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思晨 《领导文萃》2010,(14):80-82
<正>唐朝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可唐朝的选人却有点儿怪。唐时的《选举志》提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四法第一是长相,第二是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书法,第四才是文章。以这样的标准来选人,一定会使一批有才而貌陋者无法施展,实际上也确使有才无貌者吃了大亏。  相似文献   

2.
正武则天在位时,朝廷四品官员张衡即将晋升三品时,没想到在"八小时以外"犯了个生活小失误,结果导致本次提拔告吹。这天,他参加完朝会(古代5点上早朝)时,已是上午10点多,因有急事需处理,就没吃皇帝在朝堂外提供的免费早餐,直接往单位赶。走在街上,看到路边有人卖刚刚出笼的蒸饼,热气腾腾,他这才觉得肚子饿了,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买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4.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3,(13):85-87
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仅从升迁角度看,是一帆风顺的。在京期间,他十年七迁,傲视群曹,很快从一个普通进士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道光年间是极为罕见的。传统时代,人生的全部价值似乎都浓缩在升官发财四字之中。刚刚步入政治高层之际,曾国藩十分兴奋。他写家信说,"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他不无自负地在书信中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科举考试,从唐武德五年开始,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唐朝的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官员子弟、平民子弟一视同仁,不以出身作为评判标准。"官二代"要想进入仕途,必须严格遵守科举考试的规定。如果在科举考试中有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等暗箱操作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处罚是极为严厉的。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是由吏部侍郎宋遥、苗晋卿作为主考官主持进行的。但  相似文献   

6.
古代当官的也过新年,也有三到五天甚至七天的假期,只不过他们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 古代官员过的新年,其实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日,从唐朝开始才享受明文规定的假期.据《唐六典》卷二所载开元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指的就是新年,宋代延续了这个天数,元明清三个朝代则缩减为三天. 按说,官员新年休假,可以不上朝、不办公,可以回家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可以走亲访友、旅游宴饮,怎么会不快乐?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凡被授官的人,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唐朝,直至五代、宋朝  相似文献   

8.
<正>唐朝时,每到年终岁尾,吏部都会公布对官员的考核结果。有一位官员曾经负责运粮,因为一时疏忽,运粮的船只沉没了。这样的事故自然会遭到一票否决,所以他来吏部述职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一年负责干部政绩考核评定的,是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卢承庆看过这位官员一年的工作情况后,当场就宣布说:"失所载,考中下。"负责督办漕运却丢失了粮食,是非常严重的失职渎职过错,被评定为中下,对于当事人而言,是咎由自取。唐朝官员的考核成绩共分为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  相似文献   

9.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国家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上,又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以改善唐末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为了对内加紧统治,对外抵抗外来侵略,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中央机关的文书工作组织比唐朝更为严密,组织机构更加健全。枢密院掌握军事大权,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统治者根据军政两个系统处理国家大事,相应地其文书工作也就按照这两个系统建立起来。地方机关也都设有专职或兼职的文书官员。所以,宋朝形成一套严密的文书制度,文书运转速度较快,工作效率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
汪哲 《决策》2013,(6):86-87
李世民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机构精简最彻底,由房玄龄主持,整个中央机构官员编制仅为640员,只有隋朝四分之一。房玄龄,唐朝具有远见卓识的名相,协助唐太宗完成了"贞观之治"这一历史大业。房玄龄没有像商鞅、张居正那样大兴变法。他只是默默沿袭着隋朝的科举和三省六部制。房玄龄是属于有政治水平的清流,被称为"房谋"的房玄龄先是担任中书令,起草行政命令方案,后来担任尚书省左仆射。他和杜如晦的  相似文献   

11.
制度一方面是防范官员腐败的机制,另一方面也保护甚至成全了官员,魏征的经历就是明证. 魏征原为太子李建成洗马(掌管图籍),曾劝太子早图大业,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派人招抚魏征,并当面质问他:"汝离间我兄弟,何也?"面对李世民略显挑衅的问题,魏征并未用"各为其主"一类的套话来搪塞,而是如实应答:"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旧唐书·魏征》,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 718页)魏征的诚实打动了李世民,使李世民更加器重他,封为詹事主簿(太子府掌管文书的佐吏),践祚后擢拜谏议大夫(正五品上,专掌议论,"侍从赞相,规谏讽喻")、秘书监(从三品,"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尚书左丞(正四品上,掌管辖尚书省诸司,"纠正省内").  相似文献   

12.
何勇 《决策》2015,(1):89
逢年过节发放福利,在古代就已有传统,也不是今天才形成的规矩。古代公职人员的年终奖始于汉朝,是皇帝为巩固专制统治而给官员的赏赐。根据官职大小分三六九等。一般由朝廷统一从国库预算拨付,国家财政出钱,有时候甚至是皇帝亲自给宠臣发放红包。到了东汉时期以腊赐发放年终奖,魏晋时以卖公文废品做福利收入,唐朝和宋朝允许放高利贷做生意补足官员公差人员福利补贴,清朝则用荷包赏赐大臣  相似文献   

13.
行政领域出现以谎言辟谣言,行政良知何在,存在新的拷问。官员以保护既有利益,逃避惩罚或责任而说谎。行政谎言侵害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引发了政府的诚信危机。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官员的谎言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那么可能会让某些官员利用道德的名义行不道德之实,破坏行政伦理秩序,从而激化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 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 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  相似文献   

15.
做书香官员     
张道刚 《决策》2012,(Z1):3
今天,你读书了吗?读书本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但如果关系到官员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所肩负的公共职责的特殊性和责任的重大性,似乎就有必要拿到台面上来说了。我们常说一个家庭的书柜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那么一个官员群体花多少时间读书、读什么书,同样会影响到个人修养、施政理念乃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初期,为了实现兴国之治.鼓励大臣进谏,"以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命令五品以上官员在起草皇帝诏书的机关—中书省轮换值班,随时听从召见以便商议大事;  相似文献   

17.
邝飚 《领导文萃》2008,(15):65-65
常听到贪污受贿的腐败官员,在规定期限内如果主动交待问题并退回受贿财物或赃款,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腐败官员接受党教育多年,尚不能抵御诱惑,何况一个普通青年许霆?贪污受贿危害大,还是无法抵御取款机出错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18.
刘典  田恬 《决策》2013,(9):86-87
因每个人的职位、职责不同,必然不能对所有人用同一套考核方案。除了中央官员还有地方官,先对考核对象进行分类,不同的官职采用不同的考核体系,唐朝的官吏考核制度最能体现这一点。"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习近平关于官员考核的论述,引来各方关注。实际上,对官员进行考核评估古已有之,现代政府和企业也都纷纷制定出自己的一套考核制度。在历史  相似文献   

19.
做书香官员     
今天,你读书了吗? 读书本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但如果关系到官员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所肩负的公共职责的特殊性和责任的重大性,似乎就有必要拿到台面上来说了. 我们常说一个家庭的书柜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那么一个官员群体花多少时间读书、读什么书,同样会影响到个人修养、施政理念乃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0,(17):9-10
官员财产申报应前移“官二代” 黄云香的文章认为,对于副处级以上官员财产申报,应关心的不是官员本身。而是“官二代”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如果只注重官员财产申报,忽略了对“官二代”财产的严密把关,这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财产申报亦难确保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