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是普世价值.从无限自由与有限自由的区分中可以界定出适用于本文的最低底限的自由,即消极自由.朱光潜、沈从文等人对自由的诉求退居精神想象的层面,1945.8-1949.10间部分文艺作者的创作取向、生存状态暗合消极自由.<大公报><星期文艺>、<文学杂志>、<观察>(文艺副刊)、<中国新诗>等独立报刊为自由主义文学理想提供了物质载体.理念反映到文学上.即变成时艺术趣味的保守与对良心体系的追问.自由主义文学关注人的复杂性.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自由主义文学有自己的艺术趣味,但不具传承优势.<文学杂志>、<大公报>等报刊先后停刊,自由主义文学载体消亡,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文学人士或留或去.大同世界鸟托邦理想的诱惑、单一哲学前提的确立、文艺志趣的严重分歧、文艺及其他计划制度的强力介入、作者内心的犹疑恐惧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自由主义文学前提的消失.这种消失,导致自由主义文学良心体系中的自我承担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夏道平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自由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作为一位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从现实问题人手,抨击国民党在台湾的威权统治,同时很注意从本质规定性上把握自由的内涵,并将这个内涵努力在思想上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主张充分的市场经济,真正的民主政治和适应时代的现代文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有启示性的印迹.  相似文献   

3.
1948年1月,<大公报>发表了社评<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在中国思想界迅速引起了一场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这场讨论,内容涉及广泛,讨论的双方就个人自由与大众民主关系、计划经济与思想自由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自由获得方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国家命运面临抉择之时,<大公报>树起"自由主义"旗帜,显示了难得的道德勇气和批判精神,堪称中国自由主义的"绝唱".  相似文献   

4.
夏道平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自由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作为一位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从现实问题入手,抨击国民党在台湾的威权统治,同时很注意从本质规定性上把握自由的内涵,并将这个内涵努力在思想上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主张充分的市场经济,真正的民主政治和适应时代的现代文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有启示性的印迹。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局中也面临着"理论的时空局限性"困境。考察胡秋原在两次论战中的论述,探讨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适晚年(1949~1962)政治生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晚年在致力于拥蒋反共宣传的同时,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追求,他主办的《自由中国》则是其追求自由、提倡议会政治的标志,从而为国民党所不容.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国民党对胡适采取容忍态度,而当形势变化之后,国民党又对胡适的政治思想进行围剿反击.胡适固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信仰决定了他在坚持反共立场的同时,又与蒋氏政权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施蒂纳"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理清这个问题有利于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命题.该命题所含的内在的理论张力(个人自由与一切人的自由,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自由)是巨大的,并内在地包容了"经验性"和"超验性"、"形而上"和"历史性"之几重维度.  相似文献   

8.
密尔是自由主义谱系中的经典人物,它是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的一个桥梁.密尔后期转向改良主义,密切关注社会主义思想,并且探讨了自由之上社会主义方案的可能性.通过对密尔理论体系的分析,文章试图论证密尔以发展看待自由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者在建构自由理论过程中存在两次逻辑抽象,第一次导致自由权与自由分离,第二次导致生命权与自由权分离,最终使自由与生命走向对立。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十分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生存状况的研究,揭示出自由主义自由论缺少生命关怀的理论缺陷及其现实根源,从而将自由理论建立在对个人生命活动状态的考察之上,为建构生命自由论设定了基色。生命自由在内涵与外延上超越自由权和生命权,它以现实生命个体为主体,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命共同体为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与其他自由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动态平衡。生命自由论为建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其远东安全防御战略的需要,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在<旧金山和约>中,没有对台湾的归属做出规定.不仅如此,为了使其在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合法化,美国还以日本与台湾当局媾和为砝码,逼台湾当局接受领土适用范围规定.而作为偏安台湾一隅的国民党当局,为了一党之私利、保持其所谓的"中国的正统地位"不得不接受美国的这种强权安排,日本则是坐享渔翁之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