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们常常把书法视为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诉诸视觉的单一艺术.空间性、静止性、可视性,当然也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的特征,但这仅仅是外部特征,远不能解释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中各种复杂现象.书法是文字(汉字)书写的艺术.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是对中国文字审美特征的简明概括.中国文字意、音、形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综合性.笔者仅就鲁迅先生所说的“文字三美”,略论中国书法艺术的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赵斌 《老友》2014,(7):20-21
在前不久的"马航失联"空难中,有一位江西人士身陷其中,与家人亲友失去了联系。他叫黎明中,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资深书法家。其书法有明理、慧性、灵秀之特点。这里我们选发一篇文章和黎明中的两幅作品,供读者欣赏。参味书法之美,见证书家内心。黎明中的作品蕴含骨力,笔势奇妙。他没有简单复制他人,也不愿意重复自己。欣赏他的书法与书论,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书法特点。  相似文献   

3.
传统书法教学以技法为主 ,忽视欣赏的倾向是导致学校书法教学效益不高和学生书法能力发展不全面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 ,本项研究基于“大美育”思想提出“书法欣赏教学”法 ,并用实验法证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书法欣赏教学比传统的书法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书法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要讲究结字美、笔法美、墨韵美、章法美及意境美。这些美显现出了作品的静态美、动态美、阳刚美或阴柔美。书法的本质是美,就因为它美才称之为艺术。而所有的这些美都离不开神韵,因此,人们把神韵称之为书画之灵魂。我国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有关书法神韵的论述很多,有的认为书法神韵可以言传身教,有的则视为神秘莫测,有的认为“虚”、“空”乃有神韵,有的则认为“空灵”、“清远”方出神韵……我认为书法之神韵是书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情感、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通过熟练的基本功力和灵动的笔墨技巧,在其作品中表…  相似文献   

5.
"美盲"是吴冠中先生自造出来的一个词。吴先生断言中国人"美盲更比文盲多"之论不能成立:以不欣赏现代派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作品作为认定"美盲"的标准是荒谬的;欣赏美是人类的天性,正常人中不存在"美盲";断言中国人"美盲更比文盲多",表明有的中国美术专家不亲近中国的普通艺术欣赏者,中国的美术专家需要确定一种与普通艺术欣赏者的合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不乏探讨、研究中国书法的美文佳著,然而专门从美学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的却寥若晨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邓承奇与邓华合著的<书法美学>(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证、阐释中国书法美学的难得之作.这部新作共28万字,分十章,从书法的审美意识到书法的审美特征,书法的文化底蕴到书法的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美,书法风格、意境美到书法欣赏、评论等书法美学的主要问题,都进行了论证和阐释.既有理论方面的论证、概括,又有技能、技法方面的美学透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 学书即学做人,这是傅山先生毕生为此努力的方向,书法的完成也即是人格的完成,这是傅山先生最后的终结。正因如此,几百年来,傅山和颜真卿一样,都受到人们的爱戴,字字被人视为珍宝。“书法批评牵涉道德准则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颇有不少的例子,像宋四家的”苏黄米蔡”,其中“蔡”是蔡襄,还是蔡京,论者往往把人品因素牵入…”“欣赏书法即欣赏人格”(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相传秦桧的字也写得不错,但是,能传得下来吗?!,其他如前所说  相似文献   

8.
一大学公共书法是高等师范生的必修课之一。这一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写技能和书法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正确地书写规范化汉字;有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从广义上讲,大学公共书法教学应包括书写技能的训练和书法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两大任务。书写属于实用范畴(或者说侧重于实用性而疏于艺术性),书法艺术欣赏则属于审美范畴(或者说侧重于审美而疏于实用性)。这二者相辅相成。因为在书写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必然要了解点画书写的笔法、结体平衡的字法以及和谐统一的章法,这些都是书法艺术欣赏的基础知识。而书法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正弦函数剖析了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正弦函数所具有的波形结构和周期性变化等性质,在冯摹兰亭中明显地、生动地体现了出来。整篇行尾字的连线、一行中字的中轴线的连线、字中的某些笔画、某些笔画的起笔部分分别呈现出大、中、小、微四种尺度的波形结构。作品中字的大小、字的轻重、字间的疏密均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本文还分析了“带”、“妄”两字的美学特征。将书法与数学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书法的理性认识,特别是对书法具有抽象性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对临摹、欣赏、创作书法作品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书坛上,人们对一种似字非字的“书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类似字非字的“书法”有人称为“流行书风”,有人称为“现代书法”,有人称为“现代风格”,……等等。“名”既未正,其“实”亦尚无定准。有的随意拚凑字迹,不成句读;有的故意拆散正规汉字另行组合,不可辩认;有的干脆不写汉字,让人去捉摸一堆线条;有的分明是幅图画,定要说它是“书法”。但是,人们注意到,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书法”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点:都以抛弃“传统”为宗旨。 若问:何以要抛弃传统?回答是:“时代变了,书  相似文献   

