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乾》卦爻辞中,六次出现“龙”字,历代学者大多数解释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解字》);“喻阳气及圣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有关爻辞的解释也大同小异。可是,近年来,李镜池在所著《周易通义》一书,赵天吏在《说龙》(《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却提出了:“龙,龙星。”“龙之为物,果何指乎?曰:指天雷电之形象也。”并对《乾》卦爻辞作出了新的解释。两说虽冲破传统,别出新意,但未免失之主观偏颇,恐不符合爻辞本意。为此,特将“龙”及《乾》卦爻辞考释于下,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2.
《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仇,匹也。”匹就是配偶,意谓淑女可以作为君子的配偶。“逑”又作“仇”。陆德明《经典释文》:“逑,本亦作仇。”《汉书·匡衡传》引诗即作“君子好仇”。曹植《浮萍篇》“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即用《关睢》“君子好仇”句。“好仇”这个词竟与《周南·兔(?)》“赳赳武夫,公侯好仇”的“好仇”全同。淑女可以作君子的配偶,武夫难道也可以作公候的配偶吗?可以的,只是内容不同就是了。《关睢》指的是夫妻关系,《兔(?)》指的是君臣关系。所谓仇匹,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配合得上。淑女能和君子配合得上,故可以  相似文献   

3.
明玉珍墓中出土的《玄宫之碑》(以下简称碑文),经重庆市博物馆的同志研究考证后,在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一日和三十日《重庆日报》上,曾两次发表了对碑文断句标点的意见。但其中有十五字,因“文义难明,暂不断句。”至今俟考。仔细揣摩这十五字,大概难以断句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大庆”二字上。如果大庆作名词,则为地名无疑,那么就应该断句标点为:“平成都、大庆、潼川,克向寿福于铁檠城。”当然,倘若大庆作动词,那就不能与地名潼川分开,断句标点也就完全不同了。  相似文献   

4.
丕卷一、第二页秦诅楚文:“亲仰不显”。案古无丕字。金文中凡“丕显”字皆作“不显”。《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维天之命》“于乎不显”,以及其它的“不显”皆应读为丕;郑玄笺谓“读如字”,如果他见到汉刘熊碑中的“相继不显”则当作何解邪?不字在古文字有于书写时注其中笔作(?),如金文筥侯少子簋及古匋文之例,后人隶作(?),如日本唐写本《书·盘庚上》“(?)乃敢大言”之例,再变而为丕矣。  相似文献   

5.
《卫风·氓》是《诗经》著名篇章之一。建国以来新出各种《诗经》选本及文科教材,此诗无不入选。注释方面,分岐颇多。“诗无达诂”,几可以此为典型。百家争鸣,自可开阔思路,异说杂陈,或宜择善而从。因采诸家之解,并申一得之愚,而作“解诂”焉。 一、“氓之蚩蚩,《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氓,民。指弃妇的丈夫。此处系追述婚前的情况。蚩蚩,《毛传》:蚩蚩者,敦厚之貌。《韩诗》亦作嗤。嗤嗤,犹言笑嘻嘻。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水部》(下称《说文》):“染(《广韵》作染),以缯染为色,从水、杂声。” “杂”,不见于《说文》以来的字书,古籍并卜辞、铭文中也未载录,所以后世学者对“杂”以及“染”在传统六书中的归属问题解说分歧。笔者仅就所见,把前人说解摘要归纳如下: “染”为会意字。或以为从水从木从九会意,但对“九”的解释又不一致,如大徐本载徐锴引裴光远:“从木,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九者,染之数也。”段玉裁以为“裴说近是。”又林义光《文源》:“九,揉也。”或以为“染”从水从杂会意,杂为朵之沩。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树玉谓杂疑为朵之(讠为),朵当同极(木乃),如柘或作泵也。(木乃)读如仍,  相似文献   

7.
《全宋诗·黎廷瑞诗》在整理中的标点及校勘尚有若干问题,作为献疑,归纳为15条,以供讨论。其中包括整理时因工作底本(《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芳洲集》)之误,点校者不察,沿袭底本之误而误者,如"铜狄摩"误作"铜狄磨"等,大多属音形相同或相似而误。有标点断句之误者,如《东坡志林》,误作"东坡《志林》";又如杂言体《禽言》中的"衍字"、"字的倒置"以及标点断句之误等。此外,有改动底本未出校者。文中均一一作了辨证。  相似文献   

8.
《礼记·学记》中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对于句中离经辨志的含义,郑玄以为: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后世学者承其绪余,又相继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在考察众说的基础上,本文对各家疏解中辨志的不同释义进行比较分析,阐明辨志之辨当为学生向内自辨而非考官从旁外辨,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对离经的理解,进一步讨论了郑注断句绝的疏失,指出其意或许应为离析经理。  相似文献   

9.
《礼记·学记》中的“大学之教”部分,各家在断句和注解方面都存在歧见。对于任何文献而言,其语言必定刻有其所处时代的烙印,对其作语言层面的分析不能离开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语言面貌。据此,以《礼记》、《孟子》和《春秋繁露》为语料,结合《礼记·学记》的内容和篇章结构特点对该句作出重新标注,可使各家的对错得失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判。  相似文献   

10.
现存《周易》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包括卦画、卦名)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另一部分是《易经》的最古注解,共十篇,统称为《易传》(旧称《十翼》)。这两大部分的著作时间和内容的性质都不相同:《易经》是西周初期的占筮书,但六十四卦及某些爻辞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传》是西周到战国时期的学者借解释、论述《易经》来发挥他们对宇宙、人生等问题看法的言论汇编。它们的内容的性质虽然这样,但《易经》卦画的“象”和爻辞的“象”,确实是一种借物象作形象性譬喻的表现方法,《易传》中关于《易》“象”的某些论述,也确实  相似文献   

