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的总集,共载有四百多个姓氏,但这远没有包括中国人的全部姓氏,据宋人郑樵统计,宋代姓氏有1743个,比《百家姓》多3倍。 《百家姓》大约成书于北宋初年,据传为宋朝初年钱塘一老儒所编。在四百多个姓中为什么偏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复姓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透过这一个个复姓,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历史知识。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  相似文献   

3.
姓名说     
<正> 凡人皆有姓名。我们中国人的姓名初看起来,非常之简单:绝大多数人三个字——一姓双名(注),其余的或单姓单名,或双姓单名,至多也只是双姓双名四个字而已(三字四字的复姓现在怕已没有了)。这个看来简单的姓名,却关涉着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学科。它本身又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的名字要比我们的姓出现得早得多。这一点,中外都是如此。著名的人类学民族学者摩尔根在其名著《古代社会》中提到过美洲印第安人的许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的名字很简单,虽号称3500多个,但实际常用的,女性不过500个,男性约800个。美国父母为孩子取名。一般照着《圣经》选一个满意的就行了。 相形之下,倒是美国人的“姓”极其复杂,世界各色人种带来各自的姓氏,稀奇古怪,五花八门,姓氏  相似文献   

5.
我国姓氏之书远自周代已有世本,继之者有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篇,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六朝何承天《姓苑》,贾执《姓氏英贤传》,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宋代邵思之《姓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郑樵《通志氏族略》,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代陈士元《姓觿》,凌迪知《万姓统谱》,清代张澍《姓氏寻源》,黄本骥《姓氏解纷》和《续通志·氏族略》等著述,此外散见于古籍中有关姓氏之资料尤多。前人从简单的著  相似文献   

6.
孔子夫人姓氏考辨骆承烈孔子夫人姓什么?历来说她姓亓官(此系复姓,后世又简称亓)。多年来,许多权威性的孔子研究著作均持此说。笔者近读古籍,观文物,却有了新的认识。《史记·孔子世家》之《索隐》中记:"按《家语》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之女。"《孔子家语...  相似文献   

7.
记载"八姓入闽"的现有文献中,乾隆《福州府志》引路振《九国志》应为何乔远《闽书》之误,且路振《九国志》无"八姓入闽"之记载;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嘉靖《固始县志》和光绪《漳浦县志》所引《闽中记》,为宋代林世程《闽中记》,非唐代林谞《闽中记》。历代正史、地方志书及谱牒资料所载,中原入闽姓氏并非始于永嘉,"永嘉南渡"诸姓未尽入闽,而永嘉入闽姓氏亦非仅局限于"八姓",故"八姓入闽"并非移民史实,而是移民传说。林宝《元和姓纂》为"八姓入闽"传说的逻辑起点,初为林、黄二姓入闽,唐宋之际演变为林、陈、黄、郑四姓,或黄、陈、郑三姓入闽,至元祐年间始定型为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明清之后,"八姓入闽"传说由姓氏源流叙述转为地方历史叙述,并经由地方志书传至中原和台湾,流传至今,成为豫闽台两岸三地跨区域移民传说。  相似文献   

8.
某堂堂男子汉竟被人介绍说:“这位是女经理。”及至见到他的名片,方知姓女。 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我国56个民族的姓氏达11969个。稀姓甚多,且十分有趣,如色彩类有红、赤;植物类有竹、菊;动物类有鸦、雕;金属类有铅、铜;贬词类有死、尸、爬、丧等。有的姓读音特别,如“万  相似文献   

9.
谈日本人姓名,首先要谈日本人氏姓的关系。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又要分清日本人的氏姓与中国人姓氏的差别。虽然“姓”和“氏”这两个汉字相同,但其概念不同,不能用中国人的姓氏来理解日本人的氏姓。中国人的姓是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西周、春秋时期,氏为贵族的宗族标帜。三代以前,姓和氏分为二。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  相似文献   

10.
《南宁年鉴》2008年卷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南宁市各有关部门及驻邕各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编纂的大型资料性文献。全书系统地记录了2007年南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约200万字,内分38个类目、110多个统计图表、随文配160多幅照片。书中设置了南  相似文献   

11.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姓公孙,名龙,传说字为子秉,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平中,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寄居在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门下,过的是门客生活。《公孙龙子》一书,是他的著作。原有十四篇之多(见《汉书·艺文志》),现仅存六篇。而且,其中的《迹府》篇,还是后人辑录有关记载,给他作的传略。只有《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等五篇,是他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上古的时候,姓与氏是分开的,当时的姓表示的是族号,氏表示的则是姓的分支。母系氏族公社确立后,由于子孙的不断繁衍,一个大族于是分成若干个支,散居于各地。这些分散出来的每一个小支,各自选用一个特殊的记号来作标志,以此区别于大族,这就是氏。由此可见,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则是小部落的称呼。《通鉴补记》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例如最早商人的祖先姓子,后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战国以后,姓与氏开始合一。顾炎武的《曰知录》卷十三“氏族”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到东汉时期,通称之为姓。  相似文献   

