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爱国 《天府新论》2007,(4):139-142
针对具体的剧目剧本、演员表演、观众层次等条件,艺术生产者必须善于设计、创造一定的演出空间。从总体上看,戏剧元素无论如何增减,戏剧演出总得需要一个物质载体系统,包括表演场地、观看区、上下场通道、基本道具、布景、灯光、音响、舞台机械、肢体表演技巧和调度方法等部分和层次。随着舞台艺术的综合发展,这些空间性载体分支系统越来越细密化、精致化,各部分以“有用”、“美化”的名义,在戏剧演出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和功能。戏剧生产者所能做的,是针对具体情形和资源,对这些空间元素进行加减、改换、变异、组接,通过一些具有生活阐释力和视觉吸引力的形式手段,复现所设定的意态性演出空间。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不仅抒情时善用具象的景物表现抽象的情思 ,就是营造戏剧时空也常用写意性艺术手法 ,通过演员程式化的虚拟表演和观众观赏时的想象与联想 ,使观众对作者设置的剧情和演员虚拟的表演得以确认 ,与演员进而与作者的主观愿望得以沟通 ,把生活中客观的现实时空化作咫尺舞台上的主观的流动的心理时空 ,不但是活化并再造了戏剧的时空 ,更升华了戏剧的优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小剧场戏剧在新时期剧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戏剧家对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导演和舞美的艺术创造,着力于建构观演共创、共享的剧场空间和戏剧空间;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追求舞台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的结合,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及观众参与所形成的观演互动;剧本创作贴近现实人生,在简练的剧情结构中,与观众心灵产生互动。小剧场戏剧也以其审美的独特性,从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剧本创作等方面,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探索中的不足,也为今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4.
卫绪华 《理论界》2012,(5):46-47
表演是表演者思想或情感的表达,具有作品所要求的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属于作品的一种类型,即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这不仅适应了著作权制度体系化的要求,而且符合艺术理论与生活常识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葛海燕 《东岳论丛》2012,(2):120-123
中国戏曲艺术尤其是中国的京剧艺术对西方戏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率团到美巡回演出,更是引起了美国戏剧界对中国京剧的研究与借鉴。桑顿·怀尔德因其早年在中国的经历以及在美观看梅兰芳的京剧演出,深受中国京剧的影响,他在独幕剧《哈华萨号卧铺车厢》中从京剧中采用了空荡荡的写意舞台,舞台监督和虚拟化的时空表演等京剧元素,摈除了西方写实主义的戏剧舞台,使中国京剧这颗古老的艺术种子得以在大洋彼岸盛开。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戏剧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戏剧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残酷戏剧”理论和“质朴戏剧”理论为其先导,其理论带有解构性、不确定性和反权威性。它鼓吹“非语言、非剧本”,视演员个人表演为艺术核心,主张以物质语言为戏剧的强力表现手段,强调表演要在冈观众的交流中实现。文章通过对具有仪表性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分析,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特征归纳为:发初期呈现的精神分裂症;同其它艺术品种的融汇和混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即兴、偶发、随机的表演,将生活在接搬上舞台;变革戏剧表演空间,打破戏剧演出场地界限;加强戏剧的行动性、参与性和政治性;取消剧本、摒弃语言,强调肢体语言动作;以及从题材内容到结构表现出的混杂与拼贴等等。作者认为,针对过去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戏剧所知不多,时有误解,当前首要的是先从翻译、介绍与研究做起,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戏剧及其思潮有所辨识、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与吸收。  相似文献   

7.
罗天娇  刘晓秋 《理论界》2023,(4):94-101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而获得了越发广泛的关注,演员随之面临更高水平的人物形象塑造标准与演绎期待。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戏剧表演艺术的精魂,直接决定了戏剧表演呈现的质量。本文从戏剧表演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入手,提出几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早期宗教祭祀及其乐舞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演等戏剧因素。巫觋在此类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颇似今天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为孕育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虚拟的装扮性和心理的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远古时代宗教祭祀仪式中孕育出的戏曲萌芽,由于先秦礼仪文化理性精神的发展,并未能进一步演进,虽然荆楚歌舞中戏剧萌芽保存下来,但只能转化为理性文化改造的宫廷祭曲,或保留在少数民族的泛文化宗教习俗之中。  相似文献   

9.
无论从宏观戏剧学角度看还是从微观戏剧学角度看,戏剧文本都是导演、演员和观众、读者关注的对象。不错,对于导演与演员来说,通常也把文本看成“半成品”,因为它的全部艺术构思需要通过整体性的舞台演出才得以实现。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仍然是那一句传之不朽的戏剧谚诀所概括的:“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是因为,无论古今,剧作家得以表明自己对社会、人生、』。灵和艺术的理解的唯一手段就表现在文本之中,同时也是他可以从社会、人生、。C灵和艺术中得到最高报偿的手段,所以一个剧作者真正需要的,除了自身的人格与才能之外,…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演员哥格兰(1841—1909)的言行思维与舞台表现为标志,表演体系中的“表现派”宣告诞生,以其桀骜不驯的新面貌与传统的“体验派”分庭抗礼;与此同时,表现主义戏剧在毕希纳、魏德金、斯特林堡的作品中开始进行探索,随后的一二十年中,凯泽、托勒的一系列经典剧目相继诞生,表现主义戏剧正式确立。这种戏剧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不约而同的确立,彰显着表现主义戏剧与表现派之间的相互对应。同时,也是20世纪初人类生存环境总体变更背景下戏剧面貌变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