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大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学术上的是非功过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伏进退息息相关。建国后十七年史学的基本形态是革命史学、政治化史学,其症结在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处置失当。刘大年曾是革命史学的建构者和捍卫者之一。在革命时代终结之后,对刘大年等代表的革命史学更需要一种"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2.
黄科安 《学术探索》2003,5(11):67-70
建国后的"十七"年,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现代随笔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困境。人们不得不再为随笔(杂文)的生存而抗争,而难能可贵的两次随笔"复兴"景象,充分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那种直言不讳、自由批判的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顽强表现,尤其是生存逆境中的张中晓,他的随笔虽零星片语,但极具灵魂穿透力,至今读来仍然撼人心魄、催人警醒。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与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体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独特性在于,体制性的力量驾驭着作家的个人创作.伴随着报刊、出版社的国有化过程,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在文艺生产领域不断强化,文学作品的发表原则、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嬗变.在此过程中,大众传媒运作同政治和社会的斗争叠合在一起,它们借助权力和利益配王方式,引导作家创作在意识形态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催生新的文学生产机制、传播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4.
建国十七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为我们在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了重要参照。因此,很有必要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文本、手段、途径和主体等方面总结提炼其中蕴含的历史经验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十七年历史研究的评价与唯物史观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十七年”历史研究的基本估价,学术界实际上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十七年历史研究虽然走过了曲折道路,但是总的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十七年的史学完全服务于政治,它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体系”所宠罩,故无学术独立性可言,甚至将十七年史学与“文革”十年中“四人帮”疯狂践踏、摧残历史科学、蓄意制造混乱、颠倒黑白扯到一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对文本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的规范或操控而实现的,媒介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易于被人们忽略。返观特定的时代语境,媒介是社会体系合法化的一种工具,它借助政治权威确立自己的话语权力,对文学生产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在政治与文学之间,媒介充当了中介角色,它拓宽了文本的传播面,但又往往屈从于社会政治的运作逻辑而不是文学、文化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7.
探讨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很自然地是同如何看待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密切相关的。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五四"时期创立以后,总体上遵循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宗旨,不断发展壮大,开拓了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把中国史学推向了新的阶段。其间,曾经出现教条化泛滥的严重曲折,经过拨乱反正,批判和克服了"左"倾思想的恶劣影响,使史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有的研究者则对唯物史观以及运用这一理论而获得的认识提出质疑,或认为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完全成为政治的附庸,应该彻底否定。既然学者们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分歧,就亟须通过展开争鸣,各抒己见,以利求得更科学的评价。为此,本刊特发表这组笔谈,期望引起更多学人的关注,并使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得到正确、科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渴望摆脱近代以来被动挨打和贫穷落后的困境,迈向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建立新型国家的意识,不仅是确立现代性主体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它本身几乎就是现代性意识的唯一标记,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建构的重要价值指向。就建国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而言,"十七年文学"是在国家意志的规约下对现代性的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9.
何学军 《晋阳学刊》2009,(4):119-121
“十七年”时期中国家族小说的家族文化传统发生了显著变异,家族不再处于传统的核心地位,具有了明显的边缘化特征,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强烈政治功利性的意识形态内容,从而使家族徒具形式的意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家族小说的文化传统,其主要表现为血缘关系的弱化、家族伦理秩序的变动、价值观念的置换与“家国同构”观念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最近有的学者提出的建国后十七年的史学完全为农民战争体系所笼罩、因而"完全政治化"的观点,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文章从一、历史研究坚持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二、史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坚持抵制教条化错误、捍卫历史学的科学性三个方面对上述观点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1.
鲁迅──爱国主义的伟大旗手──试论杂文与爱国主义宣传乐秀良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一场纪念抗日战争,歌颂抗日英烈,毋忘国耻国难的爱国主义教育,正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展开。在这欢庆胜利的日子里,更让人怀念伟大的爱国主义旗手、现代杂文的奠基人鲁迅。旧中...  相似文献   

12.
南昌地区民俗,在几千年的衍变过程中,承吴头楚尾之风,返本乡本土之俗,既饱含儒家学说、朱程理学之底蕴,又在南昌地区大气变化、人际关系、社会衔接中得到实际生活的补充,逐渐形成了既与其它地区民俗相辅相成,又有独特新意的本地区乡俗。  相似文献   

13.
反映论与崇高个性之间──再论十七年文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认识论的层面上展开对十七年崇高风格与作家个性特色的探究,意在呈示:在一个崇尚统一与共性的特殊年代,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主客观如何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艺术家们如何机敏地而又无可抑制地张扬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并创造出成功的作品,使崇高风格焕发出个性的光彩。众所周知,作家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亦即美学不是哲学的翻版,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审美意识又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作家对世界,对人生的理性认识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基本前提之一,真正的艺术家从不机械、绝对地把审…  相似文献   

14.
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针锋相对地提出“美是生活”这一具有鲜明唯物主义色彩的命题,但由于它是建立在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的,“生活”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然生命的欲求和发展,排除了社会实践的丰富内容,致使在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木质、艺术的幻想等判断上出现了严重偏颇和矛盾。由此人们得到的认识是缺少科学的哲学基础,不可能建立起一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学和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的性际关系,是指小说作者在文本中通过对男女两性之间关系的描写而透露出的相关叙事姿态与价值趋向,它在相当程度上标示着作家对人性洞察的深度与广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小说中的性际关系是由小说中的爱情婚姻叙事来展示的.然而,在"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爱情叙事所呈现的性际关系是错位而虚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不能深刻诠释特定环境下两性关系的本质.之所以如此,除了爱情婚姻叙事被过多地赋予了阶级与革命的意识形态色彩之外,还由于传统小说中的男权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向东南亚迁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华侨向华人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传承和发生变异的过程。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复兴仍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杨建刚 《江海学刊》2012,(4):205-213,239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个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借鉴和改造。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伴随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西方学术界却出现了陌生化理论研究的新热潮,其研究内容在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一旅行和变异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原因,其各种变体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蒋励 《学术研究》2001,(11):53-58
本文通过对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反思,着重指出了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经济由于过早地向社会主义过渡;追求"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违反客观规律;用非经济手段搞经济建设等原因才发生困难,而改革开放后由于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按照经济效益原则,逐步改革、完善农村经济结构和城乡管理体制;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才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建国60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通过对上述两个时期我国经济学界在市场经济(商品经济)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两个时期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特点进行总结和比较,展示我国建国以来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理论研究的脉络和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中的文学发展,沿着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精神前进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三次明显的浪潮:建国初萧也收等人的创作,1956年王蒙等人的创作,六十年代初张庆田等人的创作。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粗暴的对待,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三次断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