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省鞍山市一名年仅23岁的新嫁娘,光天化日之下竟被人极为残忍地勒死在家中。警方历时两天三夜揭开该案的“谜底”后发现,凶手竟是死者生前最为要好的一个小姐妹的男友!令人不解的是,行凶者是一名曾两度被判入狱的重犯,而死者和她的小姐妹对此竞毫不知情。而面对三入家门屡屡欲加害于己的行凶者,被害人非但没有丝毫防范之心,甚至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还主动为自己的死亡“铺路搭桥”…… 相似文献
2.
3.
姥爷从45岁开始就因脑备栓卧床不起。患病后,姥爷的脾气越来越不好,渐渐地神志也有些不清,整天骂姥娘,经常在姥娘替他翻身时使劲掐她,弄得姥娘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儿女们看不过,就打算出钱雇个保姆,但姥娘说什么也不同意,她怕保姆不尽心,怕姥爷受委屈。姥娘就这样带着一身伤痕,从无半句怨言,一直待奉到姥爷70岁去世。在此期间,姥爷的身上从无异味,从没长过褥疮。 相似文献
4.
那时候,我一直对苏芽耿耿于怀!当初,妈妈病重的时候,在我们一家人莫大的痛苦面前,她冷静得近乎冷漠。她摸着我乱糟糟的头发说,要是妈妈不在了,给我当女儿吧。 相似文献
6.
大年三十,上楼顶取相片,斜阳从小悬窗照进来,一下子瞥见她。眼清目明地待在檀香木镜框里,凝视我。狠狠回瞪她,将手里的抹布用力一抛,灰尘四起。 相似文献
7.
8.
10.
11.
黎修远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10):25-25
我天生喜欢周国平的书,一见就想买。几周前从当当书店购得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周终于有空,能够在一个很静谧的固定时间内,把这位父亲的札记读完。一位像海洋般深广、露珠般晶莹、溪流般温柔的父亲,向我们诉说着他的最美丽、最悲惨的亲子故事。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取,而要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很幸运,在神的眷顾下,我也成为了一位父亲。可是妻子怀孕时,我却丝毫没有做父亲的准备;妻子分娩时,我不在她身边;孩子诞生后,我问(电话中)的第一句话竟是:“… 相似文献
12.
王鹏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4):108-114
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常被视为政治环境压抑作家创作自由的典型个例.实际上,<边城>已经耗尽了作者的牧歌曲谱,沈从文已面临抽象的抒情的困难.由于社会的动乱纷杂,再加之沈从文身份由乡下人到土绅士的转变,他已经难以保持明澈恬淡的心境来建构湘西的人性小庙.<长河>的未竟,除了国民党书刊审查制度的外因,牧歌文体和史诗文体之间的冲突,应该是其断章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一直持续到1971年沈从文地下写作长篇章回体小说<来的是谁?>.这篇有意避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家族史兼地方史,也以只完成楔子而告终.从新近发现的长篇残稿<来的是谁?>,追溯沈从文<边城>以后的创作,发现沈从文<边城>之后,一直纠缠在文体僭越的困惑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张兆和堂兄张鼎和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搁浅以后,沈从文觉得自己难以完成从牧歌到史诗的转变,而这一时期他的文物研究影响却逐渐扩大,他最终把文物研究当成后半生的职业.因而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并不是斩钉截铁式的突然完成,这个艰难的转向过程,一直持续到1971年写<来的是谁?>. 相似文献
13.
14.
那个暮春的午后,童心跟着母亲离开,头也不回。我绝望地看着她,却喊不出口。巷口的转弯处,她忽然转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只眼,三十几岁的大男人,硬撑着站在那里,眼泪刷地下来了。 相似文献
15.
17.
一
25岁那年,我嫁给三石,他不是我喜欢的男子,但是富有,前途璀璨。亦舒说,没有很多很多爱,也要有很多很多钱。那时我对找到爱情不再抱希望,所以,我选择了有很多钱的他。 相似文献
18.
19.
糟糕!站在街边,我终于回过神来。我把包落在车上了,这可咋办?
我家在郊区,工作在城区,每天乘坐公司班车上下班。刚才在车上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下车就忘记了拿包,现在我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手机也在包里。倒不担心丢东西,问题是,这个下车点离我家还有好几里,我得转乘公交车呀!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