11.
《典论·论文》里提到的“四科八体”,其中的奏、议、书、论、铭、诔这六种属于应用文体。仅从这一点来看,说它是“文学专论”就不符合原著的内容实际了。曹丕《典论·论文》并非是“文学专论”,而是既包括文学创作又包括应用写作的中国古代文论。其中,“经国之大业”说、“文本同而末异”说、“文以气为主”说等三个重要观点,也同样是适用于应用写作的理论总结。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而深入地研读《典论‘论文》的原薯.我们便会发现,所谓《典论·论文》是“文学专论”云云,往往都带有以偏概全的毛病。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散文艺术性最强。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精辟地指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是一部《庄子》的纲领,也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 所谓”逍遥游”,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在这篇最能代表庄子思想艺术特色的哲学散文中,他极力鼓吹“无所待。否定“有所待”,宣扬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以达到逃避现实斗争的目的。庄子不满现实,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但又无可奈  相似文献   

13.
“疾”“病”故训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二字,义项颇多,其中大多没有疑义,本文不拟逐一赘述,这里仅就其作“疾病”或“病”(指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字解时被误释的故训谈谈一孔之见,以便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问题的提起 “疾”、“病”二字的训解,似乎久已成为定论。其权威的训解,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说文》在“疾”字条下说“疾,病也。”,在“病”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传本,仅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流传下来,其中是没有“惠施”这一篇题的。但《北齐书·杜弼传》云:“(弼)注‘庄子·惠施篇’。”王应麟根据这句话,疑《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旧本,原有“惠施”一篇。谭戒甫先生又进而推考:杜弼注的“庄子·惠施篇”,其实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书,刘向校定群书时,按“篇名互见例”附入《庄子》五十二篇,其后晋人删注《庄子》,又将其  相似文献   

15.
《搜神记·三王墓》:“莫邪子名赤比,后壮。”徐震堮《汉魏六朝小说选》断为“莫邪子名赤,比后壮。”许多选本都因袭了这一错误,如吴组湘等《历代小说选》、成柏泉《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选注》、沈伟方等《汉魏六朝小说选》、王君泽等《古代短篇小说选注》、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断句均与徐同。他们释比为“及”、“比及”、“及至”、“等到”等,对此,予窃有疑焉。首先,比训为“及”、“比及”、“及至”、“等到”等均通,但睽之前后文义,似无急切等待之意;且“比后”接连,行文不免累赘;何以名赤,义也未详。总之,这样断句,释意总有滞碍。  相似文献   

16.
现存《周易》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包括卦画、卦名)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另一部分是《易经》的最古注解,共十篇,统称为《易传》(旧称《十翼》)。这两大部分的著作时间和内容的性质都不相同:《易经》是西周初期的占筮书,但六十四卦及某些爻辞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传》是西周到战国时期的学者借解释、论述《易经》来发挥他们对宇宙、人生等问题看法的言论汇编。它们的内容的性质虽然这样,但《易经》卦画的“象”和爻辞的“象”,确实是一种借物象作形象性譬喻的表现方法,《易传》中关于《易》“象”的某些论述,也确实是对这种表现方法作出的理论概括,蕴涵有  相似文献   

17.
《易》之卦爻辞或为叙事,或为歌谣,二者用字有正有误,但即或字有错讹,语义还比较易于切磋,唯如《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这等上下无文、只可看作一则标题的爻辞最难通释.按此语“箕子”二字,焦循训为“其子”,赵宾训为“荄兹”,近人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训为“孩子”,这大致均不合原意.顾颉刚先生、李镜池先生、高亨先生都按本字解释“箕子”即殷末贤人箕子,这大抵不会错误.但顾、李、高三氏对于此条爻辞的揣想,却又彼此不一,出入悬殊.这主要牵涉到“明夷”二字.顾氏以为“箕子之明夷”是古代的一个成语典故,那意思犹同现代人说“某人的晦气”一般(《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见《燕京学报》第六期).李氏以为“之”当作动词“去”、“到”字解,“明夷”当是一个氏族或国家的名称;因之“箕子之明夷”当释为“箕子到某处”的意思(见《周易探源》中《周易卦名考释》).至于高氏,他以为“明夷”即是鸣雉,并认为“箕子之明夷”中“之”字下当脱一“获”字;“箕子之获明夷”说的是箕子猎得野雉的事(见《周易大传今注》).这样,虽说“箕子”已无异议,而  相似文献   

18.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天海的《荀子校释》,是继晚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之后对《荀子》校勘注释的又一集大成之作。本文摘取其中颇具新意的条目进行评述,并与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教授的《荀子训解补正》的相关条目进行对比论述,展示学者的不同风格和学养,以期达到更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尚书·盘庚》篇,不少学者认为它写成于商代。由于语言隔阂、诠释多歧、故韩愈有“诘倔聱牙”之叹(见《进学解》)朱熹有“依旧难晓之辞(见《朱子语类》)。笺释考证,代不乏人。前贤用力甚多,而问题依然存在。其实《盘庚》并非写于商代,它的词句也并不如周初诸诰之艰涩。那么为什么它又向称难读呢?我以为问题症结在于原文有错简、讹字、夺文和误逗,以至矛盾丛生,龃龉不相值。本文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读者参考,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历代对诗经《郑风·风雨》一诗的题旨解释,大致有三种:《毛传》传统认为,此诗旨在“乱世则思君子”;朱子解为“男女淫奔”之诗,现代人则舍去朱子之道德偏见,认为此诗表达了寻常正当的男女相悦之情;方玉润解为怀念朋友之诗.三种解释的差异取决于如何理解诗中的“君子”.透过对“君子”的辨析,可以得出对此诗主旨的三种不同理解,但这三种理解未尝不可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