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或制约着经济增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绩效是不一样的.本文首先对长三角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动从产出和就业两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测算,然后从结构效应的角度,就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一般分析和规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就三大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提升速度与初期产业结构水平之间具有负相关性,即三大区域间产业结构存在收敛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它主要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为核心。二是区域结构变动。从空间类型看,区域结构变动主要体现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总体中的变动情况。三是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主要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通过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关程度,能够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依赖程度,从而为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分析2002-2011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各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005年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占经济增长的份额均呈现缩小趋势;产业结构变动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密切的正向相关关系,M值与GDP增速、第二产业增速、第三产业增速具有一定关系,Z值、M值与产业结构变动相关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以历史数据为依托,在对广东省1978-2008产业结构演变的描述性分析基础上,探究广东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引起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由此,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制造业、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推进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与分工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现状,采用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贡献模型和Moore结构变化指标法,分析了江苏省1995-2010年三次产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就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经济增长变动的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变动趋缓条件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支撑了经济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结构变动、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海南省产业结构仍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会推动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绩效是不一样的。运用统计学理论就江西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江西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说明江西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8.
县域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的状况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差异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湖南县域经济产业凸现“农”的特征,产业结构差异大、分布呈现区域特征。运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分析了湖南省88个县域经济体在2004--2008年内产业结构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表明:各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巨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但经济总量的增长是以各产业部门的增长为基础的.现有文献中主要是采用截面数据对各省份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而我们采用面板数据从截面个体及时间变动两方面,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及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合理的解释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如何带动经济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基础上,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河北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不明显,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动协同关系.为此,提出了促进河北经济良好发展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一体化引致的人才集聚与地区经济差异的关系一直是区域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在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人才集聚效应的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了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人才集聚效应差异。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人才集聚效应在2005-2009年逐渐增强;长三角、珠三角和胶东半岛三大制造业基地23个市的人才集聚效应因产业基础、人才环境等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级别、区位因素、产业因素、制度因素、历史因素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城市间的人才集聚效应差异显著,进而推动了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外资产业集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成为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外资的进入伴随着产业的集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出现外资产业集聚现象原因的分析,总结了外资产业集聚的特点,并对长江三角洲外资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用熵值法,计算2002-2011年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发展水平得分,发现,近10年长三角物流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利用锡尔系数对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得出10年来物流锡尔系数幅度波动较小,总体趋于上升趋势。地区间总差异和地区内差异大致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地区内部的差异贡献率大于地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城市发展的非均衡性是长三角区域物流业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空间自相关计算得出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分布呈现正向、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空间集聚性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长三角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城市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分布,再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根据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效率集中在下游和上游地区,低效率集中在中游地区,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延伸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影响作用不大。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北接“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特殊的区位和竞合态势,是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战略的重要背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福建主要优势有对台优势、港口优势和生态环境较好的优势。福建未来发展,不仅要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更要通过闽台合作,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在竞争中发展自己。近中期内,福建应主要在开放型经济、港口经济、壮大中心城市、培育产业集群和建设生态省等5个方面努力奋斗,抢抓机遇,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建好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实现祖国统一,最终建成“环海峡经济圈”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生产领域中的能源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能耗地区,提高长三角地区的能源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了长三角内部三省市14年的面板数据,利用能源强度评价长三角地区能源利用现状,通过实证分析长三角内部各省市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和市场化程度对能源效率具有正面影响,外向化程度对能源结构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安徽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基础、资源基础、产业基础、交通基础和合作基础等优势,加快融进长三角并与长三角相得益彰地发展。但安徽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对外经济贸易和教育科研等方面与长三角其他地区有明显落差,因此,安徽需从以下八方面加快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耦合机制建设,从而全面接轨长三角:构建基建交通的融畅机制;构建产业支撑的融接机制;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融动机制;构建金融支持的融资机制;构建社会民生的融洽机制;构建生态文明的融和机制;构建人才流动的融通机制;构建文化内涵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ynam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energy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open economy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over 2000-2014. Moreover,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subsamples, Yangtze River Delta,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Chengdu-Chongqing City agglomeration. We find that, bot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pen economic variabl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econom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is the larges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ollowed by the Chengdu-Chongqing City agglomeration and the Yangtze River. The direct effect of trade and FDI on economic growth are more significan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han the others; moreover. We also find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spur economic growth indirectly b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onl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108个城市2004-2014年市级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综合而言,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长江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分化特征明显,湖南、湖北和四川等长江上游城市生态效率较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生态效率依次递减.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显著地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经济快速增长降低了城市生态效率,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创新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偏离度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效率,而产业升级抑制了城市生态效率的增长,意味着产业升级并不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捷径.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断发酵和酝酿,预计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工业革命的到来既有冲击也有机遇。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的长三角地区应该把握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结合区域特点,创新政府体制机制,推动企业生产模式调整,加强自主研发,加快产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