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古代儒家论“乐”的综合性论著。《乐记》中的“乐”,为原始性的“乐”,其内涵是诗、歌、乐、舞、的总称。古代儒家首先重视的不是作为艺术存在的“乐”,而是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方面的“乐教”。《乐记》反映了先秦“乐教”的主要特点:强调音乐的中和之美,反对侈乐;强调音乐演奏的次类相等,反对僭礼之乐;强调闻乐知德、闻乐知风,推崇古乐、反对新声。古代乐教与礼教密切相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刘进 《船山学刊》2010,(3):71-73
《乐记》对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持"中和为美"的观念,音乐的中和不止是人与自然、人与他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音乐情感本身的和谐与情感生命的解放。《乐记》的"德音为乐"说主张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音乐艺术形式中的融合无间,强调艺术的道德价值、社会使命与审美价值的合一。  相似文献   

3.
“乐象”一语,出自《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象》广乐象”的渊源出于《周易》的易象理论。《乐记·乐礼》曾剿袭《系辞·上》关于“天高地卑”的议论,《系辞·上》以天地喻乾坤,以尊卑论贵贱,以人事的同和异,聚和分来说明吉凶,以天地、动静、刚柔的对立统一作用来解决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而《乐记》把“乾坤”改为“君臣”,以“天地之别”来解释“礼,以“天地之和”来说明“乐”。之所以提出“天尊地卑”是为了论证君臣贵贱的等级地位,《乐记》正是沿袭“易象”的功能而生发“乐象”的功能,论证“乐者…  相似文献   

4.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艺美学专著。它主要论述的是音乐艺术问题,但也包含了诗歌、舞蹈等艺术美学理论。这是由于《乐记》中的“乐”,不只是指现代说的音乐,而是指诗歌、音乐和舞蹈的合体。《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它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成书于战国初期。但又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或认为《乐记》成书于汉初,是河间献王及《毛诗序》的作者之一毛苌所作,或是集体编辑而成;或认为《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儒家论  相似文献   

5.
《礼记·乐记》中的“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 ,也是一个“同民心”而达“王道”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 ,“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礼记·乐记》中的“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 ,也是一个“同民心”而达“王道”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 ,“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韩伟 《船山学刊》2012,(3):70-74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乐记》的重要贡献是在承认乐的伦理价值、仪式价值的同时,亦承认乐的娱乐价值,并对其进行了理论总结,这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乐记》也带有鲜明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乐的娱乐程度必须在儒家价值体系之内;另一方面,在对待古乐、新声的问题上又显得过于僵化,从而表现出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一是从主客两个方面建立了乐的本源论;二是从形式创造切入论述了乐的审美特征;三是从乐与礼的关系入手论述了乐的功能;四是博采众家之长构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乐记》论乐,历来学者,褒扬者多,究其被推崇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曰《乐记》“感物表心”的乐本思想既表现了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色彩,又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个性特征,即重表现、轻再现的特征。二曰《乐记》中“礼乐合一”论体现了感性理性对立统一规律,并因此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主干。三曰《乐记》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美学发展影响巨大、裨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5,(6)
《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方面最全面的文献,向来备受古今中外学界的关注,但是对此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其作者与成书年代的问题进行,对其思想内容仍没有重大突破。一方面,比较《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及《吕氏春秋》相关部分,可以看出《乐记》成书时接受了《荀子·乐论》以及不同来源的先秦思想,而其基本音乐术语不会晚于《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另一方面,理解先秦诸子音乐话语及其对儒家礼乐的批判,对深入探讨《乐记》的成书动机及其各篇章的不同面向十分必要。《乐记》除了证明礼乐思想的正当性以外,也涉及音乐与情绪的密切联系,礼、乐概念的相辅相成,以及声、音、乐概念的系统化等各个方面。《乐记》集儒家音乐讨论之大成,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丹博 《文史哲》2003,(2):140-143
以“和”为美是嵇康《琴赋》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而这种法则的最好承载者是音乐 ,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 ,所以“和”美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在《琴赋》中 ,“和”美的要求贯穿于音乐创作的整个过程 ,包括乐器的特点 ,乐声的描绘及音乐创作的心理准备等各方面 ,而主要的表现是要创造一个清远、冲和、恬静、脱俗的音乐意境。  相似文献   

