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南征凯旋、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曾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来概括他南征用兵的艰险。在一擒一纵孟获之后,孟获以泸水为天然屏障阻挡蜀军。据专家考证,这里所说的泸水,就是现在的金沙江。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泸水特有瘴气,三、四月"经之必死",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泸水有毒,也许还与西南地区的地质生态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对孟获应实施过“擒纵”攻心策略,至于七次则不一定准确。一是缺乏必须做的理由,二是与先前待军众集合一并歼之战术原则不符,三是在现实中缺乏具体的地理环境支持。最早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华阳国志》多有将别人事迹附会于诸葛亮身上的例子,因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很可能是将蜀汉政权多人事迹附会于诸葛亮身上。《三国演义》七擒孟获情节丰富,罗贯中在史传和《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写出了给后人深刻印象的“七擒孟获”故事。  相似文献   

3.
藤甲军归来     
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回"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说的是,南蛮首领孟获虽六次败于诸葛亮,但仍心有不服,请了乌戈国藤甲军前来助阵,藤甲军酋战蜀军就大获全胜,随后大进追杀,蜀将魏延且战且逃,连败十五阵,连弃七个营寨。最后,诸葛亮不得不自损阳寿,以火攻之,方才击退,成就了"七擒七纵孟获"的佳话。  相似文献   

4.
“七擒孟获”经文学作品形式的传播 ,似乎真有其事为世人所认同。本文认为“七擒孟获”作为史事是对诸葛亮的美化 ,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末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进行的北伐,因形势的变化和实力的悬殊,注定不能成功。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因为北伐的目的,除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低级目标即夺取凉州,借以增大蜀国的疆域和国力。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死后,相继代他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蒋琬、费(礻韦),是诸葛亮一手培养并委之以大任的人才.蒋琬初为广都长,“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刘备不加察,要问蒋以罪,诸葛亮不轻率附和,请于刘备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备从亮议,只允蒋官,不加罪戮。之后,琬果如亮之所言,把所主管的事情做得很好。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其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千百年来被世人尊为军事指挥的大家。然而,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存在几处重大失误,而这些重大失误直接导致了蜀国的最终败亡。其用人之误集中表现在对关羽、马谡和魏颜三个大将的使用上。分析诸葛亮的用人之失,对我们今天企业领导如何识人善任是有借鉴意义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即使聪明如诸葛,贤达似孔明,在用人问题上仍然要慎之又慎,尤其对那些优缺点都很突出、“有争议”的特殊人才,一定要对其性格秉性有准确的把握,并针对其性格特点,扬其长避其短的用人方式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的孟获,由于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南征时,对他采取富有传奇色彩的“七擒七纵”,加之一些有关记载和演义小说的渲染,使其不仅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且在人们心目中,一般都认为他是一位少教民族的首领。这在一些辞书、中国通史、历史教科书等都有反映。这样,孟获是少数民族首领或彝族首领的看法,似已成为定论,有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就孟获的身份和族属问题提些看法,望有以匡正。  相似文献   

10.
《新少年》2011,(7):31-31
我们都知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吧?可是,这句话却是有来历的,听我来讲一讲吧——传说,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到东吴做客。他为东吴国主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孙权便召集东吴的能工巧匠,开始建造这座塔了。  相似文献   

11.
司马懿之死     
《三国演义》中魏国有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司马懿。他怕诸葛亮,又非常羡慕诸葛亮。后来诸葛亮病死了,司马懿非常高兴,因为蜀国再没有他的对手了。有一次,他大举进军,攻下了蜀军阵地,突然在军帐中发现一本兵书,他仔细一看,正是诸葛亮所撰写,司马懿大喜,连说“天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有一段奇文,那就是七擒孟获。我们所以说七擒孟获的描写是一段奇文,是因为在以现实主义作为主要描写手段的《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作者在这里多借助于浪漫主义手法进行描绘,塑造诸葛亮的形象,歌颂他超人的智慧,肯定他执行的民族和睦政策。在这里,诸葛亮不但与孟获斗智斗勇,降服其心,而且战胜了能呼风唤雨、驱使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并且借助于伏波将军神灵的帮助,克服了非人力所能克服的困难。这些描写光怪陆离,扑朔迷离,闪耀着浪漫主义光辉。  相似文献   

