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敏 《决策与信息》2011,(7):155-156
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转型国家迈向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本文着力分析了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以及为防止农坟收入差距过大而提出的具体建议。这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微观基石,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平、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不公平现象在不同主体中的体现,并进一步提出了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城镇收入行业差距、所有制差距以及地区差距,探讨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并从税收调节和公共支出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也是维护居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优化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着巨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视野中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霍雨慧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从马克思主义公平视野出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公平的阐释,并参考西方国家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相关经验,对我国农村保障制度的特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措施。该书针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代际公平的角度,运用2010年-2021年CGSS数据库的数据,在兼顾机会平等和摆脱贫困的情况下,测算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公平度以及分解各因素在不公平收入差距中的贡献。研究结果发现:(1)绝对贫困线下收入差距中有20%左右是不公平收入差距,且占比在逐年缩小;50%相对贫困线下不公平收入差距占比较高,甚至有年份超过60%,且占比呈扩大趋势;(2)农村不公平收入差距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均大于城镇,但农村不公平收入差距近年来有所下降;(3)男性总收入差距低于女性,但是不公平收入差距在2015年之前是女性大,之后转为男性更大;(4)绝对贫困线下机会不平等是引起不公平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其中户籍和父亲职业占比最大;50%相对贫困线下摆脱贫困是引起不公平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由此,为减少居民不公平收入差距,政府应重视相对贫困治理,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拓宽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6.
张玉玲 《经营管理者》2012,(13):149-150
当前我国的贫富收入差距日益显著,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解决其收入差距问题关乎地区稳定、民族团结、西部大开发顺利推进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本文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角度对该地区贫富差距现象进行分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公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张家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对该县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作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可行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刮忘义、唯刮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领会《决议》的这一精神,重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公平与效率的含义以及公平与效率的辨证关系,重点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平与效率应该有所侧重;在现阶段要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与效率并重";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杜会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9.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是亿万农民奔小康的关键所在,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加快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呢?我们认为,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在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强化政府对农村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上狠下功夫。一、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是农户而不是农民,因为农民与工人一样只是劳动者,而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农村市场主体,是指参与农村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广大农户和各类乡镇企业及经济组织。建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民族地区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竞争舞台上综合实力的提高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民族地区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在很多方面形成了极大差距,其中包括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这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瓶颈"。因此,关注民族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积极寻找如何令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公平、更有效的途径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1.
于慧 《决策与信息》2011,(7):229-230
收入分配差距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客观存在。收入分配作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效率和公平。本文简要分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和成因,以及关于这一现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郑诗玄 《决策与信息》2013,(10):188-189
效率和公平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不懈追求的两大目标。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然有着对立的一面。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十六大期间,一直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在十六大以后,我国更加注重公平问题:十七大更是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然而地区差距却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国家,地区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纠正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市场失灵”,抑制地区差距的扩大,维持必要的区际公平。以下整理介绍若干市场经济国家在地区发展政策上的做法,以作为我们思考中国地区发展政策问题时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也成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面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有必要从深层次地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付诸于相应对策及政策,为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税收公平原则是税法的基本准则,也是公平这一社会基本理念在税法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认为实现税收的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之一,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这种直接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开征之时就以调节收入差距为目的。但其对税收公平原则的体现不够充分,尤其在贫富差距日浙悬殊的今天,对收入的调节力度显得不足。本文力图找到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在体现税收公平原则方面的差距性,并针对这些差距提出作者的完善和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角度分析城乡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根据城乡之间高等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我国居民中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的问题,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的收入差距过大。政府必须对收入差距进行合理调节,消除收入分配起点的不公,规范分配过程,调节分配结果,防止出现贫富差距过大,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党从未间断对我国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公平效率观,更是贯穿其全过程,新型公平效率观,对于建立起适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钦 《管理科学文摘》2012,(26):159-160
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成为影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薪酬分配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我国的高校薪酬福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倾向于平均主义,致使高校工作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与实际的劳动成果不成比例。本文针对努前高校薪酬福利体系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收入分配是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也在逐渐加大。收入分配差距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即地区收入的分配差距和个人收入的分配差距。这两种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全局和长期发展的影响都有所不同。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