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相继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大大增强了非西方国家推进现代化的信心。一些学者和政治家们在寻找东亚社会成功的秘诀时产生了一种浪漫的看法,即:亚洲国家不仅能够在家族、社会、国家优先,不破坏传统的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而且这种形式的资本主义似乎比西方的资本主义更胜一筹:它既能保持资本主义的效率,又能避免(至少是减轻)它的冷酷无情。所以,有人提出了与西方价值观相抗衡的所谓“亚洲价值观”概念,“21世纪是亚洲人的世纪”之类的预言也盛行一时。但是,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  相似文献   

2.
亚洲价值或东方价值是近年来东西方共同感兴趣的一个热门话题。究竟有否大一统的静止的亚洲价值,抑或这仅仅从修辞学角度说才有意义?本文作者对此提出了不同于东西方流行观点的独特看法。在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否定有所谓“亚洲价值”后,作者还具体分析了日本和中国的有关价值思想,认为西方可从东方哲学中学到许多经济伦理学教益。本文对我们了解东西方价值研究的新动向,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伦理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明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掌握的理论李中一一、马恩对价值掌握的一般论述“价值”这个概念,在东方和西方远古时代就有。两千多年前有人试图对它作哲学考察。马恩以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但真正对“价值”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哲学价值论还只在马恩晚年的19世...  相似文献   

4.
当代哲学意识中的价值问题赖金良价值思考的历史与人类意识的历史一样长久。但以往的思想家由于未能把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现象归属于一个共同的“族类”,即未能形成具有普遍概括性的哲学价值范畴或一般价值概念,他们还不可能对价值问题作出总体的、一般的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信息产品及其价值计量问题是信息经济理论的难点,而要解析这个难点,至少要从如下三个视角展开我们的思路: 一、物质是材料、信息、能量三要素在物质场中的统一。生产是一种开发自然物质的活动,因此它也相应分为三部类。信息生产就是其中之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探时物质生产问题,当然有必要先确定“物质”概念。目前,关于“物质”概念的最大混乱。莫过于把“物质”与“材料”混为一谈。在许多场合,表示“材料”的内容,却用“物质”概念。我不敢断定西方信息论大师是否也有此误,——因为这牵扯到翻译  相似文献   

6.
日本传统的民族扩张思想同西方“弱肉强食”理论相结合构成了日本民族主义的核心,使其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二战的失败并未实质改变日本民族主义的本质。战后经济上的成功使它死灰复燃,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又鼓舞了民族主义者。国际上和亚洲邻国正密切注视日本的动向。日本部分政治家宣传“中国民族主义抬头论”是“中国威胁论”的变奏与深化,自有其目的。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不主张民族利己主义和沙文主义,它与国际主义相结合,追求国家振兴,各国平等和世界和平。决非狭隘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西方学术界自 19世纪末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在马克思逝世后 ,随着《资本论》第 3卷的出版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首先发难 ,利用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率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所谓矛盾 ,指责《资本论》第 3卷与第 1卷自相矛盾 ,前后否定 ,因此马克思的整个体系陷入“崩溃” ,并主张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0世纪中叶 ,在西方经济出现严重滞胀的氛围下 ,就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能否解释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决定问题 ,再次出现了争论热潮。到了 2 0世纪 80~ 9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方经济学界 ,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刮起了以商品价值理论修正或者替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之风 ,一些人主张用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拉法的观点来“发展”或者“重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斯拉法主义者主张根据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投入—产出系数和实际工资水平 ,来解释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利润率 ,只承认剩余产品 ,而否认剩余价值的概念 ,实际上也就是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或主要源泉 ,强调商品价值的多要素决定论。素以敏感和勇于探索著称的意大利左翼理论界 ,在这场争论中也颇得风气之先 ,不但论战迭起 ,而且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 ,涌现出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之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动而独特的表达。中国之治超越了西方理论的“政治现代化”路径,破解了现代化和民主化“悖论”。中国之治遵循了制度与道路的规定性,也重视实践的能动性,以相对灵活、及时有效的关键之策推动改革。中国之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彰显了大国治理的韧性精神与价值追求。在当今世界,中国之治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有机统一,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样态,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长的丰厚土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视角,跳出西方话语及逻辑假设,提出和回应时代性、民族性、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还要以世界眼光,从中国发展、中国奇迹、中国之治中提炼出可以与世界分享的哲理、道理、学理,提炼中国之治的核心概念,向世界传播中国之道。  相似文献   

