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艺术需要与艺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需要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 ,它既关联着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生理的、社会的欲求 ,也是人类渴望生命自由之精神的必然选择。与人类的艺术需要相联系 ,人类关于艺术价值的确认 ,依其发展水平的先后 ,大致也可概括为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等三个方面。但无论以哪个方面为主审视艺术价值 ,都应确信艺术的价值是与人类的生命精神关联在一起的 ,艺术的本体存在也必将是以人类生命精神的永恒需要为支撑。  相似文献   

2.
研究当代中国价值选择多元化问题,必须结合社会现实,从人的需要出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快速蔓延,使人的需要及需要的主体更趋多元化,从而使人们的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无疑已对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形成冲击.建设适应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时代的任务,更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当代中国,民主平等、公平正义、诚信互助、和谐宽容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的需要"的基本内涵有三:首先,它生成于后天,是人的实践活动,因而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其次,它由人的本质所派生,且符合人的本性.再者,它有助于发展人的本质,增进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赋予"人的需要"以应然性,是人的应然需要.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导致需要的异化,即需要的粗陋化、物化及工具化.异化的需要,丧失了维持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功能,成为否定人的力量.异化需要的扬弃,意味着以丰富的需要取代粗陋的需要,消除需要的物化现象,将人的需要提升到精神和自我实现的层面,并且使得他人的需要不再成为手段,而是成为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切物包括无机物和植物都有需要,因此需要具有客观性,是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实现形式从无机物的被动,到植物的主动,到动物的欲望,再到人的理性,总的趋势是从客观走向主观.需要和欲望有不同的发展史、本质和价值;欲望是实现需要的一种心理形式;价值是需要而不是欲望的满足及其程度.需要、欲望和价值是该书的三个基本概念.需要是人的客观方面,欲望是人的主观方面,二者的辩证,意味着人的内部矛盾,意味着主体不等于主观,这是该书的基本逻辑.把握人本身,为人的解放确定正确方向,对主体的分析是前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的转型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包括人的需要的转型和提升。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需要的转型上升映现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步性,而我们在需要及其满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又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曲折性。为了实现当下中国社会的科学转型,必须建构一种科学的需要观,并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人的丰富多样的合理性需要。  相似文献   

6.
曾慧敏 《兰州学刊》2008,(Z1):88-90
文章试图从整个人类及其发展的视角来讨论信任现象的发生。通过回顾前人对信任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需要也应该是信任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自我保护需要以及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信任产生的重要心理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吴雅思 《理论界》2005,19(8):58-59
人类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产物,因此人类,有不同于动物的需要,这种需要离不开社会。为了满足需要,人类进行创造,在社会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创造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在社会中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促进了自我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人类的需要出发,论述了需要的特性、需要与社会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类作为社会本体的价值追寻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提出对纠正国内长时期流行的机械的、教条式的文学观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我们至今并没有准确理解"文学是人学"中的"人"究竟为何,从而最终准确理解我们的文学应该"为什么人"和"怎样为"等问题。作家艺术家们有选择"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自由,但更应当谨记:人民需要是当代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即为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次,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需要以及人的最高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采用宏观的研究视角,采用整体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需要。改善民生应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指导,从人的需要出发,去满足当前广大人民最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态需要本质是指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与自然环境之间平衡、和谐关系的需要,具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二重性特征。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是人维持生存的基础,也是人实现发展的条件,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状况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的现实途径,对于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可以找到丰厚的理论滋养。需要是人的本质,它在自身力量和生产力发展的驱使下不断向前演化,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境界。人的需要是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源,是人类所拥有的、可持续发掘的最宝贵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解、公平正义、社会和政治参与等已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借助现代市场经济建立起社会生产与人民需要的有机衔接,实现选择自由和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加快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建设,以满足人民全方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尤其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历史地位是很矛盾的。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本文主要就公共知识分子这一领域进行讨论,从知识分子的历史和本身来研究这一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的公共群体的矛盾性和双重性。  相似文献   

13.
陈媛 《学术论坛》2007,30(11):37-43
全球问题的凸现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想似乎成了一个"悖论",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是产生这一"悖论"的根据之一.人的需要具有可建构性,这种可建构性可以消解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可以消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悖论".综观人的发展的当代境遇,消费主义和审美主义的共谋通过大众传媒建构出人的需要幻象,人的需要被欲望化、虚假化和泡沫化,人的发展深陷"物的围困"之中.需要的审美建构是人类走出发展的当代物化困境的智慧选择,也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具有双重性结构即职能性结构和利益性结构。社会的职能性结构,又称功能性结构、技术组织管理结构。社会的利益性结构,则指的是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在社会的职能性和利益性的双重结构中,利益结构更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利益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从总的趋势看,人们的社会利益将经历一个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赵长太 《学术论坛》2007,30(11):44-47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需要范畴具有以下三重意蕴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征;它是人的存在发展状态;它是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政治之癌",是政治机体的毒瘤.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腐败,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一再强调反腐败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的力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制度.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关注人的需要,保障官员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并区分真需要和"伪需要",使官员的合理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促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需要的价值论分析与需要价值论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诗弟 《天府新论》2006,2(2):23-28
传统的需要价值论以需要作为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存在着疑义的。一方面,需要本身的意义需要澄清,表现形态需要明确;另一方面,“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是价值”的定义也值得探讨和商榷。真正的价值,决不是简单的对需要的满足就可以定义的,它需要深入人的生活才能得到更为恰当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对价值定义的规定,不应从经济学语境中和在认识论范式中理解,而应在实践哲学语境中理解。在哲学语境中探讨价值的定义,必需以人的需要为根据,确认“以人为本”的价值本性。  相似文献   

19.
人的发展必须满足人的正常需要.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需要的异化,而在未来社会条件下,人的需要将会日益展示出它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人也由此将会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价值     
王丹 《理论界》2007,(11):164-165
人的价值问题历来是哲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而人的价值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从人的价值的含义及实现途径两方面对人的价值问题进行探究的。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人道价值”和“人用价值”,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根本在于“人用价值”。人的价值由潜在到现实即实现过程中应包括三方面途径: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协调中实现人的价值;教育是扩展人的价值的直接手段;自我认识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与扩展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