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仙居方言的语气词比较丰富,其中单音节语气词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为多音节语气词。有些语气词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意义,同一种语气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词表示。常见语气词一般单用,也有一些可以连用。  相似文献   

2.
大同方言语气词“哇”的语音形式为[?a30],句法位置不限于句子末尾,还可置于句中停顿处。从句子功能和表达语气看,它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提醒语气等;它用在句子停顿处时,表示延宕语气。与普通话语气词“哇”不同的是,它可以与“么、哩、呀、呢”等其他语气词连用,组成“哇么、哩哇、呀哇、呢哇”等,表达新的语法意义。同时,大同方言语气词“哇”可出现在元音“u”后,还可出现在“i、n”等元音或辅音后,语音环境独特。探析大同方言语气词“哇”,可以帮助我们初步认识大同方言语气词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性质、语义、语法、来源等方面对汉口方言中使用频率颇高的[nia]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1、汉口方言中有两个不同性质的[nia],一个是构形后缀,一个是语气词。2、构形后缀表示尊敬、不满等语法意义;语气词用于对比意义的句子中表示感叹语气。3、构形后缀[nia]是“老人家”的合音形式,语气调[nia]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广丰方言的语气词构造整齐而有系统,从音节声韵和音节构成上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而读音上则有轻重读和高低调的区别。广丰方言的语气词在表示陈述、祈使、感叹和疑问的句类语气的同时也带有复杂丰富、区别细微的具有积极表达功能的情态语气。  相似文献   

5.
贵州习水方言中存在较丰富的疑问语气词,它们各自不同的句法位置以及疑问程度共同构成了习水方言完整的疑问语气词系统。其中有的疑问语气词仅表一种语气,有的疑问语气词在不同的位置能表达不同的语气。文章着重研究习水方言中较常用的八个疑问语气词:不、嘎、哈、咹、(口欧)、麽、嘛、噻。  相似文献   

6.
涟源荷塘方言中的语气词数量多 ,用法灵活 ,其特征符合汉语共同语语气词的一些规律。单用的语气词 ,每一个一般能表达多种语气。几个语气词的连用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通海方言句末语气词所在句子的语气类型出发,对通海方言句末语气词进行描写与分析,指出通海方言句末语气词的功能: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说的象声词,是指纯粹摹拟声音的词。这种象声词,一般的看法包括:单音的,单音重叠的AA(AA……),单音加单音重叠的ABB,单音重叠加单音重叠的AABB;双音的AB,双音重叠的ABAB;四音的AIiBC和ABCD。①在参加调查方言的实际工作中,深深感觉到吉林省方言里的象声词是丰富多样的,而其中有一类象声词,是在以前的著述中还未曾见到的。这就是“—AA”式和“—AB”式。  相似文献   

9.
贵阳方言语气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阳方言的语气词系统特点突出,一是语气词数量多,在汉语各方言中比较罕见;二是语气词的功能复杂,往往一词多义(语气);三是可按一定层次叠用,在一定语境下可达六个语气词叠用。本文分词条逐个详细描述各词的语义和功能、并以极富方言口语特色的例句予以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0.
罗山方言中有丰富的语气词,而且往往一个语气词承载着多种语义功能。其中"[san33]"、"[pan33]"是比较带有地方特色的语气词,虽然某些用法可以与普通话的语气词相替换,但二者能够表示深层的语义关系,在普通话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本文将对"[san33]"、"[pan33]"这两个有音无字的语气词,从语义上进行阐释,并根据汉语鼻音韵尾的演变对其做进一步分析,以期追寻古汉语的遗迹。  相似文献   