11.
书法欣赏论     
书法欣赏需要具备书法关学知识、书法史学修养、博览古今书迹的阅读积累,以及书法临习和书法创作的切身体验。要“三观”作品、“五视”作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或情境。要着眼于笔画线条、结体造型、章法布局、墨色运用、署名落款、格调气息、师承创新及文字内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门类,它是用心与情来完成的,因此它也是富含隐喻价值的艺术。总体而言,书法的隐喻主要表现在用笔、章法、动静等方面。用笔的隐喻主要体现在传达书者性情、表现环境与人生理想、表现境界等方面;章法的隐喻主要表现在流转、布白、韵致、整体、通感等方面;动静的隐喻主要指书法要有行云流水、跃动之美,要蕴藏艺术家人生的、审美的、时间的、空间的观念而不出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是动感的造型艺术。线条的敛与放 ,是书法的观念元和技法元。线条敛放既要“以字为本”,又要兼顾视觉平衡。线条空间定位的不变定律是主次分明。线条组合布局的永恒法则是知白守黑。线条连断转换的基本要求是协调贯势。理性地把握“左放右敛”结字规律是横写式书法作品得以贯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美的东西,总是为人们所追求欣赏的。作为我国独特传统艺术的书法,源远流长,驰誉海内外。历代书画家和学者的书法欣赏论著汗牛充栋,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怍用。现就书法欣赏的特点、标准和途径,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虚实对偶范畴从老子的哲学领域和孙子的军事理论借用到书法艺术中,在书法的用笔中表现在执笔的方法和运笔时笔锋和纸面的相互关系中,还涉及到虚腕、虚肘、虚身的说法,在字结构中表现在字内空间要留有空白,在章法中表现在作品整体上的布白处理和空间关系。揭示这一问题,可以提升我们对中国书法的认识,并能为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条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欣赏芭蕾的主体是观众,欣赏芭蕾,要从理清传统的和现代的两条欣赏思路、培养人们的动觉敏感度和判断芭蕾作品是否属于"高质量"的作品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按照文字特点及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关感的艺术品。羿耿庵作为一位中华书法的传承者,其书法作品形神兼备,尤其在篆书、隶书方面有较高的成就。他不仅在艺术创作观念上推动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其作品本身也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这个时代的经典书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汉字书法结字美的核心是线条布局的密度。能够对线条布局密度产生影响的既有结字的长度、宽度、角度、弧度、浓度、向度,又有用笔的速度、力度、幅度等,还有章法、情趣等因素。书法结字当以"密度"为核心,使得线条布局中的各种"度"能协调一致,并使情趣、韵味等能得到最为合理的展示,从而体现书法美。  相似文献   

19.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要善于将人体的天然美和文化美结合起来理解和欣赏。哲学家泰纳曾说:“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的形式”,雕塑大师罗丹却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只是那些没有性格的……才是丑的”。两位大师的见解说明,无论是人体艺术作品还是活生生的人体,都美在其形式美和精神美的统一,天然美和文化美的一致。因此,在对人体和人体艺术作出审美评价时,应当注意:1.既要看到形体美,又要体会寄寓于形体中的精神美。人的形体之美在于它的惊人的和谐性。除了骨骼的比例适度、肌肉的强健协调、肤色的滋润而…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的文字系统蕴含着从远古至汉代中国人丰富的美意识。其与"美"相关的文字可分为与"美"同义的字、以"美"训释的名物字、以及因训为"好"而具美之意的字和从"玉"构形得美之意的字四种,涉及味之美、人之美、德性之美、玉之美、光之美五大领域。通过对《说文》"美"字词汇网络的把握,一方面可以从"美"的角度深入理解古人独特的美的世界,另一方面从"美"入手把握中国美学的局限性也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