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民本思想则是儒家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民本思想始于殷周之际,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先...  相似文献   

2.
王广 《唐都学刊》2005,21(3):46-47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诚信缺失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在现时期研究诚信问题,不仅具有学理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最近,唐贤秋博士的新著《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是一部富有新意的学术专著。通观此书,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该著以如何承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着眼点,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对先秦儒家诚信思想作了一次深沉而细腻的历史巡礼。为了获得先秦思想的本真面貌,作…  相似文献   

3.
传统经济思想与反传统经济思想的碰撞,从儒家经济学说的统治地位确立那天起就已经存在了。前者从客观上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狭隘性、保守性以及脱离实际的纯伦理说教性。后者则从心理上反映了未曾中断历史进程的文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崇古尊祖观念的动摇和对儒家传统经济教条的怀疑与否定。二者的统一正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自我调节的艰难而痛苦的过程。 纵观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奠基时期;儒家经济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时期;传统经济思想的自我调节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同…  相似文献   

4.
《孔学堂》2015,(4)
儒学道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观儒学道统思想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大致可分为早期追溯,从伏羲到周公,以文王仁政和周公之礼为代表;从孔子到汉儒,以孔孟仁义之道为代表;从韩愈到程朱陆王,以超越时代的心传说和天理论为代表;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现代新儒家,以由内圣心性之学开出科学民主新外王说为代表等几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由古到今的发展阶段。儒学道统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与传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和各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了中国文化演变与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巩宝平 《唐都学刊》2012,28(6):9-13
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各派学者对孝道有种种论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的先秦儒家承礼论孝,认为孝是习先王之道、报本返始之需;同时又积极开拓新的诠释理论资源,纳仁论孝,以孝为仁本和修身之要。通过结合礼仁,较为全面地论证为何行孝,既存续了孝礼本义,又开拓了孝仁新义,大大地充实了孝道伦理的理论依据和内涵,彰显了一种理性和创新精神。藉此,他们使传统孝伦理中"历史"与"自由"两种要素相辅相成、和谐一体,是值得珍视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但观过知仁,对儒家孝伦理的潜在弊端,亦需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孔学堂》2015,(2)
先秦儒家的"权"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权宜、权衡、权变。三种"权"法的性质各异:权宜以适应、灵活性为主,权衡以比较、选择性为主,权变以反常、创新性为主。三种"权"法的功用大体上相近:既能为个体拟定行动方案,又能为群体创建或革新文化制度(礼)。先秦儒家的"权"法思想,体现了古圣哲孔孟荀等人卓越的实践智慧,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公道"思想比较也颇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忠与君权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封建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演变是随着文化史的起伏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把忠的伦理观念放到文化史上作历史的纵向考察或横向的对比联系,有它的起伏规律,即忠君意识的三起三伏规律。所谓三起三伏,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块状的社会文化阶段。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系列的第一阶段;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沿及隋唐的过渡阶段)为第二阶段;宋元明为第三阶段(至于清初和中晚期涉及近代文化史阶段,故不论)。现在分别叙述三个阶段的文化起伏以及忠与君权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朱英杰 《社科纵横》2013,(1):209-210
新儒家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当代新儒家是对中国文化建设指向的恰当把握。通过新儒家和新儒学概念的比较分析确立新儒家的基本特征。对不同时期三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分析,归纳出当代新儒家的本质特征,为把握当代新儒家的精神实质起到积极的诠释作用,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方向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徐国利 《求是学刊》2002,29(1):110-115
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 ,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探讨了认识的起源和形成 ,阐发了在人文界认识的体用不二性和人文性。他深入分析了人文科学的认识方式及其特征 ,即重经验、直觉和综括 ,寓价值观与仁慈心 ,这和自然科学认识方式是绝然不同的。进而他还就历史认识的主观性进行了具体分析。钱穆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既有积极合理的方面 ,也有局限和错误 ,需要正确分析对待。  相似文献   

