《阴山学刊》2001,14(3):46-49
<红楼梦>展现出的女性画廊,揭示了封建社会红颜薄命的命运.李纨既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对封建社会存有依赖性,又在束缚中不断挣扎,焕发青春未逝、激情犹存的光彩,呈现出那个时代一般妇女所没有的独特内蕴.  相似文献   

9.
高超 《江淮论坛》2011,(4):181-187
文学理论中的形象进入了形象学研究的视域,成为了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新思路。宇文所安通过对唐诗的翻译与阐释,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唐代文学文化世界,而孕育其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更是富有创造性特质。本文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探究宇文所安文论中所赋予唐代诗人形象的表现形式、生成方式以及形象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真假问题看《红楼梦》的主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传荣 《江淮论坛》2003,(4):121-125
本文从《红楼梦》中三对真假人物及一副关于真假的对联上对《红楼梦》的主旨进行了探讨,认为从真假问题上主要可看出《红楼梦》的知数叹命的主旨,当然,警情刺淫、惩恶扬善、悔过劝世也有一定的反映。由此作者提出了《红楼梦》的主旨应是知数叹命、警情刺淫、惩恶扬善、悔过劝世。  相似文献   

11.
<关雎>一诗在<论语>、<孔子诗论>及汉初的<韩诗外传>、<毛诗故训传>、<韩诗薛君章句>中都有出现,各书给予了不同的解说.对此加以对比研究,可以看到,<关雎>一诗在儒家的传诗体系中,讲解内容逐渐儒学义理化,基于切实情感体验的诗学逐渐消失,代之以儒家经义的渲染和宣扬,在风格上则表现出由平实、引申到夸张、渲染,甚至带有玄幻色彩.这正是儒家诗学经典化策略之一,是对<诗经>传解所作的经学化处理.  相似文献   

12.
赵东栓 《东岳论丛》2012,(2):103-105
荀子与《诗经》的关系非常紧密,《荀子》一书除了大量引《诗》之外,还有一些论《诗》的内容。荀子论《诗》是在"圣人之道"的统摄下进行的,《诗》及所有的文学都是载道的工具。在这一前提下,荀子持有"诗言志"的观点,提出了"中声"说,还涉及到读《诗》的方法,也对《风》、《雅》、《颂》有一些具体的评论,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荀子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3.
如今,对于年轻一代,袁水拍这个名字已经陌生。大概只有中文系学生在现代文学史课程里会略知这位诗人;或者当人们回顾1954年那场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大批判”时,会留意《质问文艺报》一文的作者就是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袁水拍;或者想起十年浩劫末期他曾任文化部副部长。这种种往事,随着时光的流逝,即便是上了年纪的过来人,也会渐渐淡化,以至淡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红楼梦》作者对“淫”的态度入手,进而探求宝玉“意淫”的真正内涵,意在阐发曹雪芹对理想的、和谐的男女情爱观的建构,曹雪芹开启了一种既体现纯粹生命肉体价值又具有某种终极本质的感性生存方式,虽然既定文化形态与理想人性的碰撞,使曹雪芹在巨大的思想矛盾中无法摆脱既定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而得到终极性的超拔,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种超越性欲而追求灵性交流的高格调的情爱。  相似文献   

15.
蒋海霞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102-103,101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霍译《红楼梦》采用的以译语读者“期待视野”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语言和文化调节中的体现,并探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红楼梦》英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陈洁 《中州学刊》2006,(6):175-177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译者不仅要了解译入语文化,而且还要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文化比较也就成为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包蕴着丰富的文化理念,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对其中文化因素的英译处理,可以鲜明地体现出中西观念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刘荣林  梁俊仙 《云梦学刊》2008,29(2):98-104
叙述的视角、外视角、内视角是小说创作美学的重要内容,它们的发展为小说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红楼梦>,尤其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很好地运用了外视角、内视角叙述,进而凸现了小说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艺术效果.运用外视角、内视角叙述应遵循它的美学原则,比如人称的选择、思想情感的对象化以及作家的气质和读者的制约等.  相似文献   

18.
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研究《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在英译过程中的识解运作。通过对《红楼梦》中饮食文化元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然后,探讨了饮食文化英译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包括跨文化差异、文化内涵的隐含与外显等问题。在研究中详细阐述了认知识解的概念和运作机制,并提出了在饮食文化英译中应用认知识解的方法和策略。旨在为饮食文化的英译提供新的认知视角,并对跨文化翻译和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问世后,文人纷纷为其作诗歌咏,留下许多咏剧诗,其中对李香君形象的题咏颇多,包括对其美丽容颜、忠于爱情和政治操守三方面的赞颂。这些咏剧诗准确把握了李香君形象的内涵与特质,折射出文人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尚,进一步加深了后人对李香君形象的理解,推动了其形象在后世的广泛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对译者来说其翻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具有共性与个性,从而形成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本文根据包惠南先生的分类,从语言与文化的不同层面探讨霍译本《红楼梦》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