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修辞学传统有其独特的阐释形态,大量的修辞认识都在“训诂”的框架中展开,具体表现为对典籍中比喻、比兴、借代、委婉、变文、互文、重叠、省文、双关、夸张、言外之意、同义选择、押韵等修辞方式的阐释。从当代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种修辞阐释把修辞活动置于特定的文化和上下文环境中,密切联系题旨情境评价修辞的涵义,使修辞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或“技术”,而是具体语义建构过程的一部分,是有血有肉的语文要素。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修辞同耳方式。  相似文献   

2.
时代在变革,语言也在变革,新词新语新用法不断出现,使得编城现代汉语新词典的工作应接不暇.值得注意的是,新造词语中发展最旺盛的一类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构造的,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比喻式词语”,它包括“比喻式会成同”和“比喻式短语”.一、对比喻式词语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比喻的修辞方法之受到重视,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吃巧而理至”.尤其对于为师者,善用比喻会使你的讲解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感人、透明清澈、通俗易懂。《学记》中作了这样的强调:“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可见古人对比喻的重视.然…  相似文献   

3.
最近,编写一本《(语文)课本里的辞格》小册子,引发了对修辞的许多思考。“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这个题目很大,本文“大题小作”,着重从理论上谈谈修辞在语言里的价值问题。修辞的基础是语言,但修辞不是语言本身。修辞是语言的“表达术”。修辞,有人说是调整修饰语言,有人说是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的活动,有人说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从本质上说,修辞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艺术。修辞是实际运用语言的艺术,所以,修辞的基础是语言,离开语言的材料和规律就没有修辞。修辞必有语言形式。但修辞不是语言本身,不…  相似文献   

4.
浅析英语习语的比喻性修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而比喻则是主要的修辞手段,大部分习语都是利用恰当比喻的形象化语言。可以说,习语起源于各种比喻。在修辞上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换喻、提喻和讽喻。  相似文献   

5.
骆小所先生在(修辞学习》95年第4期发表了(“立象以尽意”和修辞》一文(以下简称(立象》,接着又在同刘95年第5期发表了批喻的运思:“神’怕什B通》一文(以下简称(运思》。两篇文章借鉴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论述,探讨比喻的运思很有新意。但是其中以文学作品语言中的比喻  相似文献   

6.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或简称为辞式、辞格。它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技巧所形成的凝固的形式,是修辞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彝族人民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所形成的辞式是丰富多采的。本文拟对其中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照、衬托等六种辞式进行初探。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比喻 (一)比喻的作用和分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相似文献   

7.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田建民一西方人崇奉《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用喻,所以修辞学中专门认有“荷马史诗式的比喻”、“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的提法。钱钟书先生的比喻比之二者毫不逊色,所以我们中国修辞界应该骄傲地明确提出“钱钟书式的比喻”这一概念。钱钟书先...  相似文献   

8.
修辞主体论     
一、修辞主体的概念所谓“修辞的主体”,也就是“修辞者”。说得更明白浅显些,也就是说写者。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修辞者”与“说写者”严格说来是有区别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说写者’郴是或都能成为“修辞者”的。所谓“修辞”,就是一种力图使达意传情尽可能圆满的语言调配活动。很明显,既然“修辞”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活动,它的目的是要使达意传情尽可能的圆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说写者作出一番语言调配的努力,并不是任何人不作任何努力都能使达意传情得以圆满的。因此,我们说,只有那些能使自己的达意传清朝着尽可能…  相似文献   

9.
修辞是一门语言艺术 ,表现了语言的一种饰美功能 ,追求的是语言美。比喻作为语言的修辞手段 ,属于美学范畴。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 ,分析比较一下英汉比喻美学价值上的某些个性与共性。  相似文献   

