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腐败问题的本质 腐败问题的本质是对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滥用.腐败和权力是依存关系.权力过分集中,权力失去控制,权力行使不当都很容易产生腐败.而腐败就其表象来看,又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概而括之,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政治上腐败又可以分为用人的腐败、用权的腐败,腐败者信奉任人唯亲的选拔原则,滥用职权,以我为中心,搞群带关系.放弃共产主义信念,抛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蜕化变质.经济上的腐败,常见的有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新兴的有利用"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如在奖券,购物卡,信用卡上大做文章等等.经济犯罪目前迅猛之势,其特点在于团伙犯罪,许多大案要案所涉及的并非几个人,而是一帮人、一伙人,这种形势令人心惊胆寒,更令人忧心.生活方式上的腐败.主要表现在挥霍公款、吃喝玩乐、买别墅、养情妇等,完全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不难看出,这几个方面的腐败是相互关联的.政治信念的丧失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上的贪腐,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变得奢侈靡烂堕落.  相似文献   

2.
<正>近二三十年来,在陈希同、程维高、周永康等高级领导干部的违纪审查中,"秘书组"腐败问题屡屡进入公众视野,秘书腐败问题也多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秘书腐败的讨论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秘书腐败问题是一个伪问题,无职无权的秘书能够腐败的直接原因与他们服务的领导干部大都有牵连;二是认为秘书腐败本质上是公共权力寻租,通过"关系优势"获取"资源优势"是秘书腐败的内在逻辑和机制。前者强调了腐败问题中秘书的附属性,后者强调了秘书自身的能动性,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深入分析和治理秘书腐败问题,首先需要认识清楚秘书是怎样的一类"政治人"。  相似文献   

3.
腐败与反腐败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激烈异常的战争。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逐渐加大和腐败空间的逐渐缩小,一些冥顽不灵、执迷不悟的腐败分子为了能继续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腰包里的金钱,绞尽脑汁地“创新”着腐败形式,于是,权力“期权化”便应运而生了。这种腐败形式因其难以定性举证、难以查处而成为反腐的一道难题。但是,任何形式的腐败都不会无迹可查,都会有规律。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形式,透过现象探究其本质,把握其规律,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反腐能力,那么,权力“期权化”就不再会是一道难以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腐败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权力本身,只要有权力存在就不可避免产生权力的滥用。拥有权力就拥有影响力、支配力,如果没有对权力运行过程中的监督和制约,就必然会产生腐败。因此,研究权力运作过程中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的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5.
##正##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能为了捞取不义之财而滥用职权。事实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尽职、不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思想颓废、麻木不仁的行为都应算是腐败。相比政治学、管理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一、权力寻租理论与腐败经济学什么是腐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一些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其中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腐败一直保持着高压态势,但到目前为止,这一社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基本都和权力有关,这说明行政腐败问题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利用经济学权力寻租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腐败现象发生的内在机理,有助于从根本上寻找腐败的根源。一、权力寻租的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使人民群众不太满意。其中,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就是腐败。而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变异,腐败的……  相似文献   

8.
新视野     
<正>治理腐败的文化路径本质上来讲,权力与制度都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聚焦于制度限权时,有必要回过头来从权力与制度形成的文化背景上探寻权力的"良治"之道和制约权力的"源头活水"。核心价值观:规制权力变异的重要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指引着干部权力使用的目  相似文献   

9.
腐败是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腐败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难题。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腐败的成因有个人因素、产权因素和制度因素。遏制腐败不仅需要提高公职人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更需要合适且有效的正式制度约束和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反腐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官员声音     
张宝顺:
  勇担当,更要建制度守规矩
  从近年来巡视工作发现的问题和查处的腐败案件看,腐败问题发生的根源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都与制度缺失、制度存在漏洞有直接关系。权力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就好比脱缰的野马,必然导致腐败。好制度就是领导干部的防水鞋和防水服。我们既要从思想上防范,不趟污泥浊水;又要穿上防水鞋,穿好防水服,做到“常在河边走,永远不湿鞋”。  相似文献   