13.
正说到诸葛亮北伐不成,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物,那就是魏延。在小说里,诸葛亮一直看魏延不顺眼,还是在长沙的时候,就要砍魏将军的头,说他反骨。其实这个情节是瞎掰的。魏延是当时蜀国军事上的顶梁柱,刘备很器重他,战略要地汉中需要一位名将当太守,大家以为是张飞,结果刘备却选定的是魏延。刘备问他凭什么守住蜀国的门户——汉中。魏延回答得很铿锵:"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为何娶黄氏丑女为妻? 诸葛亮娶黄承彦之丑女“黄阿丑”为妻的故事,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未载,仅见于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大意为:“沔南名士”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家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为如何?”诸葛亮一听,喜出望外,当即答应,随即就用车子去沔南把阿丑姑娘接了回来。象诸葛亮那样已被当地名士们公认为才貌双全、品学兼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诸葛亮的复姓及世家探源王德峰梁汉珍诸葛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显赫地位的大家族,自西汉、三国以迄魏晋,代有名人,这与诸葛氏族特殊的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在诸葛氏这个大家族中,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人物莫过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本文对复姓“诸葛”是否...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人(现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丞相.在协助刘备父子治理蜀国的过程中,曾做出过巨大贡献.他虽没有专门的法律论著,但在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法制思想,为后世留下丰富的思想资料和积极的启迪.“法制”是个多义词,它可以理解为静态的法律制度的总称,也可以理解为动态的严格依法办事.本文所说的,正是后一层意思.也即诸葛亮严格依照以刑赏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制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礼”的一些基本原则来治国、治吏、治军、律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割据称雄。“曹氏挟王室之威重,孙氏藉父兄之余业”,建立魏、吴两国。“刘氏独不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由于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拟定了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彝越,北抗曹操的策略,“率使刘氏以岷、峨之地为已封,粱、益之人为已蓄,曹操不敢以兵疆骤进,孙权不敢以境阔妄动”,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建立蜀汉政权,这都和诸葛亮的努力分不开的。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在诸葛亮治理的蜀国,虽然“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可是对外常“提步卒数  相似文献   

18.
公元二二八年春天。祁山脚下,诸葛亮正带领蜀军北伐魏国。蜀军旗开得胜,先锋马谡回军营报功。见到诸葛亮,他眉飞色舞,讲述战斗经过,诸葛亮听了内心暗喜。马氏兄弟是刘备的开国功勋,诸葛亮与马谡的大哥是结义兄弟。马谡这个人也颇有点才能,打仗勇敢,熟读《孙子》兵法。眼下蜀国正用人之际,这次出征,诸葛亮破格任命马谡为先锋将军,想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考验他。面对初胜的马谡,诸葛亮和他倾心交谈,希望他不骄不躁,乘胜前进。第二天黎明,诸葛亮登帐,众将分列两旁,商议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忽然探马来报:“魏国派司马懿为统帅、张郃为先锋,率领二十万大军赶到前方箕谷、郿城,他俩留下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的“沉玉质蛙”之俗充分展现了春秋时期人们对黄河神灵和玉石的信仰与崇拜。古人视玉有“勇”德和“信”德,因此他们以“沉玉于河”娱媚河神,祈求战争的胜利;以“质硅于河”为信盟誓,意谓河神见证。正是基于人们对河神和玉石的共同敬畏与崇拜,爰有沉玉而济、以璧祈战于河、质蛙于河而盟之举。  相似文献   

20.
现代经理人,同样需要用“做秀”来俘获人心。古代有曹操“割发代首”,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和自贬三级的“做秀”举动,都达到了很好的收获人心的目的。现代的经理人,同样需要用“做秀”来俘获人心。不久前唐骏在“如何成为最有商业价值的职业经理人”的讲演中提到:做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第一要做人,第二做事,第三做秀。我们就来看几种主要的做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