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关于美的本体、美的基本特质、美与艺术、艺术的使命等方面的观点,既超越了前辈学者,又对后世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对于了解中世纪美学以及欧洲美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洛丁是古罗马晚期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他的哲学、美学思想上承古希腊哲学、美学思想,又对中世纪以及近代哲学、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他的美学正象他的哲学一样,带有浓重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其中似乎包含着对人、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视这一微弱的闪光,这也许就是他对近代的美学家颇有影响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但丁的<神曲>、<论俗语>、<飨宴>、<致斯加拉亲王书>等著作,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和诗学思想.但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世纪神学和亚里斯多德哲学,也间接吸收了一些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阿拉伯哲学家的思想.但丁的美学思想充分显示出从中世纪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特点,他在强调上帝是一切美的本源、艺术的象征性的同时,也提倡"艺术取法自然",并应表现个人主观感受与激情.但丁对文学语言特性及审美性的认识、关于诗的定义和基本体裁分类等诗学见解,也是卓有识见的.  相似文献   

4.
近代启蒙美学是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真正源头。近代启蒙美学的三个理论支点是康有为的哲学、严复的进化论和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说。梁启超和王国维的美学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两个价值取向:梁启超主张国家本位的民族国家主义,而王国维主张个人本位的意志主义。民族国家主义的美学总是处在美学发展的中心,但它从来没有成功的美学实践,王国维关心个人精神状态,寻求心灵慰藉的美学精神构成了中国美学精神的真正内容。这两个传统的对立既是中国传统美学“载道派”和“性灵派”的延伸,又揭示了:走上理性主义历程的中国现代美学,它的一只脚已经跨出了中世纪,另一只脚刚刚抬起来。  相似文献   

5.
伪狄奥尼修斯(Psevdo-Dionysius)不仅是中世纪拜占庭、而且是中世纪整个欧洲著名的美学家。我国对他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还很薄弱。然而,要深入理解中世纪美学,伪狄奥尼修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欧洲科学技术浅析——也谈中世纪是近代的摇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的中世纪被很多人视作科学史上的“黑暗时代”。但是,深入的研究表明,中世纪传承了古代文化,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丹皮尔所说“中世纪是近代的摇篮”。文章从中世纪的技术、大学教育及对亚里士多德体系的扬弃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期引发对中世纪的科学技术进行更为客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走出中世纪”与宗教改革对西方近代人文传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走出中世纪”是西方近代人文传统形成的开始,宗教改革给予了中世纪神学以致命的一击,开辟了启蒙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中世纪美学的研究现状、审美观照和审美感知等几个方面,考察中世纪美学理论中对近现代美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审美经验思想。  相似文献   

9.
历经一千多年的中世纪被认为是神学对科学压制最严酷的时期,但正是被认为"黑暗"的中世纪产生的教会学校,对近代大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建立了近代大学采用固定场所和固定人员教授的基本模式、近代大学基本课程科目的框架、近代大学基本的教学方法、开创了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谢鸿昆 《南都学坛》2002,22(1):34-38
在西欧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督教一开始就运用以辩证法为中心的理性方法 ,从被造的自然和感觉经验等论证其教义和信仰 ,最终确立起近代科学赖以生发的理性精神与方法、自然秩序观和经验信念等几个基本的前提性信念。这些信念的确立集中体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对于近代科学的主要历史功绩 ,展示了近代与中世纪的根本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阿奎那继承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世纪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因而,是后世美学不可或缺的思想渊源。通过马利坦的"新托马斯主义"和巴尔塔萨为代表的"神学美学",可以看出阿奎那美学思想在20世纪的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美学的人文品格决定了"后美学"应对应"后现代主义美学",它倡导美学在后现代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与重建,以挽救美学学科的式微;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应该进行谨慎的反思,应该把这一美学现象纳入美学批评的框架中来观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美学呈现出中西美学“交互转换”的情景:西方美学经历本体论、主体论之后,最终打破了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论话语模式和无限膨胀的主体自身,而是以意象派、现象学为代表,采用非理性、意象直观等思维方式试图返回经验事实;而中国现代以来则是引介西方资源重塑美学学科,从学科框架、话语方式到哲学背景都是参考西方美学理论资源,以现代性启蒙的姿态和审美独立的话语诉求建设学院化的美学知识形态。这两者“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使我们认识到: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与审美实践天然的联系,并且试图以感性的力量探寻人的本质存在问题。同时,也能看到现在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失落的古典话语资源,并且也使中国现代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中国现代美学价值重塑和发展的机遇。感性直观和审美文化构成了未来中西美学发展的双向维度,“体验——反思”的方法论转型也适应了未来美学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世界美学概念是对近代理性主义美学概念的积极的扬弃,其基本概念——审美直观——保留了世界理性主义美学的合理环节。康德的“美感判断力”为其逻辑起点,海德格尔的工具理性批判和福科的文化一历史批判为其奠定了经验性实证基础,王夫子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其提供了形而上的生命本体论,审美直观综合了这两个方面。从“美感判断力”到审美直观,其间贯穿着一条超越经验理性的直观主义路线,这就是当代美学概念的建构理路。  相似文献   

15.
无论对于传播学还是美学,进行跨学科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由于忽视技术在当代美学与传播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当代传播美学无法真正融合美学与传播学,导致了学理层面上美学与传播的分裂困境。北美媒介生态学既立足于技术问题谈传播,又具有内在的美学品质,可以提供当代传播美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兴盛与全球审美化浪潮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现代美学危机的回应,是中国学者试图走出美学困境的一种努力。现代美学的衰落催生了审美文化研究,审美文化的勃兴又使美学的转型成为可能。美学从以艺术为中心转而面向生活世界,从追问美和艺术的本质转而探求审美文化与非审美文化转换的机制,从普遍性的抽象思辨转向具体现象的形态学分析。美学的转型是美学研究对象和美学基本问题转换的结果,但美学的哲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7.
席勒对审美之维的理论思考,内蕴着审美现代性理论的逻辑向度,他对审美独立的界定,既沿袭了康德的学说,又突出了完整的人性主张。对审美效用的思索,我们看到了席勒对美学的厚望,而这也导引了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席勒通过对古代希腊的遥想,将我们置于完美的乌托邦世界里,现代人特有的理性精神,又召引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审视。  相似文献   

18.
世界美学不是一元发展的,而是多元并存的。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各具特色,形态各异,丰富了世界美学的园地。这三大美学形态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富有活力,为当代世界美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资源和动力支持。融通三大美学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立足中国美学传统,走美学的民族化道路,同时加强与西方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努力实现民族美学观念的更新与发展,这是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必然选择和巨大任务。  相似文献   

19.
新实践美学和实践美学的审美发生理论都是以哲学方法取代科学实证方法,消解了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都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以意识性的哲学概念为物质性的审美发生的原点;都将现代人类的知觉混同于动物的知觉,不能解释为审美所必需的形式知觉力的发生和作用.认知科学美学认为:审美发生要以人类智能的高水平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现代人类特有的形式知觉力的形成为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审美属性都依据这一条件而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