11.
《领导科学》2012,(33):64
"精神懈怠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自2011年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首次提出后,十八大报告对其又进行了重申。分析当前干部工作中存在的腐败问题,除权力运行得不到有效监督的诱发因素外,精神懈怠问题成为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容易发展为当前广大媒体和人们广泛关注的"报复性腐败"。剖析腐败和精神懈怠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除干部素质、干部任用与监督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持续加大,助推对腐败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不断向纵深发展。从人性的视角洞察腐败的原因、探寻人性弱点与腐败的关系以及预防和减少腐败发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关于人性弱点的基本分析(一)对人性弱点的分析人性弱点的产生,根本在于人本身是一个矛盾性的存在和规定。在其现实性上,人性的弱点主要表现为对金钱、权力、美色等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的疯狂追逐,是集贪婪性、自私性、惰性等于一体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3.
卢正刚 《领导文萃》2010,(14):132-134
<正>长期以来,我国腐败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执行性的腐败,即政府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有意降低或者提高标准以谋取私利。一般来说,从事这种腐败行为的官员主要利用法律法规赋予他们的自由裁量权,在法律规定的上下限之间给行贿人方便。直到郭京毅案曝光,人们才窥知权力寻租的高级形态:"政府俘获"。  相似文献   

14.
当前,反腐倡廉已从侧重治标向着力治本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有有效的制度作保证,腐败的实质是权力滥用.完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的滥用就成为预防腐败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向被称为"清水衙门"、承担反腐重任的纪委特别是纪委书记,自身也有腐败问题发生。经媒体披露后,大家感到吃惊,继而有些惶恐和担心。由此也给人们带来种种疑问:纪委书记为什么会腐败?应该如何规范纪委书记的权力,以有效制止这种腐败?  相似文献   

16.
张宝林 《领导科学》2001,(18):48-49
腐败成本是指腐败分子在进行权力与利益的交换时所作的投入,或者说所付出的代价。从一般意义上说,腐败成本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态,主要构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名誉成本,是指搞腐败行为者所付出的名誉代价,主要有政治声誉、道德声誉等。二是纪律和法律成本,是指搞腐败行为者所要承担的纪律和法律方面的风险和代价。三是经济成本,是指搞腐败行为者所付出的经济代价。……  相似文献   

17.
程延 《决策探索》2005,(7):36-38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日益深入,惩治腐败官员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官场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然而,近年来官场上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亚腐败”。它介于一般作风问题和严重腐败行为之间.是一段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亚腐败”是一些党政干部作风的不良表现,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课题。这种现象在官场十分普遍,主要表现有“十大病状”。  相似文献   

18.
方莉 《经营管理者》2013,(28):339-339
党的十八大把"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作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国有企业新时期实现"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一个新课题。浅析,健全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防控机制,构建与供电企业相适应的监督体系,是保证权力正确运行和监督制约的关键。因此,供电企业应以制度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监督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沈骊天 《领导科学》2001,(14):52-53
腐败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会产生腐败?怎样有效扼制腐败?近年来各界见仁见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笔者在这里也想谈一下个人的一得之见. 一、腐败之源 当前,人们谈到腐败分子腐败行为的根源时往往归结为"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受到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往往把反腐败的主要措施定位于思想教育--或者说是思想战线上的阶级斗争.因为这实质上仍然停留在传统观念上,所以也就很难突破传统的轨迹.而社会系统控制理论则给人们认识腐败本质以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综观清朝的历史,可以说, 腐败与反腐败问题贯穿始终。无论是政界的有识之士,还是社会的学界精英,都曾对这一问题表现出过凝重的思考。究其原因, 这不仅仅在于腐败问题往往是社会焦点,更重要的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但无论如何努力,清朝终究未能摆脱腐败的旋涡,并最终以不可逆转之势让位于后来者。清朝的腐败现象综观清朝的腐败现象,主要有如下表现: 1.政治上吏治腐败、贿赂成风。清朝的官僚政权是等级制结构,其特点之一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属员的权势、利益、考评以及升降等政治命运,无一不掌握在上司手中,这就为上级官员索贿提供了机会。而属员贿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