12.
王永祥 《河北学刊》2006,26(3):50-53
“和”之为德,乃是常识,但在现今的伦理思想史或伦理学说史中,却较少系统论及,而对于“和”德在伦理规范体系中的地位,就更是未见有人提及。本文对中国古代有关“和”德的思想作了较系统地梳理;同时,依据历代、尤其董仲舒“德莫大于和”及把“和”视作“天德”的思想,提出了“和”为中国古代伦理观的“总念”的观点,并作了相应论述。  相似文献   

13.
晁福林 《河北学刊》2005,25(4):109-115
"民性"问题是先秦儒家一个重要理论观念.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这个观念不仅见诸<论语>一书,而且在上博简<诗论>中亦有重要表述.从<诗论>简文中可以看出,孔子通过<诗·鹿鸣>体悟到"币帛"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由此而看出"民性"所固有的对于和谐的追求.相关简文由<诗>而论及"民性"观念,是认识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4.
郭象是魏晋玄学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提出了"适性"而为的理论,他认为事物是"自生"的,每个事物的"性分"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每个事物只能顺自己的"性分"而为,而且也只用"适性"而为.郭象的"适性"而为思想中有很浓的万物一体境界,体现了万物相通相融,体现了事物间的一种共通感、一种责任、一种尊重和一种平等.  相似文献   

15.
席建彬 《齐鲁学刊》2005,(6):104-106
汪澎饔凶抛跃醯拇嬖谝馐?其人其文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文学观念上明净、和谐与痛苦、矛盾并存;创作上交织着田园、性灵与苦难、悲愁等争执抗辩的多样声音;而贯注其中的则是以大地为依托的或而高蹈或而沉重的生命精神。这一切,构筑了作家挣扎在“清云”与“泥淖”之间的“存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唐子恒 《齐鲁学刊》2002,(3):143-144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说客蒯彻劝说韩信反汉,以当时陈馀、张耳先友善后反目之事为例:二人结怨后,陈馀袭张耳,张耳“奉项婴头而窜”。中华书局标点本给“项婴”二字加了专名号,说明标点者将“项婴”理解为人名。其实“奉项”与“婴头”对文,“项婴”不是人名,这个专名号应当去掉。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同构”艺术精神的文化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关学思想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合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18.
老子“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突破了人们世俗的狭隘眼界,以更广阔的视域去探寻人们欲望和意志背后的深层的生命基础和活力,提出了以"道"为宇宙万物的生生之本,以"自然"为道的核心内容,以"无为"为人类社会的实践原则的哲学,揭示了"自然无为"与"和谐"的内在联系,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中的租佃制度及其中的主—佃关系,以往存在两种截然相反但都是影响很大的说法:一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租佃对立,极力强调地主在这种关系中的优势;一种是“中国文化本位”的乡村和谐,把乡村描绘成温情脉脉的大家庭。整体看来,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中恐怕都经不起深究。如果说传统农村中佃农的处境未必像过去一些著述说的那么绝望,那么自耕农的境况则未必像另一些著述说的那么值得向往。传统农村并不是一团和气的桃花源,但是危机的根源何在,是专制制度还是民间的租佃关系,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疆经验":建设"和谐社会"的初步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一位西方人士的论述引出"新疆经验"这个概念.其要点在于,"新疆经验"有助于中亚地区的稳定.最近20多年新疆经历了"三股势力"的严重挑战,在此期间,新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中为建设"和谐社会"不断探索,突出的有三件标志性工作一是三个"离不开"活动;二是"五观"教育;三是"高度认同"思想工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实践的总结,已写入中宣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宝贵精神财富."五观"教育、"高度认同"思想工程,既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初步探索,也可能为祖国统一大业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