10.
论先秦转制时期的尚贤文化杨桂生先秦转制时期是指春秋战国阶段,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手工业者产生了,奴隶主阶级衰亡了,而新兴地主阶级则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各阶级各社会集...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看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诚信”道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4,20(3):115-117
<诗经>用大量的篇幅揭露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五伦"关系的失序、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诸侯国之间的背信弃义等方面.同时,<诗经>还揭露了造成这些状况的某些原因,对于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2,(2):113-116
类比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具生命力的修辞方式。在春秋战国处士横议的时代,类比论证的方法和语言形式都走向了成熟。我们以类比修辞的集大成之作《孟子》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并首次建立《孟子》类比的分类系统。可以把类比修辞的研究向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客.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王守亮 《阅江学刊》2013,(5):141-144
赵晔《吴越春秋》记载了著名的禹娶涂山女神话。但《书钞》、《类聚》、《御览》等类书引此神话时,部分条目注出《吕氏春秋》,故古今有学者据此认为这是该书佚文,这是错误的。禹娶涂山女神话神秘怪诞之处在于九尾白狐意象。战国时期,九尾白狐被认为是以金德王天下的商汤兴起之瑞,与以木德王天下的禹无关。汉儒根据五行相生说改造古史系统,以禹为金德,九尾白狐遂成禹兴之瑞。汉人将九尾白狐意象纳入禹与涂山女的婚姻故事,一段近实的历史传说蜕变为一则浪漫的神话。禹娶涂山女神话是历史神话化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5.
简论先秦时期的重农思想及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安和 《唐都学刊》2006,22(4):82-8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传统的重农思想。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就已经发生并不断发展。三代时期,圣贤君主无不重视农业生产。春秋战国时期,是重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李悝、商鞅、管子等的重农思想及重农措施,对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总结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良在汉兴后"隐居静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政治、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张良深受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影响:秦汉之际的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法家及神仙方术等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社会、策略、修身养性等各方面均有所侧重。所以,在张良身上存在着入世之"道"和出世之"道"两种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刘泉 《唐都学刊》2014,(1):16-20
张载佚著《春秋说》,南宋以来之官私书目屡见著录,并被诸多《春秋》学著述称引。此书非张载手定,是其门人缀辑乃师讲说《春秋》的言论而成。在学术界的宋代《春秋》学论域中,张载《春秋说》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据初步研究,张载《春秋说》的思想特征为:尊孔孟,重六经,知礼义,明褒贬,尚心解。张载阐发义理,强调"以经解经"和"理明义精"。皮锡瑞认为,张载等北宋五子"说《春秋》皆有特见"。南宋胡安国等继承张载《春秋说》的相关思想,评价其说为"精要之词"。  相似文献   

18.
陈彦辉 《学术交流》2006,(10):167-170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知识阶层对辞令的讲求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天子、诸侯、卿大夫乃至王孙、公子等拥有知识的贵族阶层,都开始重视辞令,在各种场合特别是庄重严肃场合的言谈中越来越讲究文饰言辞。在社会重视辞令、讲求辞令的背景下,春秋辞令逐步走向成熟。具体表现在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士大夫等辞令运用主体的成熟和理论的成熟两个方面,其中主体的成熟是春秋辞令成熟的基础,理论的成熟是春秋辞令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5,21(2):136-144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与基本内涵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极其丰硕,对此加以梳理、总结,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便以更科学的方式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朝觐礼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令 《求是学刊》2002,29(3):116-120
朝觐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邦交礼仪 ,它对于巩固周代初年的统治和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进入春秋以后 ,虽然“礼崩乐坏” ,但朝觐礼仪却为春秋诸侯所继承 ,并成为霸主控制与盟诸侯的手段之一。它一方面提高了霸主的地位和权威 ;另一方面则将众多的诸侯控制在霸主之下 ,对邦交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关于朝觐的礼仪 ,历来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排比爬梳 ,钩沉发微 ,试图勾勒出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朝觐礼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