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浙江省出版的一些书刊上,介绍杭州西湖名胜的许多文章,几乎都认为古代的明圣湖就是今天的西湖.又《光明日报》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第一版《伟大的祖国》栏内登载的《春到西湖》说:“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新编《辞海》在《明圣湖》条也说:“古湖名.即今浙江杭州市西湖”.  相似文献   

2.
《中华魂》2013,(6):58-58
《中国经济周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通过为期3个月的专家调研、统计、计算,从全国31个省份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月25日)中计算得出全国各省份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即“GDP含金量”。数据显示,2012g中国大陆31个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海南、江西、云南、安徽、重庆、贵州、黑龙江、福建、广西、宁夏、山西、湖南、四川、湖北、  相似文献   

3.
《东坡乐府》中有“名胜词”40余首,涉及的名胜景点近30处,且多集中在浙江杭州、湖北黄州两地。本文以苏轼杭州和黄州名胜词以及相关的名胜景点为对象,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说明苏轼词在词史发展中的意义及其词体革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学术辞典     
百越 百越在史书上又称百粤或越、粤 ,百越之名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 :“扬汉之南 ,百越之间”。这说明中国古代在秦汉之前 ,长江中下游以南和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 ,主要分布居住着越人。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时也引臣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 ,百粤杂处 ,各有种姓。”以今天的地域来看 ,著录有载的百越大致上有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扬越、句吴、于越、瓯越、东越、闽越 ,岭南地区的南越、骆越、西瓯 ,云贵高原和湖南等地的隽越、夷越 ,湖北归至四川奉节一带的夔越 ,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省山区的…  相似文献   

5.
一上古时期扬州概况探讨扬州之名,早见于《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是中国古代的九州之一。它虽然包含现在的扬州市在内,但范围却大得多,大致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上海、浙江、福建诸省市和广东、河南、湖北的部分地方,疆圻极广。秦朝以后,扬州才逐步由自然区域变为行政区域,辖境则愈划  相似文献   

6.
世界著名被行家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是中外史学界向来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曾根据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进行过研究,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马可·波罗没有到过浙江、福建地区。近来又初步研究了福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第六十四至七十四章,即《游记》对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地区的记载,并对第  相似文献   

7.
古都杭州在历史上的繁荣,离不开西湖。杭州和西湖的关系,大文豪苏轼形象地比为“人”和“眉目”的关系。他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接着他又说。“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治,也会象许多古代的其他湖泊一样,沿着治泽化的途径,加上人为的侵占而湮废。当时苏轼就面临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的严重局面。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历代较有远见的统治者,都重视  相似文献   

8.
梁思成,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日本东京,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乃梁启超之长子。林徽因,祖籍福建闽侯,出生于浙江杭州,是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和建筑学家,其父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堂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相似文献   

9.
南宋瓦舍文化是南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杭州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资源。南宋时杭州瓦舍文化非常繁荣。据《繁胜录》记载,杭州城内与城郊有25处"瓦子"(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7页),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部获悉:除前年已经进行“3+X”科目设置改革的广东、吉林、山西、江苏、浙江5省仍继续实施改革外,去年又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入这项改革。这些新参与高考制度改革的省(区、市)是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陕西。其中广东、上海、河南三省市的方案将综合能力测试引入“X”并加高校任选一门科目,其他15个省市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相似文献   

11.
旧社会对畲族人民“三不准”,一不准上学读书,二不准住平原,三不准造楼房,盖瓦屋。因此畲族的历史文化年久失传。《盘古歌》亦称《龙皇歌》、《高皇歌》,在畲族民间流传甚广,但无完玉。一九七九年印发了《征求意见草稿》,征求了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一百多位畲族同志的意见,作了两次对照整理。最近又征求在中央民族学院干训部学习的福建、浙江两省同志的意见,作了第三次修正,并对某些不能译成汉文的畲语词汇,用国际音标及汉文注释音、义。歌名按畲族人民习惯用《盘古歌》,但不同于专指盘古开天传说的民歌《盘古歌》。  相似文献   

12.
当大批农村青年涌到城里找活儿挣钱时,城里的部分青年却悄悄离开这里。 最近一份权威材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300万城里人到乡镇企业上班,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城里人流向乡镇企业,人数量多的是广东,超过40万,其次是江苏,达30万,山东20多万,广西、湖北、浙江、辽宁、四川、安徽、福建等省分别也有10余万。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30个省收入水平分类排列次序 按1978年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列,低收入地区有8个省区:贵州、云南、广西、河南、安徽、四川、福建、江西;下中等收入地区有11个省:湖南、陕西、内蒙古、新疆、山东、湖北、甘肃、宁夏、河北、山西、广东;上中等收入地区有4个省区:吉林、江苏、青海、浙江;高收入地区有五个省区:黑龙江、辽宁、天津、北京、上海(缺西藏、海南)。 按1991年人均GDP排列,低收入地区有10个省区:贵州、安徽、广西、甘肃、河南、云南、四  相似文献   