13.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姓和氏是同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的构形来看.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源于同一个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则是姓的分支,是后来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或标记.从演进过程来看,中华姓氏经历了一条从严格区分、明血缘、别贵贱到姓氏合流的发展之路,演绎出一部中华姓氏文化史.  相似文献   

14.
宁死不辱使命的南明爱国使臣左懋第的母亲于明崇祯帝自缢后,也绝食殉国而死,关于这位忠烈女性的姓氏,史籍记载有所歧异。已故著名明史专家依据王士祯《池北偶谈》的记述,认为左懋第的母亲姓徐,并认为《明史》与《明史稿》谓其为陈氏是错误的。本文依据有关行状、墓志铭及其他有关文献资料,对左母的姓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认为黄氏失考,而《明史》与《明史稿》所载不误。  相似文献   

15.
明人凌迪知所撰《万姓统谱》 ,曾为《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所收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 1994年以此为底本 ,作为“四部类书丛刊”之一 ,重新印行于世。该书凡一百五十卷 ,分韵编次 ,先常姓 ,后稀姓 ,每姓下先注郡望五音及所自出 ,而后依时代分列人物 ,至明万历朝而止。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其“胪载详尽 ,考姓氏者莫便于是书”。然而其中“鲍姓”条所列人物多有误。《万姓统谱》(上海古籍 1994年版 ,第二册 )“鲍姓条”载 :鲍靓 (三国 ) ,陈留人 ,为南海太守。尝遇阴长生 ,授秘诀。一日行部入海 ,遇风 ,饥甚 ,取白石煮食之。又与葛洪善 ,遂…  相似文献   

16.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谭崇恩近著《唐生智评传》(以下简称《评传》) ,全方位地展示了唐生智的生平事迹 ,对他在各个历史转换时期的思想和表现进行了析评。全书 2 5万余字。该书把唐生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是一部有新意、有厚度的力作 ,获得了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出版资助。笔者读完了这部书 ,受益匪浅 ,感到有如下特点 :其一 ,收罗宏富 ,存真求实。唐生智是一位有影响的民国人物 ,他的活动跨越了三个历史时代。有关他的文字资料 ,大多星散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评传》作者数度寒暑 ,收集了各类资料 30 0多万字 ,其中有些是新发…  相似文献   

17.
说支遁     
说支遁徐正英支遁(314──366),东晋名僧,本姓关,字道林,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其生平及著述可参见梁代慧皎《高僧传》卷四《支遁传》。本文拟综合有关史料,纠正和补充本传几个问题。-、相貌丑异《支遁传》载:“陈郡殷融尝与卫交,谓其神情俊彻,后进...  相似文献   

18.
1993年第10期《江汉论坛》刊发了我的《社会由“基因”形成论》,在文章的最后,笔者简略地提出了双姓制和社会养老制两点“基因”革命方案。本着对社会和科学高度负责的精神,今天对方案进行再设计再测估,争取尽量把问题说得透彻一些。一、关于双姓制(-)对双姓制的再设计双姓制,即子女随父母双方姓,而非仅随父姓。这样当第二代结婚所生子女就面临四个姓(不排除双方父母有相同姓者减到三个姓、两个姓的情况),这样下去,到第三代、第四代……,姓什么累加无穷,这显然不行,得进行取舍。为了抑制父系制的偏颇,对于取舍要约定或规定…  相似文献   

19.
伯牙姓氏考     
数百年来,余伯牙被误为姓“俞”。笔者现从《余氏宗谱》中摘抄有关伯牙姓氏、家族、世系的段落,以勘谬误。《余氏宗谱·杂记》载:“伯牙善琴,尝鼓于汉水舟中。楚樵夫钟子期踞岸听之。初,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鼓琴乎!峨峨乎若高山’。既而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鼓琴乎!洋洋乎若流水’。伯牙叹曰:‘夫夫也是真知音者’!与之友善。后子期死,伯牙痛之,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者也。“按伯牙名瑞,太忠公二十四世孙,其为余姓人,姓氏谱亦记载昭昭,而他书每注姓俞,以讹传讹也。”《余氏历代总图》又载:“第一世。太忠,字叔虞,居徽州婺源县乐安乡,四图鹳嘴村家焉。”宋代欧阳修在《余氏宗谱序》中说:“修遍观尽识,则知(余氏)系出黄帝脉启,叔虞授封食邑于  相似文献   

20.
洪湖有一支二千多人陆姓居民,他们的祖先是从祖国北方蒙古草原上内迁,落籍于江汉平原的。为了引起蒙元史学者和爱好蒙元史学者的重视,我们经过调查访问,并参诸《元史》,元人文集等元代汉籍及地方志、族谱、口碑和外人记载,对其族别和由来试作初步酌探索和推测。 一、洪湖陆姓人的族别和由来 (一)陆姓人的族别。这支陆姓人是什么民族,有以下三种可能性: 1、汉族:长期以来,陆姓人自称汉族,隐瞒蒙古族成份,他们长期与汉族人交错杂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