10.
颜色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汉、英语言中举足轻重,相关的修辞表达更是丰富多彩。文章对汉英色彩词汇的修辞文化差异,特别就比喻手法中的色彩词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了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修辞魅力,并指出对英语教学与翻译实践极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但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比喻修辞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四个方面论述英汉习语中比喻修辞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论“抽象式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修辞学著作中比喻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过去那种把比喻规定为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说法有悖语言事实。文章用大量的语言材料论证了“抽象式比喻”的存在,对此种比喻进行了分类,并从思维科学、语言模糊性和文学形象再创造性等三方面论述了它们存在的条件。文章还把“具体式比喻”和“抽象式比喻”的不同的修辞作用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抽象式比喻”重在其联想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比喻都是语言修辞中一类最常用的辞格。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中日两大民族的文化交往有几千年的历史,日语又使用汉字,因此,两种语言中多种修辞手段是相互渗透的过程。在汉语中比喻的基本定义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而在日语中“比喻”又是如何定义的呢?他似通修辞法(譬喻)规范地讲,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近性,正是这一相近性为拙文提供了言论的基础。所以,认定义角度讲,汉语与日语比喻辞格是相近的。在汉语中,比喻的主要类型有:直喻、隐喻、借喻、提喻等;在日语中,主要有:直…  相似文献   

14.
“口语诗”是从第三代诗中萌蘖而出的一个新诗亚种,具有反对过度修辞、突出口说价值、崇尚“事实的诗意”等特征,其对“说话”“声音”和“废话”的强调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具有深远的诗学传统,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根基。在语言哲学视域里,“说”是此在之显现,是人的在场,也是诗的本真状态;“声音”在西方语言传统中是本体的代名词,在中国气本诗文传统中则是“诗之源”;而“废话主义”的去价值、去功利、去语义等,也是现代语言哲学的诗学转化。口语诗的存在是功能性的,具有解构与建构的双重作用,它在否定现代诗歌书写霸权等异化形式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返回在场、返回声音、返回身体、返回原初的“感性革命”,具有积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英汉比喻与文化背景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喻是文学语言中使用最频繁的修饰手段,也是中西修辞学界研究的焦点。在中国,墨子最早为比喻下定义:“譬也者,取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而西方最早的定义见于亚里斯多德的Po-6t1CS:MCtsph6TC0flSIStSlflg1VlflgthCthlflg8namethatbelongstosomethingelse.什b喻在于给予此物以他物的名称)。以上两种定义的共同点是两者都认为比喻是不同事物间的对比和名称的转换。今天,学者们不再将比喻仅仅看作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现象,比喻,尤其是隐喻,已被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来研究。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治·赖可夫…  相似文献   

16.
中等师范修辞教学的目的,是使语言准确、鲜明、主动,富有表现力。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在一系列思维活动中进行的,积极修辞应在比喻、拟人、夸张、移觉等修辞格的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消极修辞的教学应侧重于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说话作文时概念准确,句式严整,脉络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7.
比喻修辞的心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比喻是一种极为普遍且常见的修辞手法.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比喻的论述多是停留在描写层面.本文彻底摒弃传统的研究法,着重分析比喻修辞文本构建和接受过程中的心理形成机制,认为比喻修辞是基于感知、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机制,并融合了感情因素,从而实现了语言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人虽然认为语言有很大局限性,却非常重视意象化的言语方式.他们以比喻、对反、反复为主要方式,打破名言、概念的片面规定性,把语言的混整性、不确定性都突现出来,使得在古代早期哲学著作中,诗、语言与思,哲学、文学与审美之间的界限消解了.而语言的诗化,不仅在于语言学上的修辞方式,而且根植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阴阳对反、循环往复的共时态思维和空间化的“诗性时间”之中.空间化时间具有一个非线性发展的同时性结构,蕴含着一种诗性本源.  相似文献   

19.
小说修辞是由美国学者韦恩·布斯提出的,后来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在布斯看来,小说就是一门修辞艺术——无论是选材还是表达都如此。曹征路作为当代最优秀的“底层叙事”作家,他的成功既是现实主义题材和立场的成功,也是应用修辞技巧、形成独特修辞风格的成功。本文从语言、比喻、视角和反讽几个方面对他的修辞艺术作一些探讨,以期能够把握他小说的整体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词汇是非常丰富多采的,这丰富多采的词汇是由多种多样的造词法创造出来的。古汉语修辞不仅使语言的表达精炼生动,而且是创造新词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比喻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古汉语不少新词来源于比喻的运用。先看单音词: ①舠《玉篇》:“舠,小船。”形状似刀,所以称“刀”,字本作“刀”。《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