14.
畲族,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全国约36.8万多人,广东仅有3千多人,约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居住在福建等省的畲族同胞则流传着:“当初出朝在广东”,“广东路上有祖坟,进出蓝雷盘子孙”等历史故事和歌谣。因此,其它省的畲族同胞对广东畲族居住的地方,特别是粤东凤凰山怀有向往的心理,认为广东是他们远祖的发祥地。全国各地的畲族不分地域、不分姓氏,共同崇拜同一远祖,“盘瓠”(盘护或高  相似文献   

15.
《孟姜女》故事的原型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四大传说之一,流传区域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据顾颉刚先生1927年统计,山东、江苏、山西、陕西、湖北、河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直隶、奉天等地都有这一传说流传,近年来在四川、青海也发现有这个传说的唱词、并已融进一些习俗活动之中。在广泛流传的同时,许多地方还出现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建筑。各地文献方志中多有记载,据初步统计,有孟姜女墓洞、庙或古迹近20处。自顾颉刚先生开始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也近一个世纪,大量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专集不断出版,而且迄今仍在继续。对它  相似文献   

16.
《水经注》中的灵隐山,不限于指今杭州灵隐寺附近的几座山峰,而是泛指今西湖以西群山,包括灵山在内。当然,灵山不等于灵隐山,灵山只是广义灵隐山的一个组成部分。《水经注》中描述的具有“高崖洞穴”特征的灵隐山,则正是灵山。《水经注》中的灵隐山,具有广狭二层含义。一、《水经注》中的灵隐山杭州西湖右侧有驰名中外的胜迹灵隐寺,灵隐寺附近的几座山峰,一般认为即古  相似文献   

17.
结合有关越族的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看法不同的结论。认为“越”、“于越”之称均来自中原华夏族,而非源于越族本身。春秋后期,越族的活动区域北至今江苏北部,西至安徽中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南至浙江西南部,东至大海;战国前期,扩大到今山东南部和福建中部;到战国中后期,进而向南迁徙至今广东东部一带。  相似文献   

18.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诗经》就有“山有佳卉,侯票侯梅”之句;《山海经》中也有“灵山有木多梅”的记载,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她以其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风姿而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睐。人们赋予她美好的名称,或称之“雪中高士”,或与兰、菊、竹并誉为“四君子”,或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种梅、育梅、赏梅、画梅、爱梅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癖好。正如范成大在《梅谱前序》中所言:“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囿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人们屋前屋后栽梅,里里外外盆景插梅,屏风上画梅。唐代杭州的孤山梅林就久负盛名,罗隐《梅花》诗所谓“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就对此进行过描述。至宋代栽培梅花更达鼎盛时期,这从宋人的咏梅诗中就可看出。人们或以梅名地名亭,如广东有梅州、梅江、梅县;元人吕诚隐居昆山车仓,蓄鹤种梅,其亭榭命名曰“来鹤  相似文献   

19.
一、短语式话题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2004年中考,短语式话题大量涌现,比如“学做人”(黑龙江)、“我(你)就是一道风景”(山东淄博)、“掌握在自己手里”(江苏泰州)、“心灵的距离”(浙江杭州)、“不要轻易说不可能”(福建南平)、“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福建龙岩)、“善待自己”(湖北武汉)、“成长需要压力”(湖北荆门)、“为别人喝彩”(湖北鄂州)、“我们年少,我们需要”(湖南长沙)、“心中的光”(四川雅安)等等,可谓异彩纷呈。从形式上看,运用了偏正、主谓、动宾、动补和并列等短语作为话题;从数量上看,短语式话题占当年话题作文的比…  相似文献   

20.
杭州西湖原是一个海湾.在由海湾到泻湖,再由泻湖到普通湖泊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前人不是消极地坐观它的演变,而是积极地参预这个演变.从而缩短了这个演变的过程,后来又遏制住湖盆的沼泽化,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也就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在《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正因为这样,在西湖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作为人和大自然斗争遗迹的堤塘.这些堤塘,各有各的名称,各条堤名又都和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相联系,是每次浚湖的标志和见证.因此,搞清这些堤名的由来,并按时间顺序进行分析研究,实际上也就勾勒出西湖开浚史的粗略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