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表述了他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在这个表述中,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阐明了这些范畴间的相互关系,从生产力一元论的历史观出发,勾划出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系统。在这个范畴系统中我们将会看到,马克思给社会改革留下了位置。  相似文献   

2.
何建津 《学术论坛》2006,47(3):32-36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形成马克思哲学和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市民社会作为其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明确的内涵、外延和具体表现形式。市民社会具有唯物史观其他范畴所不具有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统一的哲学范畴.实践是主体向客体发生作用的客观活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作为有目的的活动的本原的主体与活动的客体之间能动的相互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论证实践的主体与客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考察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的历史形成、科学规定及二者运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广松涉从主体间关系基始性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象论解读,对于拒斥第二国际以来的、以前苏东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庸俗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积极意义,其中也不乏深邃的思考。但是,广松涉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种整体世界观来解蔽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特质的遮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广松涉以近代主客二分图式为主导视点来定位马克思的"异化"范畴时,遮蔽了后期马克思重新启用"异化"的历史辩证法意蕴;他以对象性活动中结成的主体间关系为基始性视角,对后期马克思的"物象化"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的重构,掩盖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中不断深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基;当他以近代哲学为标尺来探讨马克思由"异化论"向"物象化论"的飞跃时,却也弱化了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内在贯通的现实关涉性与历史唯物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思想发展中的最大成果;它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一系列范畴,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直至今天,国内外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范畴的研究,是不能令  相似文献   

6.
王友洛 《中州学刊》2006,4(4):146-150
青年马克思哲学转变的方向和新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现实的人”与“个人自主活动”)是理解和阐释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同时也是“现实人的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重要视角。(1)青年马克思的哲学转变并不像流行说法认为的那样,是从唯心主义转向了主张物质第一性的“纯粹”的唯物主义,尔后又把这种“纯粹”的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政治实践的“《莱茵报》时期”遭遇“苦恼的疑问”以后,通过批判、发展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其中,从费尔巴哈等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实行哲学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现实的人”则是建构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切入点”。(2)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因遗忘了“个人自主活动”这一重要范畴而缺乏主体向度,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的人”是如何“历史地”发展的。马克思则通过“个人自主活动”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科学地说明了全部社会历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孙民 《兰州学刊》2013,(5):29-35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生态哲学研究方兴未艾。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有关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文章认为,马克思生态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揭示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内涵,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揭示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核心范畴及其内在关系。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文章通过论述马克思生态哲学的三个核心范畴——异化、自然和物质代谢,以及它们在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基础地位,彰显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和核心观点。对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理解的成熟程度,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成熟程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标志。应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描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致轮廓,但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在《形态》中并未得到确切的规定和准确的表达,而中心范畴的清晰、核心观点的明确是任何一个科学体系基本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中只是初步形成,而未基本形成。《形态》并未完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对马克思的另一著作《哲学的贫困》内容的分析并把它和《形态》作一番比较研究,我们便可以看出:《哲学的贫困》并不是《形态》的简单重复,它和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7,(7)
"劳动"一词是马克思文本中的重要范畴,交叉于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之中。马克思对劳动这一种客观的社会生产活动,在不同时期的文本中有不同的表述,与其从早期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立足于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来理解劳动,充分肯定劳动的现实性,强调劳动发展的历史性,关注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将劳动活动蕴含的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予以融合,开启一种新的社会历史解释视角。坚持双重解释维度下的马克思劳动观,有利于回应和走出现代性困境。  相似文献   

10.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12,33(4):28-34
自主活动范畴在一定意义上隐藏着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秘密.在马克思语境中,它是一种历史规定.在人的异化状态下,自主活动沦为一种虚假的外观,而不再具有实质的意义.人的异化的历史扬弃,使自主活动构成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征的历史内涵.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演进,“有个性的个人”、以“自由个性”为特征的人、“自由人联合体”中的“自由人”,分别成为自主活动之主体的不同表征.只有当私有财产导致的劳动异化、劳动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旧式分工所固有的外在强迫性被历史地超越之后,自主活动范畴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不能不借助于“分工”这个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这个范畴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乃至于决定性的作用。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可惜是,在我们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这个范畴却被遗漏了。我认为,分工是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 ,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 ,确立了物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开启了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科学视野 ,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逻辑的转换。但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滞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展开 ,因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缺乏新的理论支点 ,人本主义逻辑的“空骨架”还会偶尔显灵。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完全创立 ,取决于生产关系范畴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3.
根据马克思文本中的思想,“代表理论”包含了代表的实质、主体性、实现机制和层面形式等诸多问题。“代表”是一个关涉社会历史发展并蕴涵历史主体性活动的重要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对马克思的“代表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全面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实现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丽娟  刘同舫 《天府新论》2011,(5):22-26,45
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力的认识有一个从萌芽阶段到深化阶段再到成熟阶段的逻辑形成与发展过程;古典经济学家的相关思想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源泉;精神生产力始终贯穿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是与时代相伴生的永恒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到晚期著作中,都可以看到这一范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以至原始社会时都运用的一个范畴。然而,迄今为止,在我们出版和发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和专题著作中,极少提及和阐述生活方式这一范畴,在我们出版的通史和断代史中,通常也只是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块,缺少各个历史时期生活方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第一基本范畴,联结着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关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只是在完成“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之后,“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所以,对生产力范畴的理解,决不能“认为马克思进行阐述的地方,就是马克思要下的定义,……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这正是目前理论界所要特别注意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其理论基石就在于蕴涵丰富的科学实践观。其中,内含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统一认识的物质实践观是这一实践观的本质;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的“社会存在”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同样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对“物质实践”与“社会存在”范畴的深刻解读和深入理解,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探微关键。聚焦理论原典,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脱离“人的实践”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总结,基于此分析物质实践观及社会存在论的丰富蕴涵,是探析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革命深刻意蕴的恰当理析进路。  相似文献   

18.
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相关范畴都建立在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思维之上,不仅无法作为揭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神话的理论工具,反而成为其同谋。他将历史唯物主义视做"关于生产镜像的自我迷恋",进而提出要全面"解构"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马克思在社会研究中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与西方传统思辨哲学有本质的区别;相反,鲍德里亚迎合后现代解构之风,强行解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典型的"纯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性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立的奠基性范畴。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生产实践为纽带,把整个自然界、社会以及人自身都理解为实践的产物。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构成人类历史的起点。生产实践制约着人类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源自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的本质即人性是在生产实践中生成的,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根本物质力量是生产实践。马克思把一部人类历史还原为生产劳动发展史,通过生产实践最终破译了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否定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赵汀阳先生轻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祥林 《学术研究》2001,1(6):63-65
本文从对斯宾塞等人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评价入手,考察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过程,提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的构成内容中有两个前提性构成部分、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一个上层性构成部分,指出其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全面实践关系中构筑起来的,是一个具有自组织性、发散性、开放性、再生性的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也是区别于以往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本质所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总体性范畴,它具有指导我们由抽象到具体、由纲举到目张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