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龙江省妇女发展学会 (以下简称妇女学会 )成立于 1 985年 ,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妇女研究学术团体之一 ,它以推动、发展妇女理论研究 ,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为宗旨。自成立以来 ,学会在黑龙江省一直致力于维护妇女权益 ,改善妇女生活质量 ,促进妇女素质提高 ,推进性别主流化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进程。新世纪之初 ,妇女发展学会积极探索 ,扩大交流 ,使妇女理论研究呈现出逐步发展、日益活跃的态势。为此 ,笔者在北京采访了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省妇女发展学会会长、省妇联主席符凤春同志。 2 0 0 0年 3月 ,符凤春同志由鸡西市副市长岗位调往省…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社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女性主义在社会研究领域的工作进行了简要梳理 ,包括女性主义对主流社会科学中男性霸权的批判、有关社会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的争论 ,以及构建女性主义社会研究模式的尝试 ,并作了简短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对女性主义社会性别概念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概念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后现代理论并不能克服女权主义理论及社会性别理论的局限性。而且,由于后现代理论自身的缺陷,它决不会引导女性走向最终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形成于 2 0世纪 6 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几十年来 ,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 ,它在探索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形成以及推动妇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这一概念也不断受到来自女性主义内部与外部的批评与质疑 ,受到各种新的思潮的挑战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妇女的劳动既是对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又受到技术的决定性影响,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别关系和妇女就业的技术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二者之间是如何互相牵连的。我的目的是要总结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就这些主题所进行的研究中有价值的经验,妇女就业以及妇女和技术的关系贯穿这个时期我个人的生活,因为我首先扮演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角色,然后我是一个学生,最后我是“妇女与技术”这个题目的研究者和教师。 相似文献
6.
不可否认,欧美的妇女研究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是,在笼统地称这为“西欧”、“北美”的同时,我们就可能将其大而化之为一个统一体,进而失去观察了解其中各个国家在妇女研究方面的各自的特点。而这些多样化的、本土的特点,正是各国、各不同群体的妇女所极力争取的、不致埋没在所谓“全球化”的过程中的主体性。本文力图在这方面向前跨出一步,使我们在走向世界的时代中,对这个世界的一个地区的一个“短时段”的妇女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尽管妇女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很长一段历史(见Bryson 1992,Jayawardena 1986;Ku-mar1993),国际妇女运动的概念还是最近才出现的,提出这一术语的评论者普遍将其与1975年在国际妇女年举行的联合国会议联系在一起(见Dagenais ahe Piche 1994,Heyzer 1995;and Canadian Woman’Studies 1997)。1975年,墨西哥举办的第一届联合国妇女与发展大会使人们注意到官方缺乏对妇女生活与妇女利益的关注。因此,妇女运动明确提出应将“平等与发展”作为全世界提高妇女地位的目标。与此相关的一项“世界行动计划”列出14条有关“提高妇女受教育机会、改善就业前景、增加平等参与政治与社会生活和提高福利”的最低目标(Young 1993:25),世界行动计划(Word Plan of Aciton,简称WPA)还要求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机构以提高妇女的地位、承认妇女所做的未得到报酬的工作并且重估传统性别角色,联合国将1976-1985年称做联合国“妇女十年”。 相似文献
8.
前景与挑战:当代中国的妇女学与妇女/性别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对妇女学以及妇女/性别社会学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学术领域在中国之兴起和发展的回顾.基于知识社会学,作者极大地典型化了中国妇女和性别议题的内客和原因,解释诸如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国家/政党管理、经济改革、政治变化、本地状况以及全球化等历史和社会政治因素是如何在这两个领域产生影响,形成特征以及进行知识生产.尤其是,作者根据学术地位、立场、内容、研究方法、课程变迁以及教学等因素,检视了妇女/性别社会学在中国知识发展的动态轨迹.最后,作者还论述了上述两个领域所共有的特征和议题是如何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女权/女性主义两者动态交互影响中演变的.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的浙江妇女社会性别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浙江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为依据,重点分析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浙江省妇女"对自我能力的认可"、"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和"女性的自立意识"等有关社会性别观念的现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社会转型对妇女社会性别群体的社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妇女与本土: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妇女犯罪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 2 0年来中国大陆有关妇女犯罪的研究一直处于双重边缘的地位 :社会学研究的边缘以及妇女研究的边缘。本文对妇女犯罪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关注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 ;并从学科建设以及女性主义的角度指出现有的妇女犯罪研究理论体系中的短缺及不足。最后强调在本土化的基础上 ,从社会学和社会性别两方面 ,对中国大陆妇女犯罪的研究进行改良 ,并提出自己关于构建对妇女犯罪的社会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现实妇女问题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两方面的严峻挑战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内涵进行了完整阐述;妇女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男女平等成为中国基本国策.今后,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吸收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有益内容,针对中国现实的妇女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面临来自中国现实妇女问题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两方面的挑战.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吸收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有益内容,针对中国现实的妇女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与融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总体上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间的关系略作理论分析,阐述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紧张和亲和或对立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结合目前农村女性外来务工者所受到的就业排斥现象,呈现对农村妇女就业进行排斥的主流性别意识,以及它如何使农村妇女对其进行内化而形成了自身的性别意识。重新审视现有的就业制度与主流性别意识之间的关系,关注农村流动妇女自身性别意识,有利于减轻并进一步消除农村流动妇女受到的就业排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北京报纸的妇女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益世报·女子周刊》、《京报·妇女周刊》、《世界日报·蔷薇》等北京报纸妇女副刊的兴起,为新崛起的知识女性提供了在综合性主流媒体中传播启蒙思想、发挥创作才能的话语空间。在中国女性渐次成长为与男性同等的文化和言说主体的历史进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生殖健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阐述生殖健康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生殖健康是包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和妇女地位在内的新概念,增强妇女权利是实现人类生殖健康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生殖健康领域中的性别差异和不平等,并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健康权利、医疗体制和妇女的健康选择方面揭示了影响妇女生殖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论述了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生殖健康对于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针对我国妇女生殖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妇女发展在中国:对实践的分析与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始于70年代中期的妇女与发展,在实践的呼唤和女权主义活动家们的努力下,已经成为一门致力于促进妇女参与发展,改进妇女状况及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学科,对国际发展领域产生着日渐增大的影响。在中国,随着妇女研究的兴起和国际援助项目的增多,特别是’95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等多种原因,近些年妇女与发展也喊得很响,有关的研讨会,培训班。论文集以及项目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对近些年中国妇女与发展的实践作一个回顾与分析,以促进妇女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教育救助的对象是有性别身份的,现行的教育救助因缺乏性别视角,未能很好关注处于教育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依据对广西上林县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状况的深入调查,呼吁以性别平等理念拓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救助的内涵及范围,积极干预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教育困境,为之提供必要的教育救助途径和手段,引导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分享社会教育资源,依靠科技知识的力量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现有的老年研究中纳入社会性别的视角、在研究分析中揭示社会性别对老年人口经济地位状况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利用我国现有的分性别、分城乡老年人口经济地位状况的相关数据,本文勾画出了我国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口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济地位状况,并试图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其特征进行解读。本文认为,长期的性别歧视和压制使得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整体低于男性老年群体;而城乡二元制度的分割,使得城乡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状况也迥然不同。如何在我国未来的老年政策中弥补和填平老年群体中这些现存的性别鸿沟,确保数量巨大的老年妇女群体能够平等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一议题应该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