11.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词长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计量手段,通过对比不同时期词汇的词长现象,考察并分析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词长问题。结论是:以双音节词为主导,单音词零增长,词长的极限是1-12个音节。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说文解字》同训词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同义现象、非同义现象、同义现象的同源关系以及非同义现象的分类等,有助于分析同义同训词的同源关系。分析主要从同义同训词声韵的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依据是王力先生《同源字论》的思想,按照同义同训词声韵的通转关系来判断同源关系。再将非同义同训词加以分类,分成两种情况,即"以种系属"类和"双音节名物类单纯词"。在以种系属类里又分成四种情况,并对这一类同训词做简单的规范。  相似文献   

13.
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与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话较之普通话字的调类存在不同 ,主要就是古入声字在二者中的调类分派不同。根据有关资料和语音实际统计 ,全部常用 80 0来个古入声字 ,分派不同的约占 50 .2 %。这主要是前者阴平居多 ,约占总数的 56.2 % ,而去声仅占 13 .0 % ;后者去声居多 ,约占总数的 4 3 .6% ,而阴平仅占 19.4 % ;当然二者其它各个调类所含古入声字也均有不同。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比较研究 ,可以给人较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据此掌握住每一个古入声字的普通话声调 ,对河南人学好普通话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新洲方言的入声自成独立调类.中古入声字除少数已派入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调类外,其余绝大部分在新洲方言中仍保持入声调类.但现今新洲方言的入声:一、已失去了塞音韵尾,也没有喉塞音韵尾的发音趋势.二、发音不很短促,而是稍稍缓长.新洲方言的入声正处在向阳平等调类继续转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助词“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定语+之+中心语”偏正词组。吕叔湘等学者都认为“之”加单音节方位词能构成11个或12个“之×”双音节方位词,其实,在这12个“之×”中,有10个是定语标记“之”加“中心语”(单音节方位词),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只有“之后、之前”有时能够独立成词,但独立成词的“之后、之前”是时间词,而不是方位词。作为定语标记的“之”有时可以省略,时间词“之后、之前”中的“之”不可以省略。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寿县方言属中原官话,但古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的归类并不与中原官话的分派规律一致,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文章列出了寿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指出了入声字的特殊分派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汉语普通话的轻声是一种弱化了的音节 ,但是有一些轻声音节的读音却发生了反向的异变 ,即本文所说到的重音化。重音化主要表现在两类词上 ,一是音响度低的语气词 ,二是非词尾性后轻语词。轻声最初是作为一种语法手段出现的 ,这一语法手段的类化却超出了其本来范围 ,导致了一些音节读音与表意需要的冲突。语意上的强化需要直接促成了异变的发生。异变的结果是 :响度低的语气词向高响度转移 ;一些非词尾性后轻语词有从轻声中向外逃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要改正“轻声”发音错误和缺陷,一是要学生熟悉普通话中念轻声音节的词语,二是要学生掌握轻声的发音要领。在教学中要把握轻声的语音特性,引导学生掌握念读轻声音节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浙江人学普通话时声调容易产生的主要问题有:阴平调值过低,上声起点调值偏高,四声调值域相对较窄,缺乏变调概念。对此,可采取如下克服的方法:习惯将声带放松,在语流中把声调的相对音高化作绝对音高,掌握语调的基本规律。普通话水平测试应掌握如下评分标准:单音节字词的声调调值未发成标准值应视作缺陷或错误,双音节词语、朗读及说话部分的声调调值可作为语流现象处理;判断声调的错误和缺陷大致以调形为界较为可行;次轻音的尺度有必要放宽。  相似文献   

20.
浊音清化的次序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现代方言和零星的语音史材料看 ,汉语中的浊音清化依音类字类的不同而有先后次序之别 ,且分三种类型 :1.以发音方法为条件 ,擦音先清化 ,塞擦音次之 ,塞音最后清化 ;2 .以声调为条件 ,或仄先平后 ,或平先仄后 ,有多种子类型 ;3.以字类为条件 ,常用词或方言固有词先清化 ,非常用词或书面用词、外来词后清化。语音史上的浊音清化可能也因方言及音类字类的不同而有先后之别 ;现代汉语方言中浊音清化后不同的送气类型应该是中古以来不同的清化方式及条件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