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是其东方社会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为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历史可能性.俄国、中国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马克思的"跨越"设想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跨越之后,在全球化和信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生产力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一个在理论上长期存在争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当年是否形成了一个东方社会理论;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就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证实;苏联、东欧的演变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是否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证伪,对这些问题,理论界见仁见智,奠衷一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这一理论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东方落后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结合马、恩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分析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基本国情和主要任务,从而明确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被广泛解读为"跨越资本主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混乱。实际上,马克思这一设想的本义指的是制度内跳跃,即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跳跃,而不是人们广泛理解的制度间跨越——"跨越资本主义"。从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过去的解读所引发的思想混乱可被逐一澄清。对于东方社会的发展而言,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具有两个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是论述了社会跳跃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在历史哲学层面为研究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俄国民粹派曾首次提出"跨越论"问题.恩格斯基本上认为"跨越"是行不通的,而马克思则认为在特定条件下"跨越论"可以成立,这也涉及马克思晚年对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阐述.在今天,马克思"跨越论"思想仍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19世纪的俄国既面临着资本主义渐进发展又面临着农村公社日益解体的历史境况,这种时代境况给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问题并促使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跨越设想。文本研究显示:马克思的跨越问题是,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恩格斯的跨越问题是,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与此对应: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恩格斯的跨越设想均主张俄国的跨越革命是要确立公有制社会;但前者主张俄国应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实行跨越革命,而后者则主张俄国应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实行跨越革命。就当代中国而言,这种比较研究仍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自同盟会成立后,反复强调避免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自由发展,同30多年前马克思就俄国前途问题所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理论意向与思想内涵都是十分接近的,同样可以视为一种“跨越”理论.而且,这一“跨越”理论还是民生主义的主题,其“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主张都是为了达到“跨越”之目的.在“跨越”如何可能之问题上,孙中山的思路亦为正确,既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思想的传统,亦看到了近代中国同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与融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分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状况时提出,这样的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这一思想对于今天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集中表现在使世界历史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并开拓了观察社会历史的新视野;其实践价值集中表现在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叙述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东方国家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而非"定一性"的命题,列宁对跨越峡谷的发展模式予以了否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前苏联的解体正是跨越峡谷的两重性在历史实践中的应证."卡夫丁峡谷"的论争是一种关于历史"线性"的论争,它与当前的全球化问题缠绕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孙正聿教授把"逻辑和辩证法"这"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理解为"思维和存在的一致"即"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个事实",并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结为‘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和存在的一致’问题",从而把恩格斯的现代唯物主义"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的思想理解为"不再是哲学的世界观的哲学"。上述这些完全曲解了恩格斯。在恩格斯那里,"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被克服了"的"形式"就是"哲学"这个"形式";而"被保存了"的"现实的内容",就是"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亦即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哲学属于宗教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与恩格斯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实证科学的理论科学观点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由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两个层次组成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 ,后者是前者在历史领域的理论表现。在马克思哲学构成的两层次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张力或矛盾关系 ,一方面 ,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高扬人的实践主体性 ,力求按人的愿望来改变世界 ,另一方面 ,唯物史观则以其规律的客观性来限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贯穿价值论思想。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体现在其世界观理论中,丰富了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内涵。价值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使认识具有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唯物史观的思想根据。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实际是一个世界观问题,要戒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科学的政绩观、党的群众观,掌握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标志着矛盾时时存在、处处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两部分内容中都充满了矛盾关系,如同两条中心线索构成了这个哲学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明是一个世界地缘政治的摹状词.作为政统的儒学,早在"五·四"前后就已崩塌;但作为一种文明体系、文化积淀的结晶,它本来就存活着,而且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儒家文明的生命活力蕴涵在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历久弥新的道统至德中,其仁爱的原精神已经包容和涵摄了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其宏观哲学思想、和谐辩证法可以为唯物辩证法提供动态中发展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人做人的信仰根基.  相似文献   

17.
哥白尼-牛顿时期的自然科学状况和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状况告诉我们:自然科学要真正成为正确哲学的基础,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社会因素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唯心主义是形而上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封建制理论深刻揭示了西欧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各个阶段的人类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封建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给予继承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封建制理论不断丰富和创新,而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对今天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的困境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发展矛盾等方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审美生存是现代化困境的拯救之维,审美的本质、功能和社会作用是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发展矛盾、实现人与世界和谐的有效途径.现代化和审美生存统一的共产主义理想仍然是人类的最高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