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默顿是系统提出和阐述科学规范的第一人.他先后提出了"科学的精神特质"和"科学的规范性结构"这两个概念.前者突出的是科学与其他社会现象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的根本区别,后者则强调"科学的精神特质"是科学价值和科学规范的"复合结构".默顿认为,科学的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它包含客观性和原刨性这两个基本的价值要素.科学规范系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和实现科学价值的手段,它包含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四个基本规范.学界对这几个规范的误读或误译必须校正.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特质是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中全力探索的八个主题之一。对科学精神特质的起源问题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着科学精神特质存在的根据和思想内核,也有助于明晰和重新肯定现代科学精神特质。检视历史可以发现,默顿提出科学的精神特质是具有近代历史依据的,科学精神特质即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科学规范的萌芽是内嵌在12世纪到17世纪时的西方大学的体制化结构中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来解释黑客"信息要免费"伦理,认为黑客在网络中发布的免费信息,其动机源于科学规范中的公有主义和无私利性.但是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想类型,而是一种礼物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声誉.  相似文献   

4.
默顿科学社会的理论框架来源于马克思—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传统,其拒绝从认识论领域来探讨科学,而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进行研究。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工作通常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关注点是促使近代科学兴起或体制化的主要社会因素—科学与社会研究;中期研究重点逐渐转向科学规范,默顿科学规范包括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后期研究重点是科学共同体,包括科学防范机制、交流机制、奖励与评议机制及分层系统等。默顿科学社会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自身的局限,遭到新兴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批判而陷入衰落并试图向新形式的实在论跨越。  相似文献   

5.
利用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来解释黑客“信息要免费”伦理。认为黑客在网络中发布的免费信息,其动机源于科学规范中的公有主义和无私利性。但是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想类型,而是一种礼物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声誉。  相似文献   

6.
默顿科学规范是一组以维护科学的自主性为目的、围绕科学的制度性目标的实现而形成的价值观统一的社会性规范.默顿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小科学时代的科学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为研究方式 所建立起来的这套规范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然会随着其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的革命而被质疑与动摇.默顿科学规范理论必须革命,回归到认知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相统一框架中去.  相似文献   

7.
默顿的科学规范引发了长期而广泛的争论,争论存在着对Disinterestednes规范的误解.将Disinterestednes规范译为"祛利性",理解为"科学家无论是何种动机,有何种利益追求,必须诚实、正直地对待科学活动,不造假欺骗科学共同体,不对社会公众滥用权威"更符合默顿的原意,也更合理.争论也夹杂着科学社会学家基于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范式的论战.我们应该允许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同时并存,通过多元化的普遍主义来把握丰富的科学规范.  相似文献   

8.
波兰尼提出"科学共同体"概念后,默顿和库恩也提出了各自的"科学共同体"的模式,但都主张科学家是唯一的构成人群.但科学共同体并非必为"科学家共同体",而公众科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共同体出现了模式转向——由公众与科学家共同构成且基于共同研究而非共同职业或共同学科的科学共同体.默顿提出的无私利性也已不适宜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精神气质的规范之一.这意味着对于科学共同体的定义可能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9.
波兰尼提出"科学共同体"概念后,默顿和库恩也提出了各自的"科学共同体"的模式,但都主张科学家是唯一的构成人群.但科学共同体并非必为"科学家共同体",而公众科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共同体出现了模式转向——由公众与科学家共同构成且基于共同研究而非共同职业或共同学科的科学共同体.默顿提出的无私利性也已不适宜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精神气质的规范之一.这意味着对于科学共同体的定义可能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10.
价值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规范意识,因为它不仅包含了以否定性为根据的应当预期或要求,同时也蕴涵着社会交往关系的内在需要与约束,尤其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存在着"两个尺度",即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的"外在尺度".所以,价值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规范结构的产物,而价值意识被规范化则是构建社会秩序及其合理性的重要历史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11.
史学客观性包括认识与文本两个方面。"客观性"在本体层面上隐含"主客二分"的意味,但无论是在本体还是认知意义上,主客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宏观历史认识与叙述层面上,史学客观性是由学术共同体多数共识所确认的关于历史理解与叙述的合理性,这一合理性有其客观史实基础。史学虽不具有自然科学建立在主客当下直接对接基础上的坚实客观性,但关于史学客观性的怀疑主义和相对论质疑最终是不成立的。客观性是史学合理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在客观性之外,史学合理性尚有深刻性、创造性及丰富性等合理性要求,并且,"好的主观性"(利科)本身即是史学合理性的内在要求。因此,客观性对史学来说并非无条件可欲的。  相似文献   

