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我国的法治体系尚未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推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因此,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对立法先行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了几点思考展望:一是以"以人为本"法律观引领法律体系的完善;二是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相似文献   

2.
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以把握道德和法律关系为切入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问题,正确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才能使大学生领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辨证统一关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3.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出现道德"滑坡"现象的当今社会,加强道德立法,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维护道德,推动道德建设的发展,使道德规范逐渐走向法制化,是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司社会责任作为公司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的连接点,是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统一体。强化公司社会责任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内在的统一,是我国公司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公司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企业道德建设的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公司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正确认识公司的目的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关系,全面构建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略论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的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需要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法办事,坚持法律标准.  相似文献   

6.
民法与道德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总体中,最高层次是共产主义道德,它是对先进分子的要求。本文讲民法与道德的关系,故讲能够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服务于精神文明,民法与道德的关系极为密切。正确认识与把握民法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正确适用民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主德辅"的原则。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实质上是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法理学和伦理哲学看来,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道德的法律化、道德的非法律化、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存在诸多区别,但同时又有若干内在一致的地方,因此法治与道德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看,实行依法治国实质上就体现了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从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看,依法治国应当居于主导地位;从法治与德治的区别来看,法治应当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作了一系列坚持不懈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成;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以及倡行何种道德。探索是在曲折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现阶段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新型道德体系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注重贴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实际;牢牢把握现阶段我国道德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和理路;吸取道德体系建设上的“左”的教训,坚持道德体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将道德体系建设与思想体系、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始终突出“以立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坚持体系建设的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价值观念变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道德与法律的导向和调控功能,而且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利用其互动机制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体系。既要克服那种轻视乃至忽视法律的功能的人治传统,又要避免陷入“法律万能论”的误区。法律必须与其它社会调控机制特别是道德调控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确立法律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重建新型的道德观念和完善道德的价值取向,而应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从古至今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主从式和双生式。而今后法律与道德的共生形态即将走向终极的线面式。正确理解线面式的法律与道德的共生关系是探究法律是否是道德的底线的前提,而法律能否成为道德的底线也取决于法律本身的性质与社会价值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与法家人性学说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与法家在治国方略上针锋相对,儒家崇尚德治而法家强调法治。本文试图从儒、法两家的“人性论”中找出他们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并论证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统一的合理性。进而结合现实讨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法与道德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两类行为规范 ,二者的关系历千年来一直就是一个探讨不衰、争论不休的法理学问题。从中国古代的儒法之争 ,到西方三大法学派的观点演变 ,二者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作为同属社会调控系统子要素的法律与道德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机制对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作为治国方略 ,既要坚持以依法治国为主导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又要坚持以以德治国为基奠 ,深入强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合理的双轨建构使其功能达到最优化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也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基本治国方略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即为其实现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证了中国古代“德法”并治方略的产生、形成和基本内容,思考了“德法”并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认为“德法”并治的消极实质是人治,与现代的法治相对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应该清除传统法律文化即“德法”并治的消极影响,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进行制度创新和设计。  相似文献   

14.
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类关于法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在西方和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和实践及其与德治的关系表明,法治之法应有道德性,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德—法整合的法哲学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方法论和价值观难题 ,只有在以有机性、整体性为方法论 ,以社会文明的生态合理性为价值观的法哲学的辩证体系中 ,才可能获得理论解决。法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人的行为的正当性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由此展开为“必须”—“应当”合一的逻辑结构、“家”—“国”一体的历史结构、伦理—政治生态的现实结构。三者的统一 ,就是法哲学的辩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道德与法律 ,德治与法治 ,得到了逻辑、历史、现实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的基本思想是: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推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处理好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法制建设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法与德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与西方历史上存有许多纷争。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德治还是西方历史上的法治都有失之偏颇之处 ,前者忽视个体之平等、自由 ,后者漠视团体之团结、互助。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德治经济 ,而法治与德治的和谐运作需要蕴含信用、平等、自由、团结、互助精神的良法与善德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认为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这既是对历史上人治的否定,也是对西方法治缺陷的克服.是在继承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德治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国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是现代各国的大势所趋。古往今来 ,法律和道德都是治国者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 ,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社会规范。法治和德治两大治国方略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关系。道德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评判标准。法律应当以完善道德为目的 ,以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为基础。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征途上 ,应当同时注重道德建设 ,以“法主德辅”为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