9.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西方学术界自 19世纪末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在马克思逝世后 ,随着《资本论》第 3卷的出版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首先发难 ,利用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率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所谓矛盾 ,指责《资本论》第 3卷与第 1卷自相矛盾 ,前后否定 ,因此马克思的整个体系陷入“崩溃” ,并主张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0世纪中叶 ,在西方经济出现严重滞胀的氛围下 ,就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能否解释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决定问题 ,再次出现了争论热潮。到了 2 0世纪 80~ 9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方经济学界 ,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刮起了以商品价值理论修正或者替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之风 ,一些人主张用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拉法的观点来“发展”或者“重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斯拉法主义者主张根据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投入—产出系数和实际工资水平 ,来解释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利润率 ,只承认剩余产品 ,而否认剩余价值的概念 ,实际上也就是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或主要源泉 ,强调商品价值的多要素决定论。素以敏感和勇于探索著称的意大利左翼理论界 ,在这场争论中也颇得风气之先 ,不但论战迭起 ,而且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 ,涌现出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东方现代化”问题的提出 提出“东方现代化”这问题,是因为在过去若干个世纪中,现代化几乎与“东方社会”无缘。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在很多人看来,“东方现代化”是否可能,是一个只能“悬置”的问题。起初“东方”还只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的概念,而“西方”社会是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发展而来。在中世纪时代,地中海曾被看做世界的“西方”,中世纪以后,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日本史学界重新探讨了以往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方法论。1983年沟口雄三、滨下武志发表的论文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沟口使用新史学方法,积极评价了过去一直被否定的“洋务派”中心人物李鸿章、张之洞,肯定了他们在“中国变法自强”过程中的贡献。通过对李、张的评价,将新的历史评价方法展示出来。滨口的主要观点是,有必要重新认识外因历史方法论即亚洲的近代史是从西方介入以后才开始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仅仅研究亚洲各国的内在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亚洲史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滨口还提出了欧洲面临“亚洲冲击”的观点,他主张从亚洲的角度看待欧  相似文献   

12.
罗亮 《社会工作》2009,(8):63-64
纵观西方“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其理论内涵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变。在古代,公民社会是一个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概念,但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家开始提出一种建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基础上的公民社会观,而在现代,人们又开始用国家-市场-社会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公民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李克诚 《东西南北》2012,(16):14-16
“完全没想到,一个西方大国的政治家,澳大利亚原总理陆克文,能与中国大陆普通网友交流,还能和我这样普通的网友微博私信。”4月28日晚上,浙江嘉兴一个网友难掩内心的兴奋和惊喜,在网上“炫耀”说。  相似文献   

14.
试谈不拘一格选人才张亚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以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等为首的官僚地主阶级政治家们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几千年来的“大变局”,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认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5.
王小章 《社会》2004,1(6):18-22
雅斯贝尔斯认为,马克斯·韦伯是一个 集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身的人物。 “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作弄,他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却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但却有无限的潜力。(雅斯贝尔斯,1992:37)”确实,韦伯终其一生都热衷于政治、渴望献身于政治。而在韦伯看来,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一个如韦伯在《以政治为业》(或译为《作为职业的政治》——编者注)中所说的“为政治而生”而不是“靠政治谋生”的人(韦伯,1998:63),在他献身于政治的时候,他首先必须清楚,政治的根本价值是什么?尤其是在现代世界中,献身于政治意味着什么?当然,要说明政治的价值是什么,首先必须明确政治是什么。从1895年发表“就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中国“国学”概念的提出并由此引发的讨论,是受到日本思想界同类概念的影响。中国近代学者提倡“国学”,首先是与“民族国家”概念的引入有关,承载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目标。因此,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世界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其次,“国学”观念也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学术制度和学术观念的冲击时,反思、理解传统中国知识体系的一种努力。由此,应将“国学”视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它可使人意识到学术传统的独特性和中国自身价值立场的重要性,但这不意味着拒绝西方的学科体系。同样,国家的认同强调,也不应视为对于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忽视。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民族主义政治家言行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洪 《日本学刊》2002,(6):88-104
日本政治家历来讳言政治哲学 ,但政治家毕竟是要信奉某种政治哲学的。世纪之交 ,日本民族主义政治巨头提出了“奉公垂直伦理”、“自主性战略”等涉及国家发展道路的根本性问题 ,迎合了长期以来日本社会中泛滥的大国主义、新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政治家的迅速崛起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切 ,而他们构建中的“哲学理念”也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自从古希腊人把位于他们东面的小亚细亚半岛称为“东方”以来,人类历史上就沿袭下来“东方”和“西方”这一对概念。不同时代、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东方”与“西方”,赋予它们以丰富、复杂的内涵。在思想文化史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一直被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它们2间既对立、撞击,又交流、融合。在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对立日趋淡化的今天,文化的冲突有凸显之势。如何摆脱文化民族主义的诱惑,理智地处理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学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融,这是一个关乎下个世纪人类命运的大课题,不可等闲视2。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19.
新闻价值同新闻定义一样 ,是一个在新闻界争议颇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了对新闻价值有一个较为科学、深刻的认识 ,我们试作如下理论探讨。1  马克思指出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价值表明的是主体 (人们 )与客体 (外界物 )之间的关系 ,即需要满足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价值的客观基础 ,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是价值的主观条件。价值的实现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 ,也不能脱离主体的需要。根据这一观点分析新闻价值 ,就会发现 ,新闻作为一种精…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语境与渊源——文化概念解读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界始终是一个疑难,因为文化是一个“多话语”的概念,其意义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每一条文化定义都是有具体语境的,因此只能从跨学科的角度,从其语境和渊源来对文化概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