12.
主流知识论者认为,怀疑主义论证诉诸"我们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怀疑主义假设是错误的"这种怀疑主义直觉。诉诸怀疑主义直觉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普遍形式。然而,实验哲学对斑马案例直觉和缸中之脑假设直觉的研究表明,怀疑主义直觉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怀疑主义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对怀疑主义直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怀疑主义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些质疑与挑战,我们提出了尝试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规范辩护是一种元伦理学分析,它不是应用特殊的道德规范去辩护具体的行为,而是追问道德之所以具有规范性力量的理由或根据。对道德要求的权威进行规范辩护就是要说明规范性的来源,外在主义、内在主义和建构主义代表了规范性来源的三种立场。康德主张理性必然也是实践的,休谟则坚持实践理性的工具主义和动机怀疑主义。康德回答了道德的客观性问题,休谟则回答了道德的动机有效性问题。在两者基础上提出的欲望-信念的动机解释框架,既可以看做是对康德与休谟的调和,也可以视为解决道德客观性与动机有效性相统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法国学者对失范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马里.居友把失范理解为一种有创造力的新生事物,强调了失范的正功能;涂尔干认为失范已成为任何解组形式或者是缺乏凝聚力的表现。美国学者默顿认为失范是指文化目标与制度性手段的不平衡,并阐述了个人适应模式;索罗尔关心的是个体层面上的失范,通过五种失范的维度构建起失范量表。失范是一个动态的、多义的理论范畴,西方学者对失范范畴的讨论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解性的概念到可测量的指标的过程。社会失范概念的内涵分可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失范是社会规范、制度体系的稳定性与社会秩序问题,主要指社会规范系统的瓦解状态,即社会解组;微观层面的失范主要指社会团体或社会成员的失范行为,它与越轨行为是同义语。前者是失范行为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条件;后者是规范对象与执行者的失范,是一个社会产生解组的外在表现。宏观层面的规范解组与微观层面的行为越轨是理解失范范畴的两个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主流知识论者认为,怀疑主义论证诉诸“我们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怀疑主义假设是错误的”这种怀疑主义直觉。诉诸怀疑主义直觉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普遍形式。然而,实验哲学对斑马案例直觉和缸中之脑假设直觉的研究表明,怀疑主义直觉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怀疑主义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对怀疑主义直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怀疑主义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些质疑与挑战,我们提出了尝试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16.
在期刊学术论文中,引文使用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内在机理包括:不严谨的学术态度;引文价值观念的偏离;学术研究本身的异化;引用者的思维定势;视觉阅读和传递中的"能量"递减效应。规避引文错误,防止引文不规范现象出现的有效方略是:在理念上要树立科学求真的精神;在版本上要力求使用原始版本;在方法上要采用读校法和互校法;在认知上要秉持审慎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科学观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到宪政主义的发展,科学与民主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默顿和波兰尼等致力于捍卫科学的自主性,并力证民主社会将为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最佳的社会条件。夏平和谢弗等建构主义者把科学与民主之间的一致性从社会规范推进到生活形式的层次,主张科学的生活形式和民主的生活形式是同一历史进程的孪生子。宪政主义则要求在推动科学民主化的同时促成民主理念的"物质转向",科学的民主化从公众参与科学的诉求进展为要求自然出场,民主制度向科学实践的延伸也要求民主制度自身的变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的博士论文与其接续发表的《科学与社会秩序》《科学的规范结构》形成了默顿主义的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这一研究路径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将科学由传统上看作是一种知识进而看做是一种社会体制,呈现出从作为一种知识的科学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到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科学的内部规范的研究思路.这一研究路径对于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的深入展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关系规范相关研究出发,分析了关系规范在联盟结构与联盟绩效间的作用机制.提出联盟结构是确保联盟取得预期绩效的重要事前安排,而关系规范则是决定联盟绩效的关键过程性要素.实证研究证实,联盟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合理性维度和控制权对等性维度对联盟绩效的作用显著,而关系规范作为制约企业行为的一种非正式机制,在联盟结构与联盟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且关系规范各维度的影响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20.
所谓规范指称"标准化的秩序"。社会规范指的是为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指南,因而也是人们具体行为必须要遵循的行为法则。儒家的社会规范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德礼"为核心的积极的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的力量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根本态度;二是以"法刑"为核心的消极规范,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的制裁来暂时控制人们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其合理性。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规范不是来自于近代社会学理论所讲的社会契约,而是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秩序。因而"三纲五伦"以及"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跟近代的社会学理论相比,儒家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儒家的社会规范不是以平等的个人,而是以有差别的个人为前提;其二,儒家规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功利性或者效率性,而在于实现道德性;其三,儒家的规范不是为了实现社会契约,而是为了实现阴阳五行的自然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